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益
如何建立垃圾分類的科學長效機制
文 張益
建立科學長效的垃圾分類機制需要政府、企業(yè)、群眾從政策、技術、社會三個維度嚴格把控,協同合作,全方位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各項工作,建立制度健全、群眾參與、技術導向的垃圾分類科學體系。
為推動我國垃圾分類實施,國家陸續(xù)出臺了不少政策。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法》中,第37條就已經規(guī)定:“城市生活垃圾應當逐步做到分類收集、貯存、運輸及處置”;《中國21世紀人口、環(huán)境與發(fā)展白皮書》中第19章“固體廢棄物的無害化管理”中規(guī)定:“沿海開放城市和旅游風景城市近期內做到生活垃圾的分類收集和無害化處理,其它城市逐漸實行”;“十三五”期間《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城市人民政府要根據當地的生活垃圾特性、處理方式和管理水平,科學制定生活垃圾分類辦法,明確工作目標、實施步驟和政策措施,動員社區(qū)及家庭積極參與,逐步推行垃圾分類?!?/p>
2016年12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中強調,要加快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理系統;形成以法治為基礎、政府推動、全民參與、城鄉(xiāng)統籌、因地制宜的垃圾分類制度;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類制度覆蓋范圍。
2017年3月,為切實推動生活垃圾分類,提高新型城鎮(zhèn)化質量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水平,國家發(fā)展改革委、住建部頒布《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要求在中國46個城市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并提出了“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類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標準體系,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活垃圾分類模式”的主要目標。同時相關部門正在制定46個重點城市的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指導意見,并將于今年發(fā)布。
習主席的重要指示和《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的頒布和實施,表明了國家對垃圾分類和垃圾處理的高度重視,再一次堅定了全社會推行垃圾分類的信心與決心,標志著中國的垃圾分類市場正式拉開大幕,垃圾分類元年如約而來。
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快完善垃圾分類相關法規(guī)、制度,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及站點建設相關標準的形成,明確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各項要求,依法推進生活垃圾強制分類。
2000年,我國在8個城市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的試點,主要特點是將垃圾分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試點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2015年4月,住建部等五部委發(fā)文確定了將北京市東城區(qū)、房山區(qū)、天津市濱海新區(qū)等26個城市(區(qū))作為第一批示范城市(區(qū))。并要求建立生活垃圾分類減量激勵機制,因地制宜細化垃圾分類方式,重點解決廚余垃圾的分類收集和處理問題。26個示范城市(區(qū))均啟動了垃圾分類試點、示范工作,各城市(區(qū))總體上按“大分流、小分類”模式推進垃圾分類,大部分示范城市(區(qū))建立了推進垃圾分類工作的領導小組。
46城將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CNSphoto供圖
“綠色賬戶”是上海市推進垃圾分類、群眾參與的特色內容。截止到2016年底,上海市生活垃圾分類已經覆蓋500萬戶家庭(其中“綠色賬戶”激勵機制覆蓋200萬戶),約占上海常住人口的60%。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以來,上海在全市范圍全面推進單位強制分類覆蓋,并于今年出臺頒布了單位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實施方案,要求市內公共機構及企事業(yè)單位逐步實現“不分類不收運”。
北京市提出了“城市精細化管理要從垃圾分類抓起”和創(chuàng)建“垃圾分類示范片區(qū)”的工作思路,從2017年起普遍開展“垃圾分類示范片區(qū)”的創(chuàng)建工作。示范片區(qū)內將推廣一大一小兩個垃圾桶模式,提倡居民采用“干濕分離”的方式進行分類,并設置“回收小屋”整合垃圾分類桶站和再生資源回收站點功能。
蘇州市政府于2017年6月率先出臺《蘇州市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制度實施方案》,全市公共機構和相關企業(yè)將開展垃圾強制分類工作,其中易腐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園林綠化垃圾、建筑(裝修)垃圾、大件垃圾和其他垃圾等7大類生活垃圾將被強制分類。至2018年上半年,蘇州市區(qū)將全面實現公共機構和相關企業(yè)生活垃圾強制分類。
浙江省金華市積極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探索出“兩次四分”的垃圾分類方法,形成了長期可持續(xù)的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其成功經驗在各?。▍^(qū)、市)住房城鄉(xiāng)建設或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業(yè)務主管部門推廣。
近日,住建部城市建設司召集了13個重點城市于寧波開展了垃圾分類工作座談會, 簽署《垃圾分類城市聯盟宣言》,同期垃圾分類城市聯盟正式成立,以此建立城市間常態(tài)化溝通機制。住建部城建司副司長楊海英提出,要從文明強國的角度,以垃圾分類為良好載體,發(fā)動全民參與;要做好頂層設計,制定好標準和規(guī)范,穩(wěn)中求進,堅定不移走好垃圾分類之路;要實現再生資源與垃圾分類的有效銜接,建立健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要充分發(fā)揮垃圾分類城市聯盟的平臺作用,盡快走出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垃圾分類“中國模式”。
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全國各個城市積極開展垃圾分類相關活動與宣傳。如何更好地推動垃圾分類、破解垃圾處理中遇到的難題,已成為全社會各界關注和議論的焦點。
建立科學長效的垃圾分類機制需要政府、企業(yè)、群眾從政策、技術、社會三個維度嚴格把控,協同合作,全方位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各項工作,建立制度健全、群眾參與、技術導向的垃圾分類科學體系。
健全法律法規(guī),完善政策支持
從我國垃圾分類處理的現狀看,政府在生活垃圾分類推進的過程中須發(fā)揮主導作用。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快完善垃圾分類相關法規(guī)、制度,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及站點建設相關標準的形成,明確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各項要求,依法推進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發(fā)布生活垃圾分類指導目錄,為各省規(guī)范開展垃圾分類工作提供參考。各城市人民政府應承擔起主體責任,加大資金支持,強化監(jiān)督檢查,責任明確的公共機構和企事業(yè)單位也應做好帶頭示范;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城市應根據《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要求在2017年底前制定出臺辦法及相關地方性法規(guī)、規(guī)章,細化垃圾分類類別、品種、投放、收運、處置等方面的要求。
此外,政府應充分發(fā)揮市場作用,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運輸和處理,形成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完善垃圾處理收費制度,提升群眾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積極探索特許經營、承包經營、租賃經營等方式,通過公開招標引入專業(yè)化服務公司。探索創(chuàng)新模式,推動企業(yè)和社會組織開展垃圾分類服務,逐步將生活垃圾強制分類主體納入環(huán)境信用體系。推動建設一批以企業(yè)為主導的生活垃圾資源化產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戰(zhàn)略聯盟及技術研發(fā)基地,將其納入區(qū)域發(fā)展規(guī)劃。
“近期大分流,遠期細分類”模式是主流發(fā)展
缺乏完善的垃圾分類體系是目前國內很多垃圾分類試點地區(qū)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沒有成功的運營模式,導致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不足、垃圾分類與廢品回收體系相對獨立、與垃圾分類配套的終端處置設施缺乏等問題出現。
執(zhí)行垃圾分類,首先應充分考慮目前已有的固廢管理規(guī)劃所確定的末端處理技術。做好終端與前端的良好銜接,才能提高垃圾資源化效率,控制土地、能源等合理消耗量。采用生化、焚燒、衛(wèi)生填埋等方式的終端處理設施,都應該增加前端分類功能。如焚燒前減去不可燃燒物,有利于燃燒值提高;填埋前減去部分可回收物,可在提高填埋場使用壽命的同時增加資源回收率;生化前經過分類,方可達到處理和產品質量控制效果。末端處理工藝決定了垃圾分類方式,只有和末端處理工藝相匹配的前端分類,從事生活垃圾收集、運輸作業(yè)服務的企業(yè),才會按照垃圾分類要求進行規(guī)范收集、運輸,社會單位和個人才會按照垃圾分類要求逐漸配合垃圾分類投放到位。
生活垃圾分類應該從物料回收為導向轉變?yōu)槲锪匣厥蘸吞岣呃幹秒p導向,這是在垃圾分類、回收再生利用上,對可持續(xù)發(fā)展理論又一次實踐和深化。要徹底改變生活垃圾產生源頭分類與末端處理技術脫節(jié)的現象,因地制宜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活動,實現提高物料回收和提高垃圾處置效率雙導向。
對產生源可能產生的垃圾,結合廢品回收系統的回收和垃圾處置設施的有效銜接,并考慮產生者投放的便利性,產生生活垃圾的單位和個人按廢品回收市場的收購品種,做好回收后,對丟棄的垃圾按末端處理工藝技術要求分類。
依照這一垃圾分類原則所引出的“近期大分流,遠期細分類”模式,是目前國內垃圾分類的主流模式。這一模式在注重科學管理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可操作性強,并且在注重生活垃圾分類的同時,強化了垃圾分類與再生資源回收系統兩網融合,有利于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運輸、處置和資源回收利用管理體系的完善。
兩網融合,實現垃圾分類與資源利用的無縫高效銜接
垃圾分類與再生資源回收系統的兩網融合是完善生活垃圾分類體系的必然化趨勢。
長期以來,我國的生活垃圾和再生資源維持在兩網并行的模式之中,在每年約1.5億噸的生活垃圾年產量之中,僅有27%為可直接回收部分,進入到再生資源網絡。而余下73%的生活垃圾中仍有40%為低值回收物,卻由于技術及設備等局限,回收率過低而和不可回收垃圾混合在一起,直接焚燒或填埋處理。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中國城市每年因垃圾造成的資源損失價值在250億元至300億元。
生活垃圾網絡由政府主導,其收集、運輸、處理過程成本普遍偏低,即使在市場化運作模式之下,也同樣是由政府買單,垃圾收費不夠時,會有政府補貼,這使得生活垃圾網絡得以長期持續(xù)經營;而再生資源網絡則依靠市場主導,一線回收人員過多,回收站、分揀中心、集散基地等高層級遞次減少的金字塔模式使得再生資源網絡的運營陷入困境,廢品回收價格普遍呈下行走勢,大批中小企業(yè)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tài),回收企業(yè)盈利情況趨于惡化?;厥帐袌龀霈F“利大搶收,利小不收”的狀況。再生資源回收市場“失靈”,政府應進行干預。兩網融合是將再生資源回收市場重新盤活的有效手段。
在當前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資源短缺的情況下,垃圾分類與資源利用網絡的融合是破除“垃圾圍城”的主要途徑?!皟删W銜接”可以實現垃圾分類減量和垃圾經濟高效處理;是再生資源跨躍轉型的可行路徑,符合再生資源行業(yè)公益屬性定位,可調動地方財政扶持積極性;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剛需,能夠提升供給活力,促進產業(yè)結構調整、推進改革創(chuàng)新。
垃圾分類收集與資源回收系統無縫高效銜接將推動社會客觀認識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和清潔利用水平,推進生活性垃圾源頭的分類,提高資源的回收利用率。同時,引導全社會關注生活廢棄物的處置過程和環(huán)境管理。
“近期大分流,遠期細分類”模式,是目前國內垃圾分類的主流模式。這一模式在注重科學管理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可操作性強,并且在注重生活垃圾分類的同時,強化了垃圾分類與再生資源回收系統兩網融合,有利于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運輸、處置和資源回收利用管理體系的完善。
強化環(huán)保理念,提高居民垃圾分類意識
民眾對生活垃圾分類減量的知曉度、認同度、參與度的提升是推動垃圾分類工作開展的根本。各地應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普及垃圾分類知識。通過建設生活垃圾分類示范教育基地、開展垃圾分類收集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培訓、建立垃圾分類督導員及志愿者隊伍等措施,形成良好的全民參與氛圍。通過制定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指南,引導居民從身邊做起、從點滴做起,自覺、科學地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對于有關單位和企業(yè)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城市,選擇不同類型的社區(qū)開展居民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示范試點,結合試點情況完善地方性法規(guī),逐步擴大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實施范圍。充分發(fā)揮新聞媒體的作用,報道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情況和典型經驗,宣傳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和環(huán)境效益,在公眾間樹立垃圾分類、人人有責的環(huán)保理念。
我國的垃圾分類回收起步較晚,其參與率和準確投放率一直處于較低水平。中國開展垃圾分類已有十七個年頭,各地在結合實際開展試點、示范工作的過程中開辟出了不少獨具特色的垃圾分類模式,也涌現出了不少垃圾分類處理的特色案例試點經驗。今年《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的出臺在全國各城市掀起了新一輪的垃圾分類熱潮,垃圾分類方面的措施將比以往更加細化,我國的垃圾分類工作有望取得里程碑式的進展。在“近期大分流,遠期細分類”的垃圾分類主流模式引導下,以及垃圾分類與再生資源回收系統從“兩網融合”到“兩網合一”的助力推動下,我國的垃圾分類正在進一步深化,有望逐步實現垃圾分類收集、運輸、利用、處置的無縫銜接,形成統一完整、能力適應、協同高效的全過程運行系統。
在法律制度不斷完善、收費制度逐步覆蓋、終端分類處置設施大面積建設、民眾垃圾分類意識日漸提高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我國垃圾分類之路必將越走越順,最終形成幾個各具特色的可復制可推廣的垃圾分類“中國模式” 。
(作者系中國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環(huán)保聯盟理事長、住建部市容環(huán)境衛(wèi)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上海騰韶環(huán)境科技有限公司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