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長
陶淵明有詩云:“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守拙,不是五柳先生的首創(chuàng),老子曾說“大巧若拙”。陶潛以后,也有“文以拙進,道以拙成”“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講的都是對守拙的推崇。守拙是古代圍棋九等之末,因其棋力尚淺,對弈之時往往漏洞百出,謂之拙。但其往往及時發(fā)現(xiàn)并修正錯誤,謂之守。守拙雖為棋品之下下品,但守拙之道卻是寶貴的人生經(jīng)驗。
守拙不失為一種明智的生活態(tài)度。有了這樣的人生定力,就能擺脫私欲的羈絆,視名利淡如水;就能戰(zhàn)勝前行路上的挑戰(zhàn),一步一個腳印,拾級而上,奮力攀登。守拙不僅是一種品格,也是一種智慧,日日積累,久久為功,方見其真章,享其果實。
齊白石年過九旬,發(fā)現(xiàn)自己畫功不如以前,便每天苦練描紅,臨摹歷代名畫經(jīng)典。兒子不解:“您早就盛名于世,怎么還做描紅這般初級的事情?”旁人更是戲為“呆拙”。描紅乃初學者入門功課,是“小兒功”。而這位書畫名家,卻臨池不輟,焚膏繼晷,從最基礎(chǔ)的一筆一畫,虔誠砥礪,法度嚴謹,回爐作業(yè)。
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知道自己這輩子靠讀書發(fā)達無望,遂“發(fā)憤教督諸子”,對長子曾國藩更是毫不松懈。但是他的教育方法十分落后:只知道一味用蠻力。他要求曾國藩,不讀懂上一句,就不讀下一句;不讀完這本書,就不摸下一本書;不完成一天的學習任務(wù),就絕不睡覺。守拙看起來慢,其實卻是最有效的,因為這是扎扎實實的基本功,不留遺弊。雖然曾國藩考秀才考了九年,但是一旦開竅之后,后面的路就越來越順。中了秀才的第二年,他就中了舉人;又四年,高中進士。而那些早早進了學堂的同學,后來卻連舉人也沒出來一個。所以,曾國藩在《送郭筠仙南歸序》中說:“君子赴勢甚鈍,取道甚迂,德不茍成,業(yè)不茍名,艱難錯迕,遲久而后進,銖而積,寸而累,及其成熟,則圣人之徒也?!?/p>
“一章三遍讀,一句十回吟”是讀書求學之拙,多少人正是用這樣的笨功夫,實現(xiàn)了由學養(yǎng)質(zhì)的提升;“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笔歉墒聞?chuàng)業(yè)之拙,不下苦功,不打牢基礎(chǔ),就不可能采擷到成功的果實;“功成不必在我”是為官從政之拙,唯有這樣的胸襟和氣度,才能獲得人們心靈深處的掌聲。
不少人總是習慣于投機取巧,不想腳踏實地,不愿下功夫、用實勁,而是自覺不自覺地把人生寄望于形形色色的機會,希望兔子撞到自己的樹樁上。實踐中,有的喜歡走近道,耍小聰明,見形勢有利可圖便一窩蜂,聽說有一本萬利之事便趨之若鶩,其結(jié)果往往是弄巧成拙。守拙之人不會截彎取直,更不會見機行事,而是遵循著“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躬行自明,身體力行”的笨辦法。與借助他人之力的捷徑相比,固然稍顯拙陋,但正如古人所推崇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要想實現(xiàn)個人學業(yè)的進步、事業(yè)的成功及人生的價值,必然需要善守讀書求學之拙、干事創(chuàng)業(yè)之拙和為官從政之拙。
守拙,歸根結(jié)底是要當老實人、做本分事,遵循客觀規(guī)律,信守天地良心,以拙立身,以拙創(chuàng)業(yè),以拙求進。
【賞析】
誰都喜歡被別人夸獎為聰明、機靈、有天賦,但作者卻認為,守拙也是一種明智的生活態(tài)度。齊白石盛名于世,仍堅持從基礎(chǔ)做起;曾麟書教子之法沒有捷徑,唯有以勤補拙。讀書求學要守拙,干事創(chuàng)業(yè)也要守拙,為官從政更要守拙。所以,聰明有時反會被聰明誤,老實做人,本分做事,就算比別人晚一步到達金字塔頂,至少攀登的過程足夠扎實穩(wěn)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