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珍
他讓鍵盤里敲打出來的、很多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漢字,重又生出通之于萬里,推之于百年的朝氣,在網(wǎng)路中喚出越來越多的擁躉,去感受傳統(tǒng)文化之美
浦寅在得到APP上開設(shè)了“老浦說字”專欄,最新顯示有一萬七千余人訂閱。用一個字的字源字理來評說時政和文藝熱點,做到不牽強已不易,還入乎內(nèi)出乎外,一個字里以古喻今,以形論道,經(jīng)年數(shù)月堅持下來,非真武不足當之。浦寅讓鍵盤里敲打出來的、很多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漢字,重又生出通之于萬里,推之于百年的朝氣,在網(wǎng)路中喚出越來越多的擁躉,去感受傳統(tǒng)文化之美。
“老浦說字”的專欄標準
“開始我琢磨教孩子識字,漢字的根源是非常有意思的,大部分家長也未必了解,通過這個欄目,讓家長和孩子一起學習。后來又琢磨講中國文化,通過解讀漢字增加歷史知識。還想過解讀姓氏,因為這與每個人都有關(guān)系?!逼忠f。
在APP上,浦寅給自己專欄規(guī)定的標準是這樣的:
1.每期一個漢字,這個漢字是怎樣從甲骨文、金文、篆文、隸書、楷書發(fā)展演變過來的
2.漢字的演變對應了怎樣是歷史演變;
3.必須有故事,有人物,他們和漢字息息相關(guān);
4.要落地,這個漢字和它演變的歷史和今天的現(xiàn)實有什么聯(lián)系;
5.有啟發(fā),了解了這個漢字,對我們的人生有什么幫助;
6.文末的“老浦曰”是個人相關(guān)的經(jīng)歷,是最個人化的漢字體驗。
浦寅堅持解讀漢字要“有用”。他在專欄中推介語中這樣寫道:它是幫助你打通今天的知識和中國文化源流的通道;它是社交場合破冰利器,找到對方名字里的一個字,就地拆解,能夠瞬間拉近彼此的距離;別人家的孩子可能識字很多,但不及咱們家孩子懂得漢字的原意,咱家孩子既不會寫錯別字,又能和同學炫耀,秒殺全班;漢字面前,你和孩子在同一個水平線上,和孩子一起聽一起學,拉近你和孩子的心理距離,這是稀有的親子共同成長的機會;它是總結(jié)神器,PPT或文章結(jié)尾,解讀一個漢字,生動有趣,畫龍點睛;對漢字追根溯源,破除簡化字對不同字的混淆,找到被割裂的漢字的源頭,讓表達更準確,思維更縝密。
他還特意標注了適宜人群:希望和孩子拉近距離、共同成長的人;希望變得更有趣味、有品位的人;希望獲得一件社交破冰利器的人;希望幫助孩子建立自信的人;希望了解中國文化的人。
從漢字的童年出發(fā)
浦寅先生是漢字文化學者,曾擔任過央視《藝術(shù)人生》總策劃、鳳凰衛(wèi)視《一虎一席談》制片人等。近年來,浦寅潛心研究漢字,在自家書房解讀漢字,縱論古今。后又與新華社手機電視臺合作創(chuàng)辦新聞評論欄目《老浦拆字》,每期用一個漢字評論熱點新聞。
2014年,浦寅受聯(lián)合國邀請,在為期兩周的“聯(lián)合國中文日·畫說漢字”展出其創(chuàng)作的60幅象形文字作品,對不同類型漢字的構(gòu)造和演變進行形象分析,系統(tǒng)展示漢字象形、會意及書法美學特征,該展覽由中國常駐聯(lián)合國日內(nèi)瓦辦事處和瑞士其他國際組織代表團與中國新華新聞電視網(wǎng)(CNC)、聯(lián)合國日內(nèi)瓦辦事處共同主辦。
聯(lián)合國日內(nèi)瓦辦事處代理總干事穆勒說,語言多樣性是國際合作的重要條件,自2010年聯(lián)合國設(shè)立語言日以來,萬國宮每年都舉辦語言日慶祝活動。當日中文日展覽不僅展示了中文的演變過程,還真實凸顯了中文的豐富特性。
隨后,“天地人和——浦寅漢字作品展”在北京中外首工美術(shù)館展出。展出了在聯(lián)合國總部展出的一百余件作品。浦寅善于將巖畫、漢畫像石、敦煌飛天舞女等經(jīng)典造型與甲骨文、金文結(jié)合,生動地詮釋漢字的本義。他還大膽運用了達·芬奇人體、古希臘雕塑形象等西方經(jīng)典藝術(shù)造型與古老的漢字結(jié)合,并且使用尼采、倉央嘉措的詩句詮釋漢字,讓漢字的詮釋具有世界性的高度。
在浦寅的漢字展覽中,他使用的題材非常廣泛,不光有中國古代的巖畫、漢畫像、敦煌飛天,還有尼采的詩、達芬奇的人體圖。而浦寅的創(chuàng)意的訣竅就在于——在打破原有邏輯的時候,要建立起自己獨有的新邏輯。就拿這幅達芬奇人體圖來說,這是達芬奇的筆記,他觀測到的完美人體比例,一個正面展開雙臂的人形。而漢字的“大”就是這樣一個人形,兩者精神一致,中西方找到了共同語言。找到共同語言并不是很困難,因為人類在上升的哲學層面的時候是相通的。比如這個“我”字,甲骨文原意是一個儀仗用的兵器,以昭示自我的尊嚴,所以漢字“我”的本意是自尊。而德國哲學家尼采就說:“所謂高貴的靈魂,即對自己懷有敬畏之心。”中西方在對自我的認識上毫無二致。浦寅說,他沒做漢字文化傳播,尤其是對外交流,就是盡力找到這些共通的東西,讓世界在最本源的層次理解中國文化。
“漢字起源于圖畫,最早的漢字就是畫畫。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巖畫,那是早期人類對生活最早的表達,大多是動物、狩獵和祭祀舞蹈的場景,而這些內(nèi)容世界各地都差不多,人類的童年想法是一樣的。漢字只不過是把這些圖畫抽象為文字了,但還是畫。比如牛字,早期巖畫就是一頭完整的牛,后來中國人簡化成一個牛頭,接近文字了,再簡化,畫個牛角,下面一小橫代表牛耳,中間簡單的一豎,牛頭、牛身全有了,牛的形象符號化成為了文字,羊、豬、馬都這路子,這樣的文字由于脫胎于圖畫,所以人人都看得懂。你看這些字:日、月、山、水、虎、豹、狐、象、十二生肖,都直接是畫,人人看得懂,不需要懂漢字,這叫看圖識字。”浦寅說:“有一部分漢字是這樣,我把這部分最形象的漢字挑出來展示,讓大家一下子有了興趣,玩著就把漢字學了。在對外交流中,這是很容易引起共鳴的,外國人識讀出來以后都很興奮。漢字在發(fā)展演變過程中的確是越來越抽象了,尤其是簡化字,筆畫更少,更抽象,如果死記硬背很難學。但是如果你了解漢字童年的樣子,你就會發(fā)現(xiàn)每個漢字都包含大量信息,展示出人類早期的文化習俗和基本價值觀,就變得好學了,一下就能記住。歐美人重邏輯,中國人更多憑感覺,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一個漢字就蘊含了深刻的文化基因。從這個角度說,從漢字的童年出發(fā),就會愛上中華傳統(tǒng)文化?!眅ndprint
不變的是對漢字的情感
有了長期解讀漢字的積淀。再去錄制APP的音頻資料似乎就容易很多。但是這些知識是稿子的基礎(chǔ),是地板,距離天花板還遠著呢。在老浦說字專欄日常工作的微信群里,除去浦寅還有七八位得到員工。得到還專門為浦寅的專欄開發(fā)了識字卡片的功能,在APP里完成了甲骨文顯示的適配。“我們一稿一稿地過,試圖站在用戶的角度,重新思考,到底什么才是用戶最需要的。羅振宇舉過翰林院的例子,他說用戶現(xiàn)在比皇帝還牛,想吃飯幾十種口味隨時送來,想出行車馬上停在你門口,司機還給你拉車門。而在吃飽喝足以后,皇上還得有個翰林院,滿足一下精神需求?;噬媳旧硎亲R字的,但你要讓皇上發(fā)現(xiàn)字里面還有很多學問,既好玩兒,又有品。這些他以前不知道,你告訴他以后,他以后和人一見面,一通姓名,他馬上可以從人家名字里挑出一個字解讀,那是極其露臉的感覺。他說,我們來學習王陽明格竹子,把一個字格透,也許就有思路了?!逼忠f,“比如災難的‘災字,我的第一稿介紹了‘災字的四種寫法,有水災、水火之災、兵災、火災。能不能再深入一層,把‘災留給我們民族的印記,對我們民族心理的影響寫一寫?他建議我把任不寐的《災變論》找來看看。于是看書、查資料,搞清楚了,‘災字之所以有這么多寫法,就是因為災多啊。中國歷史頻繁的災難,使得我們今天的很多心理、文化的形成,都與災有關(guān)。通過對漢字災的解讀,揭示了很多文化的來源,對于人們認識社會現(xiàn)實,了解人性,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甚至對一些既有的觀念,也有了顛覆性的思考。”
解讀漢字的用處找到了。還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從漢字開辟的路徑,直通中國文化的根源。這個視野一打開,前面就是一片應用的藍海。比如解讀頭發(fā)的“髪”,為什么甲骨文頭髪是人的面容旁邊有一個“犬”,也就是狗;解讀發(fā)展的“發(fā)”,為什么是一個人在助跑奮力投擲標槍;解讀十二生肖,小老鼠為什么能排第一;牛如此憨厚,但為什么我們在形容一個人厲害的時候要說“?!?!兔子為什么是中國文化陰柔之美的代表,地利人和真的能勝過天時?人字的結(jié)構(gòu)是不是互相支撐?等等。解讀漢字,就是給用戶提供一把打開中國文化密碼鎖的鑰匙。
浦寅認為,文字學很枯燥,但歷史很有趣。漢字在不斷演化,與之對應的歷史文化也在變遷,能不能用漢字把歷史用新的角度解讀?于是他試著用“宋江貌不驚人,技不如人,為什么能成為好漢的頭”來解讀漢字“仁”;用“關(guān)云長戰(zhàn)功一般卻是第一戰(zhàn)神”來解讀“義”,用“諸葛亮的人生智慧”解讀“智”,用“曹操雄才大略卻逾越道德底線”來解讀“我”,有了人物的依托,文字的解讀妙趣橫生。漢字是活的,歷史、人物都是活的。
做到有用,有趣,浦寅還覺得不夠,他還要做到接地氣。“我錄音反復過多次。原以為自己有很多作電視節(jié)目嘉賓的經(jīng)歷,也有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錄制解字音頻節(jié)目的經(jīng)驗,錄音對我不是問題。但進到老浦說字的錄音棚,還是全新的考驗?!逼忠€要求自己:一是對象感,要完全脫稿,像對朋友聊天一樣娓娓道來,不能出現(xiàn)讀稿子的感覺。二是調(diào)整語言,對面坐著一位“90后”,給她講,一旦發(fā)現(xiàn)她聽不懂,就馬上換個說法。確保在她不看稿子的情況下能夠光憑音頻就能聽懂,如果看到她恍然大悟的表情,就是成了。
有的專欄作者選擇自己撰寫稿件,音頻交給轉(zhuǎn)述師錄制,浦寅則選擇自己錄制。為了保證聽眾收聽的效果,得到為浦寅配備的專欄主編七七,每次都會和浦寅一起進錄音棚,陪他錄音?!斑@樣我錄出來是促膝談心的感覺,每一個訂閱用戶在手機上聽到的不是一個很遠的人跟你講課,而是我跟你談談這件事。”浦寅說。
浦寅無疑是對漢字有很深的情感,“漢字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古巴比倫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都很古老,歷史比漢字要長得多,卻都湮滅了,只有漢字仍在使用。這與漢字的特點有關(guān),漢字既有象形,還有會意,由部首構(gòu)件組合,其中有邏輯關(guān)系,漢字很多,部首卻不多,完全可以望文生義,再加上形聲,與讀音結(jié)合,就構(gòu)成了字形、字音完美的結(jié)合。字母文字是基于語音系統(tǒng)的,按照發(fā)音拼寫,所以確實方便,基本上會說話就會拼寫,但是發(fā)音一變,文字的識讀就變了,這也是很多古老文字湮滅的原因。中國這么大,口音這么多,如果僅靠發(fā)音就很難溝通。中國歷史不是沒有動蕩,但每一次動蕩都動搖不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根基,最重要的就是漢字一直保持著從童年長大的特性?!?/p>
責任編輯 華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