劉學芳,姬光娟
(甘肅省蘭州市紅古區(qū)農牧局,蘭州 730084)
早熟馬鈴薯高效栽培技術
劉學芳,姬光娟
(甘肅省蘭州市紅古區(qū)農牧局,蘭州 730084)
良好的栽培技術對提高早熟馬鈴薯產量和品質,提升經濟價值至關重要,文章主要介紹了早熟馬鈴薯高效栽培技術,以期為指導早熟馬鈴薯科學栽培提供參考。
早熟馬鈴薯 栽培 技術
馬鈴薯營養(yǎng)豐富,淀粉含量高,是重要的糧蔬兼用作物。甘肅省是全國馬鈴薯主要種植地區(qū),蘭州市紅古區(qū)地處甘青交接的湟水流域,其氣候特點及光照、澆灌、土壤條件也非常有利于馬鈴薯的優(yōu)質栽培。種植早熟馬鈴薯,可提前收獲,提早上市,經濟效益可觀,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農民收入[1]。文章主要介紹了早熟馬鈴薯高效栽培技術,以期為指導早熟馬鈴薯科學栽培提供參考。
1.1 選地
馬鈴薯不耐澇,適宜在涼爽、溫和、土壤疏松較濕潤、通氣性好的環(huán)境種植。因此,在選擇地塊時,最好選擇地勢平坦、灌溉和排水方便、土層深厚、暴雨條件下不積水、土質疏松肥沃、土壤理化性狀優(yōu)良的地塊;前茬以夏作最好,適宜的茬口主要有玉米、豆類、小麥、蘿卜、蔥、蒜等,切忌與番茄、茄子等茄科類作物連作。
1.2 整地和施肥
在前茬作物收獲后進行深耕,深度一般為30 cm左右,深耕后打耱保墑,入冬前灌足冬水,次年春季進行淺耕耙耱。播前結合整地每667 m2施腐熟的農家肥3 000~5 000 kg、硝酸銨20~25 k g、硫酸鉀15~20 k g、磷酸二銨15~20 k g作為基肥。為防止燒苗,所施用的化肥不可與種薯直接接觸。對于地下害蟲較多的地塊,每667 m2可用40%的辛硫磷乳油3 kg兌水2.5 kg,然后噴灑在30 kg的干燥細土中,混合均勻拌成毒土,撒于地表,結合整地施入,以防地下害蟲。
1.3 覆膜
早春鋪地膜可提高地溫,還可保墑,能促使作物早出苗、早成熟、早收獲[2]。春馬鈴薯鋪地膜播種可促使其更早成熟,因而是一項提早上市供應市場的有效措施。在覆膜前首先要起壟,精細整地,使土壤細碎,然后起壟,壟寬70 cm、溝寬30 cm、壟高為10~15 cm,起壟后在壟面噴灑單子葉除草劑(如拉索、除草醚、乙草胺等),之后進行全膜覆蓋,應注意將壟距中間和地膜搭接處用土壓實壓好,同時在鋪好的地膜上每隔4 m壓1條土腰帶,以防刮風揭膜。
1.4 種薯選擇
選擇早熟、品質優(yōu)良、產量高、商品性好、抗性強且無病、無腐爛、大小均勻的優(yōu)良種薯,主要有隴薯3號、克新1號、隴薯7號、費烏瑞它、克新6號等。
1.5 種子處理
播前20~25 d要催芽,催芽前需挑揀并剔除病薯和爛薯,將無病蟲的種薯平鋪于溫暖處散曬或暖種,即進行催芽。當薯芽萌動時進行切塊,切塊應準備兩把切刀交替使用,并在每切幾個薯塊后用75%的無水乙醇對切刀擦拭消毒;每個切塊上留1~2個芽眼,塊重30 g左右。薯塊切好后應用少量草木灰或58%的甲霜靈錳鋅拌種塊,以防止播種后爛塊、缺苗。
早熟馬鈴薯播種于3月中下旬進行,在覆膜的壟面上用馬鈴薯點播器按株距20~25 cm破膜打孔,所打孔位應在壟面上成“品”字,孔深10 cm左右,每孔點播種薯1個或種薯切塊2個,所點種塊芽眼要朝上,播種后用較濕潤的細土埋好壓實即可。此外,還可先播種后蓋膜,即在起好的壟上直接開溝或打孔點播馬鈴薯,播種完后覆上地膜即可[3]。
3.1 及時放苗和定苗
采用地膜覆蓋種植的馬鈴薯,在出苗后要做好管理,因此,每天需注意觀察并及時放苗,放苗時若遇低溫天氣,可先放較健壯的綠苗,再放黃苗,或者適當延緩放苗時間。放苗一定要細心,放苗后及時用土封實放苗口。對發(fā)現(xiàn)未出苗的,應及時補苗;若發(fā)現(xiàn)有病苗,應及時拔除并封嚴苗孔。
3.2 灌水
在甘肅省大多地區(qū)種植的馬鈴薯,全生育期一般需澆水3~4次,澆水時間主要在齊苗后、開花后幼薯形成期以及采挖前10~15 d進行,收獲前7~10 d不進行灌水。同時,為了使馬鈴薯塊莖發(fā)育良好,在現(xiàn)蕾至開花期要進行蹲苗。此外,由于馬鈴薯怕澇,因此在灌水時水位不能超過壟高的一半,更不能大水淹灌。
3.3 追肥
當馬鈴薯苗高長至10 cm左右時,應進行1次追肥,結合灌水每667 m2追施尿素20 kg?,F(xiàn)蕾期應再進行1次追肥,每667 m2追施尿素和硫酸鉀各15 kg。此外,還可進行葉面施肥,可在馬鈴薯葉面噴施硼肥溶液,每7~10 d噴1次,連噴2~3次。
馬鈴薯的病害主要有早疫病、晚疫病、花葉病、黑痣病、卷葉病、環(huán)腐病、青枯病等,蟲害主要有蚜蟲、馬鈴薯塊莖蛾、薊馬等。
對早疫病的防治,一般在葉面噴施有機殺菌劑,可減少和控制該病的蔓延;當早疫病發(fā)生較嚴重時,可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防治,每隔10 d噴1次,連噴3次,或者用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每隔15 d噴1次,連噴2次。
晚疫病可用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進行噴灑防治,或用40%乙磷錳鋅可濕性粉劑300倍液、72%霜霉威水劑800倍液,每隔15 d噴1次,連噴2次。
馬鈴薯卷葉病毒是最主要的馬鈴薯病毒性病害,可以在種薯繁育時淘汰病株,篩選健康植株來防治該病。系統(tǒng)殺蟲劑可以降低病毒在植株內的蔓延,但不能防止從鄰近田塊帶毒蚜蟲的感染。選用脫毒種薯,種植抗卷葉病毒的品種可有效防治該病毒。
防治黃萎病、枯萎病時,每667 m2可用50%的多菌靈0.5 kg拌45~60 kg的細砂,結合整地施入。
蚜蟲用20 %的吡蟲啉可溶液劑3 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3 000倍液,每10 d噴1次,連噴3次。
對薊馬的防治,主要是適時灌溉。此外,還可用40%辛硫磷乳油和40%樂果乳油的1 500倍溶液進行葉面噴施防治。
當馬鈴薯植株停止生長且莖葉枯黃,塊莖很容易與匍匐莖分離,肉皮變硬,比重增加,干物質含量達最高限度時,即為最適收獲期。收獲前1周應割除地上的莖葉,以防止在收獲時將病害帶入新挖薯塊。此外,在收獲前必須要清除地膜,以防廢膜污染,進而保證耕地質量。早熟馬鈴薯的收獲還可根據(jù)市場需求靈活掌握時間,收獲時可采用分級、分期、分批方式陸續(xù)采收上市。
[1] 王子尚,張煒梅.早熟馬鈴薯的種植 .新農村,1997,(11):10~10
[2] 張季霞 .拱棚早熟馬鈴薯栽培技術.北方農業(yè)學報,2012,(4):121~121
[3] 張生魚,詹升林,詹琨.地膜早熟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要點.種子世界,2009,(8):5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