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教育視角下中央蘇區(qū)民眾革命意識培育研究

2017-09-06 04:17唐勝萍
黨史文苑 2017年16期
關鍵詞:中央蘇區(qū)教育

唐勝萍

[摘要]中央蘇區(qū)政權建立初期,存在著革命隊伍成分復雜、農民革命意識缺乏、軍事技術落后等諸多問題,這對培育蘇區(qū)民眾的革命意識提出了迫切要求。為此,中共將培育革命意識的著力點放在教育上,確定了“教育為革命斗爭和階級斗爭服務”的總方針,采取了普及革命教育、改革教學內容、靈活運用教學方法等具體措施,極大促進了工農群眾革命意識的覺醒與提高。這一歷史經驗對于當前如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很好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中央蘇區(qū) 教育 革命意識培育

中央蘇區(qū),是中共在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于贛南和閩西地區(qū)建立的中央革命根據地。然而,在政權建立初期,中共面臨著諸多問題,其中最為迫切的就是如何培育蘇區(qū)民眾的革命意識,使其積極投身到革命中去。這就涉及革命動員問題。在這一方面的研究,國內已有頗多成果,學者們從多個角度闡釋了中共在當時如何喚醒農民革命意識①,但從教育的視角來分析中央蘇區(qū)民眾革命意識的培育,成果相對較少。本文將嘗試從中央蘇區(qū)教育這個角度,分析中共對中央蘇區(qū)民眾革命意識培育的做法。希望從這一歷史經驗中汲取智慧,為當前更好地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一些借鑒。

一、教育視角下培育蘇區(qū)民眾革命意識的必要性

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進軍贛南,爾后開辟了包括贛南、閩西兩塊根據地的中央蘇區(qū),從而開創(chuàng)了一片“自由光明新天地”。緊接著,如何鞏固這片新天地就成為中共面臨的首要問題。從當時的外部環(huán)境看,國民黨的經濟封鎖和軍事“圍剿”加劇了革命政權建設的艱巨性。從內部環(huán)境來看,形勢也不容樂觀,具體情況如下:

(一)革命隊伍成分復雜。在中央蘇區(qū)紅色政權建立之初乃至很長一段時間,中共一直面臨著兵源不足的問題。因此擴充和壯大革命隊伍成為迫切的問題。除此之外,更棘手的是,即使通過一定的努力鼓勵群眾參加了革命隊伍,其成分也是復雜的。毛澤東曾分析道:“紅軍成分,一部是工人、農民,一部是游民無產者。游民成分太多,當然不好?!盵1]p63顯然,這些游民參加紅軍很大一部分并不是為了革命,而是為了混口飯吃,維持生計,而這顯然十分不利于軍隊的建設和革命斗爭的開展。除了上述游民成分的存在,中共還收編了一部分當地土匪。土匪問題在贛南地區(qū)十分的突出,為了消除贛南地區(qū)的匪患,中共收編了一部分土匪武裝。因此,土匪成分在革命隊伍中也占有一定的比重。但是也如毛澤東當時分析所言,能夠動員這些群眾起來革命,參加紅軍進行作戰(zhàn)已經非常不容易了,所以革命隊伍成分的復雜問題只能靠后期黨內的政治教育來解決。因而,加強對革命隊伍的階級意識和革命意識的培育就顯得尤為重要。讓士兵明白自己不是為他人而打仗,而是為了維護自己和工農階級利益作戰(zhàn),這不僅僅關乎軍隊建設,而且關乎革命的成敗。

(二)農民革命意識缺乏。“占中國人口之絕大多數的農民,整日為生計所困,眼界狹隘于幾畝地,幾間房,娶妻生子,此外的一切對他們顯得如同天際般的遙遠?!盵2]p312這是茅海建先生對19世紀四五十年代農民思想的形象分析。幾十年后,即使封建王朝被推翻,但農民的狀況依然如故。中央蘇區(qū)的農民和中國其他地區(qū)千千萬萬的農民一樣,長期扎根于土地,生存依賴于土地,他們承受不起任何的自然災害和社會變故,這就使得他們的思想守舊、固守傳統(tǒng),害怕新生事物。他們對革命往往是懼怕的,他們害怕變革可能帶來比現狀更為糟糕的境況。農民這種狹隘的思想、革命意識的缺乏,成為中央蘇區(qū)革命與建設的一大難題。為此,毛澤東在井岡山時期曾經提出必須通過經常性的無產階級意識教育來克服農民思想狹隘性的毛病,對農民加以無產階級思想的領導。因此,提高農民的階級覺悟,實現農民革命意識的覺醒,成為蘇區(qū)政權建設的重要部分。

(三)軍事技術落后。“爛牛皮不是爛牛皮,爛豆腐不是爛豆腐?!边@是紅四軍參謀長朱云卿當年說的憤激話。從這句話可以看出朱云卿對紅軍的軍事技術太差而感到焦急的心情,同時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當時中央蘇區(qū)軍隊技術落后的事實。在當時國民黨的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的雙重困境下,中共的軍事技術和裝備遠遠落后于國民黨。國民黨接連幾次的“圍剿”,使得中共的軍隊根本就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軍事訓練,士兵剛入伍沒過多久就要上戰(zhàn)場。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下,要突破國民黨的多次“圍剿”,守住蘇維埃政權,除了在作戰(zhàn)中采用有利的游擊戰(zhàn)術,還得依靠士兵的力量,讓他們在作戰(zhàn)中勇敢地面對敵人。該如何讓士兵勇敢?那就是讓廣大工農紅軍意識到是為自己和工人階級利益而戰(zhàn),讓他們有著崇高的革命理想信念。所以加強對士兵的革命理想信念教育和政治教育,就成為彌補軍事技術上的落后所帶來的戰(zhàn)斗力不強的一個重要的解決辦法。

革命隊伍成分復雜,需要黨進行政治教育來解決;農民革命意識缺乏,需要革命教育來喚醒;軍隊戰(zhàn)斗力不強,需要加強紅軍革命理想信念教育。這就對蘇區(qū)教育提出了急迫的要求。因此,蘇維埃政府迫切需要建立對于廣大工農階級的新教育,來培養(yǎng)合格的革命軍人和紅色政權的建設者。1934年1月中華蘇維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毛澤東在報告中正式提出了蘇維埃文化教育的總方針,提出要以共產主義的精神來教育廣大的勞苦民眾,要使文化教育為革命戰(zhàn)爭與階級斗爭服務。

二、中央蘇區(qū)培育革命意識的具體舉措

在這個方針指導下的中央蘇區(qū)教育,不僅要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水平,而且肩負著更為重要的任務,那就是培育廣大人民群眾的革命意識,堅定紅軍隊伍的革命信念。中央蘇區(qū)是如何通過教育來培育這種革命意識的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普及革命教育,豐富辦學形式。1931年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規(guī)定:“中國蘇維埃政權以保證工農勞苦民眾有受教育的權利為目的,在進行階級戰(zhàn)爭許可的范圍內,應開始施行完全免費的普及教育”[3]p112。由此看出,中央蘇區(qū)教育的對象是面向廣大的工農群眾,是普及性的教育。不僅如此,對于超出義務教育年限的青年和成年,中共也設置了各種類型的教育,從而保證各個年齡段的工農群眾都能受到教育。中央蘇區(qū)教育雖然不能實現各個階段的免費普及教育,但是它基本保證了中央蘇區(qū)每個蘇維埃公民的教育權利。因此,中央蘇區(qū)教育的對象是廣泛的、普及的,這與國民黨把工農勞苦群眾排除在外的少數人的教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也是蘇區(qū)教育的一大成功之處。

在確定了廣泛的教育對象后,落實到實踐層面,其辦學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中央蘇區(qū)教育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工農群眾設置了不同類型的學校,有針對青年的紅軍教育,還有針對低年齡段的兒童教育,以及干部教育等。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非學校教育的形式:掃盲運動,在職干部教育(干部訓練班、利用會議對干部進行教育等),工農業(yè)余教育(夜校、半日學校、識字牌、識字組、俱樂部等)。這種非學校教育形式,適應了廣泛的教育對象的需求。例如,在一個夜校教員的筆記中曾這樣記道:

今晚連一個七十多歲的老婦女同志也來了……首先我提出:“我們大家是那一國人?”一個聰明的賴永壽同志說:“我們都是中國人!”大家都說:“冇錯!冇錯!”我又接著提出:“什么人出賣了半個中國?”這時大家都理直氣壯站起來齊聲大喊道:“國民黨!蔣介石!”……這位老婦女同志隨著就說:“蔣介石真是賣國賊!”[4]p112

這是一個70多歲的婦女同志參加夜校的記載。這種面向廣泛工農群眾的教育,使得當時蘇區(qū)上至80歲的老人,下至幾歲的兒童都對革命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二)改革教學內容,革命性與通俗性并重。為了讓工農群眾能夠更容易理解革命的意義,提高革命斗爭的覺悟,中央蘇區(qū)教育還在教學內容上進行了改革,廢除了國民黨的舊的教學內容。這一教學內容改革,一方面結合了戰(zhàn)時環(huán)境下的革命斗爭與階級斗爭需要,凸顯了革命性;另一方面,結合了當地群眾文化水平低的現狀,凸顯了通俗性,便于群眾的吸收與理解。例如,《共產兒童讀本》第四冊第七課的課文《資本家的肚子為什么這樣大》的部分內容:

資本家是吸血鬼,因為他自己不做工,??縿兿鞴と说难箒磉^活。資本家的肚子很大,為什么這樣大呢?因為資本家的肚子里面,裝著很多工人的血汗。工人的血汗,被資本家吸去了,資本家的肚子就大起來了,工人就瘦了。[5]p18

這樣的教學內容形象生動、深入淺出,符合兒童的心理。首先,在課文的第一句話中講到資本家是吸血鬼,引起兒童強烈的好奇心,即為什么說資本家是吸血鬼呢?因為資本家的肚子里裝著很多工人的血汗,非常形象,他們心里就有兩個對立的群體意識,即資本家和工人,為后面進一步啟發(fā)他們的階級意識奠定了基礎。除此之外,針對兒童的心理特點,當時還注重在游戲中發(fā)展兒童的認識能力,并且編寫了《競爭游戲》這一本書,分為十二課,每一課都有一個相應的游戲主題。例如在第十二課《工農兵聯合起來把帝國主義趕出去》中,教學內容:

(一)用具:把耐用的紙剪成紙片若干張(數目要比人數多一些),每十張紙片兩張寫帝國主義,其余八張分寫工人、農民、士兵,寫后把它卷起來……

(二)方法:把全級的人排成一隊,另選二人為檢查員……到紅旗旁邊時檢查員便檢查每個人的紙片,紙片上若是寫著帝國主義的人,立刻叫他滾到紅旗右邊畫的方格內,紙片上若寫著非帝國主義的人,同時進去的時候都要手牽手前進,表示聯合的意思……[6]p62

這種活動性的教學內容,寓教于樂,使得兒童更能體會工農兵聯合起來把帝國主義趕出去的意義所在,從而有助于培育兒童的革命意識。而在工農群眾的非學校教育中,同樣也特別注重教學內容的革命性與通俗性。例如當時在群眾中流行最廣的《工農兵三字經》:

創(chuàng)造者,工農兵,一不平,大家鳴,工人們,勞不停,苦做工,晨到昏……拖起槍,到紅軍,工農兵,攜手行,革命事,功業(yè)成。[7]p150-151

這種三字經的形式,通俗易懂,念起來朗朗上口,使得群眾樂于學習,喜于學習,有助于培養(yǎng)工農群眾的革命意識和階級斗爭意識。

(三)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深化民眾革命意識。在舊社會,教師采用的多是呆板的、注入式的教學方法,學生學了幾年后,大多數只知道寫幾個字、背幾句書。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顯然不能適應這特殊革命戰(zhàn)爭時期對革命人才的培養(yǎng)。于是,1929年毛澤東提出了“十項教授法”,也就是我們今天的啟發(fā)式教學法。例如,劉伯承在紅軍學校向學員講彈道時,他發(fā)現許多學員并不明白彈道的原理,認為彈道是直的,對此他沒有讓學員直接硬記彈道就是彎的,而是用小孩子小便進行比喻,說彈道和小孩子小便相似。經過他這一啟發(fā),學員們對彈道是呈弧形就理解了。

除了采用啟發(fā)式教學法,情景教學法是中央蘇區(qū)教育大量運用的一種教學方法。情景教學法,是一種通過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情景,把學習者的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方法。例如《反對軍閥》這一課的教學設計:

(一)準備——找?guī)讖堒婇y混戰(zhàn)的畫報或教師自畫。(二)引起動機。(三)觀察。(四)質疑:那是被燒掉了的房子?那是被殺死的人民?……燒了些什么人的屋子?(五)討論:軍閥為什么要打仗?逃跑的人到哪去?他們的生活怎樣?他們的屋子燒了一家人的生活怎樣?(六)考驗:講軍閥打仗的殘酷情形向兒童說明……(九)復習,就讓學生表演,如寫標語口號或宣言傳單(宣言傳單可作為作文)……或編劇讓學生表演,或畫軍閥混戰(zhàn)圖,唱反對軍閥歌。[6]p4

這個教學設計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然后學生討論,最后還運用表演法,創(chuàng)設了角色情景,極大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使得學生感受到了軍閥混戰(zhàn)給百姓帶來的痛苦,幫助學生理解了反對軍閥的意義。這充分體現了我們當今情景教學法的理念。情景教學法不僅僅是在學校教育中運用,在非學校教育中的運用也非常普遍。例如,中央教育人民委員部出版的《教育通訊》第一期,介紹了瑞金縣城周屋識字班的情況:

每天中飯后,教員手上帶一頁長約六寸寬約五寸的紙條,紙條上寫著三四個或五六個端正的寸楷字,就是要教學生認的字。洋碼子,就是標記認字的日期。六月五號的紙條是:親愛的5/6;六號是:的哥哥6/6;七號是:自從7/6;八號是:你上前線8/6;……從5號到25號的20天中,學完了一篇紅軍老婆寫給老公的信。內容是:“親愛的哥哥:自從你上前線以后,鄉(xiāng)蘇對我家特別的好……希你一定不要懸念家庭,要決心消滅敵人。祝你百戰(zhàn)百勝!妹某寄。某月某日?!盵8]p125

情景教育的核心就是情感,而蘇區(qū)教育正是在教學過程中抓住工農群眾的生活情感,激發(fā)他們主動學習,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使這種革命意識和情感在人們的心中內化、接受、認同,甚至達到對革命的堅定信仰。

三、中央蘇區(qū)培育革命意識的成效分析

通過以上措施,中央蘇區(qū)教育不僅提高了群眾的文化水平,而且在培育群眾的革命意識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例如,通過這種政治、軍事和文化的教育,紅軍的戰(zhàn)斗力日益提高,士兵作戰(zhàn)更加勇敢,就像毛澤東所說:“同樣一個兵,昨天在敵軍不勇敢,今天在紅軍很勇敢”[1]p65。因此,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圍剿”的勝利,在很大程度上是紅軍教育的作用。劉士奇曾據此向中央這樣報告:“政治水平的普及,蘇區(qū)范圍內的農民,無論男女老幼,都能明白國際歌,少先歌,十罵反革命,十罵國民黨,十罵蔣介石,紅軍歌及各種革命歌曲,尤其是階級意識的加強……”[9]p134從中可以看出,蘇區(qū)群眾的革命意識和階級意識確實得到了極大提高。中央蘇區(qū)群眾由之前對革命的懷疑慢慢地走向對革命的認同。正是有了這一基礎,才有后面擴紅運動的順利開展和幾次反“圍剿”戰(zhàn)爭的勝利。

同時,在國民黨方面,也可以反映出蘇區(qū)教育在培育革命意識方面的成效。參加第三次“圍剿”的蔡廷鍇談到他進入蘇區(qū)后的情況時說道:“地方群眾在共產黨勢力范圍下,或逃亡,或隨紅軍行動,欲雇挑夫固不可能,即尋向導帶路亦無一人,至于偵探更一無所得,變成盲目?!盵10]p245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群眾已有明顯的革命斗爭意識了。中央主力紅軍北上長征后,國民黨在占領中央蘇區(qū)農村時,看到這里的群眾被“匪化”非常驚人。民眾只知道紅軍、馬克思、列寧,而對于中華民國則沒有什么概念。因此國民黨意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命令凡是與教育有礙的一切行為不許再發(fā)生了,并且還頒布了一系列重視教育的政令,設立了特種教育處,招收學員訓練,開辦中山民校,等等。從國民黨在占領蘇區(qū)后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來看,其如此重視教育,也從側面印證了蘇區(qū)教育在培育工農群眾的革命意識上是頗具成效的。甚至在解放戰(zhàn)爭后,敗退臺灣的蔣介石深刻反思到了自己失敗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在教育上的失敗。當然由于中央蘇區(qū)工農政權存在時間較短,從形成到鞏固、發(fā)展,到最后轉移,前后只有5年時間,其教育被迫停止,所以其成效一定程度上也是有限的。

四、結語

中國革命畢竟是在社會已有的秩序中進行,由此決定了中共革命需要獲得紅軍士兵和廣大農民群眾的了解、認識和認同,這就需要中共加強對蘇區(qū)群眾革命意識的培育。在中央蘇區(qū),中共可以利用多種手段培育,但教育是主要的培育手段。通過蘇區(qū)教育的開展,工農群眾和紅軍士兵的革命意識獲得很大提升,為中央蘇區(qū)的革命斗爭打下了堅實基礎。歷史證明:中央蘇區(qū)教育作為在當時環(huán)境下培育革命意識的重要途徑被認識并付諸實踐,不僅在社會變革的法理之中,而且在反思歷史與正視現實的情理之中。這一歷史經驗對于我國當今時代如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亦然具有極大的啟發(fā)意義。

注釋:

①關于中央蘇區(qū)民眾革命意識的相關研究,主要有張宏卿的《農民性格與中共的鄉(xiāng)村動員模式——以中央蘇區(qū)為中心的考察》、楊會清的《中國蘇維埃運動中的革命動員模式研究(1927—1937)》、黃琨的《從暴動到鄉(xiāng)村割據——中央革命根據地是怎樣建立起來的(1927—1929)》、黃道炫的《張力與限界:中央蘇區(qū)的革命(1933-1944)》,這些研究成果從各個角度闡釋了當時中央蘇區(qū)是如何進行革命動員的。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茅海建.天朝的崩潰——鴉片戰(zhàn)爭再研究[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

[3]中共江西省委黨史研究室等編.中央革命根據地歷史資料文庫·政權系統(tǒng)(6)[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

[4]贛南師范學院,江西省教育科學研究所編,江西蘇區(qū)教育資料匯編(五)[G].1985.

[5]贛南師范學院,江西省教育科學研究所編,江西蘇區(qū)教育資料匯編(七)[G].1985.

[6]贛南師范學院,江西省教育科學研究所編.江西蘇區(qū)教育資料匯編(八)[G].1985.

[7]呂良.中央革命根據地教育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9.

[8]紅色中華[N].1934-09-27.

[9]湘贛革命根據地史料選編(上冊)[G].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

[10]蔡廷鍇自傳(上)[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2.

責任編輯/彭月才

猜你喜歡
中央蘇區(qū)教育
“點石成金”——中央蘇區(qū)新聞出版的物資困窘及其應對
國外教育奇趣
題解教育『三問』
軟件工程教育與教學改革
什么是“好的教育”?
做好革命老區(qū)中央蘇區(qū)脫貧奔小康工作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新時期學習中央蘇區(qū)精神內涵的啟示
漳州:原中央蘇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
農民與革命:以中央蘇區(qū)為中心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