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華悅
暑熱不是啥大病,但病起來也能要人命。
在這方面,蘇軾可謂是典型的反面教材。因?qū)嵲诓徽腥舜?,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貶,直至最后被貶到了海南島。初到海南,蘇軾著實頗費周折,這才勉強適應了當?shù)貪駸岬臍夂颉?/p>
可在防暑熱這方面,蘇軾善始,卻未能善終。
有一年,恰逢大赦,于是宋徽宗恩準蘇軾北歸。蘇軾接到這個消息后驚喜萬分,于是馬上帶著一大家子北歸,頂著高溫,不停趕路。可他還是低估了暑熱的破壞力,最后因中暑而病倒,于常州離世。
當然,蘇軾在官場上屬于爹不親娘不愛的類型,上頭沒人,就連避暑這事兒都比別人費力。而要是有“爹娘”疼的官場紅人,避暑可就輕松多了。
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jīng)有了專門負責冰塊的機構(gòu)。該機構(gòu)的任務(wù),就是把冬天的冰塊運到地窖中儲存起來,等到夏天再拿出來用。當然,儲存的冰塊除了皇帝,也僅有少數(shù)幾個得寵的大臣得以享用。
一直到清朝,冰塊依舊是夏天的奢侈品,賜冰也成了一種慣例。每年一到夏天,皇帝就開始琢磨著,今年該賜冰給誰?能得到皇帝賜冰的人,多半是得寵的,或者權(quán)勢熏天的重臣,連皇帝都不得不讓其三分。
專制時代里,要想清涼一夏,還得看皇帝臉色呢!
而若是沒有皇帝這個“衣食父母”罩著,要避暑,就只能自想奇招。
清代有個學者,名顧棟高,他就想出了一個消暑的奇葩招數(shù)——“裸讀”。夏日天熱,古人又保守,肌膚外露,可是大大的不妥。試想一下,在熱浪襲人的天氣里,又是長袍,又是長袖,渾身上下包得像粽子一般,燥熱可想而知。于是,顧棟高首創(chuàng)了“裸讀”法。在房間中拉塊若隱若現(xiàn)的帷幕,人躲在幕后,脫得精光,手執(zhí)一書,高聲朗讀。沒有衣物纏身,清風徐徐,人涼心更涼,這樣的心境,用來讀書再恰當不過了。
當然,這消暑奇招有一個弊端,就是得時時刻刻防著人。有一回,顧棟高只顧著裸讀,忘了栓門。結(jié)果,剛巧有個朋友來找他,推開門,看到了令人“驚悚”的一幕。從那以后,顧棟高喜歡裸讀的事兒就成了公開的秘密。
在暑熱面前,有人喜歡脫掉負擔,一身清涼,如顧棟高;可有的人卻反其道而行,既然暑熱不可避免,干脆熱上加熱,絕地而后生,比如魯迅。
夏日里,魯迅喜歡一邊嚼著辣椒一邊看書,怡然自得,堪稱是一大怪事兒。不過夏天嚼辣椒其實也是一種降溫的方法,吃辣椒和喝開水其實是一樣的道理,因為發(fā)熱時出汗能帶走身體的熱量,體溫自然就降了點。
為避暑防熱,人們真是各出奇招,各顯神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