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江
一
讀家鄉(xiāng)的方志使我感到,宜川的近代史上如果沒有鄒均禮先生將會是多么乏味,至少沒有那么生動豐滿。但要了解鄒均禮必須登上八郎山,八郎山是他的世外桃源,是他韜光養(yǎng)晦寄托人生理想的高地。
山居高高最清幽,華岳黃河入眼收。
夜夜大風如驟雨,年年長夏似深秋。
野花濃艷各呈態(tài),林鳥鉤辀自莫愁。
最愛新晴好煙景,坐看云霧撲深溝。
這是鄒均禮《桃源詩話》中的《山居即事》,如果沒有民國初年的軍閥割據(jù)兵燹之亂,他高居在八郎山上,便可以浪漫得像李白一樣“閑與仙人掃落花”。
二
八郎山處宜川和韓城交界的黃河之濱,屬梁山神道嶺余脈的一座奇峰,現(xiàn)屬宜川縣集義鎮(zhèn)所轄(原屬宜川縣河清里),傳說因楊八郎曾在此屯兵而得名。八郎山因其高度和風光獨特廣為傳說,但卻因其險峻和偏遠而鮮有人至,在戰(zhàn)亂年代就成了強人拉桿子占山頭的理想之地。明朝末年當?shù)剞r(nóng)民起義軍羅汝才曾在八郎山筑寨練兵,名曰“昆侖寨”。鄒均禮祖籍湖北陽新,他的曾祖父在鴉片戰(zhàn)爭前夕一根扁擔兩只筐顛沛流離來到八郎山下的猴兒川,居河之畔,壘石為屋,支爐點火,打鐵為生。他們以湖北人精打細算的性格特點和出門人吃苦耐勞讓利于人的處世之道逐步站穩(wěn)腳跟。鄒均禮字志和,光緒元年(1875)出生在猴兒川的馬頭嶺村,他天資聰慧自幼好學,不僅四書五經(jīng)過目不忘而且喜愛兵法,清晨聞雞起舞操練刀劍習武強身,夜晚則高懸明燈誦讀經(jīng)典賦詩作文;讀書習武之余他還愛上了中醫(yī),自學《本草綱目》,跋山涉水親嘗百草對書辨藥,自采自制對癥下藥,在鄉(xiāng)里小有名氣。他十五歲外出游庠,縣府試名列榜首,文冠一方名傾一時,隨之被宜川縣城的丹山書院聘為教員。一首自嘲詩確切地反映了他當時的心境:
七歲隨小學,弱冠入黌宮。
師愛彭宣少,人言賈誼聰。
謬夸文似錦,自負氣如虹……
誰知命運多舛,宣統(tǒng)元年鄒均禮被選為抜貢,正當他躊躇滿志準備參加朝考時,祖父和父母相繼去世,家道中落,別說外出求取功名,就連生活也難以為繼,這一蹉跎就是十年。他自嘆道:“十年銷壯志,一簣棄初功;靈素常深考,岐黃總未工。椿萱悲萎瘁,棠棣各西東;群笑涸泥鮒,誰憐焦尾桐?”但是鄒均禮并未因此而消沉,在兢兢業(yè)業(yè)教書育人的同時他繼續(xù)鉆研醫(yī)術治病救人,并且主攻針灸,總結臨床經(jīng)驗編寫出《針灸摘要》一書。如今稿本雖然失傳,但許多妙手回春的故事卻一直在民間傳誦。宜川志書的人物志中記載“公言論曉暢,授課精勤,故學者志氣興奮,進步迅速……公醫(yī)術精妙,有求必應,無遠不止;每遇沉疴,無不立起,每年施術活人以千百計;誠以良醫(yī)功同良相,救民等于救國,乃公之志。此鄉(xiāng)民所以追思感嘆而不忘也歟!”
1912年中華民族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辛亥革命的大浪推翻了千瘡百孔腐朽不堪的清王朝?!懊駠闪ⅲ俣染S新,凡前之書吏,盡行革除”,37歲的鄒均禮眾望所歸被任命為宜川縣公署第一科科長,負責全縣的總務財政工作八年之久。在此期間他不僅恪盡職守服務新政,而且跋山涉水勘察地形,進行了大量的田野考察,編寫了《沿縣城河流考》,引導民眾開渠筑壩興建水田,一展他的為民思想和濟世情懷。誰料想正在他雄心勃勃準備大干一番事業(yè)的時候,風云突變,袁世凱北京稱帝在前,張勛擁戴溥儀重新登基在后,中華大地再次陷入軍閥混戰(zhàn)的戰(zhàn)亂之中,先后有秦隴復漢軍、洪漢軍、靖國軍、鎮(zhèn)嵩軍等進駐陜北。一時間兵匪難辨,戰(zhàn)火四起,八郎山所處的河清里因其山大林密便成了歹徒們往來奔突之地,匪持屠刀,民如芹韭,備受蹂躪。民國三年(1914)春,縣署委任鄒均禮為河清里團總回鄉(xiāng)組建民團,訓練壯丁抵御匪患。
三
一介書生在這危難關頭脫下長衫回歸故里,用他當年學習的兵法訓練鄉(xiāng)勇組建民團,擔當起了保護一方百姓生命財產(chǎn)安全的歷史重任。鄒均禮興辦民團真可以說是全民皆兵,他在全鄉(xiāng)分設了九個團,每團分轄三四個村,每村指定一二人為牌頭,要求家家戶戶各備刀矛火槍,每月集訓一到兩次。每逢集會他都要給民眾宣講守望相助的道理,讓大家明白只有團結起來才能保護地方上的安寧。同時又招募英武敢戰(zhàn)者十余人,購買槍支,武裝起一支精銳的機動隊,任命臂力過人又精通武術射擊的梁鴻飛為隊長,并讓自己有勇有謀的長子鄒定濤輔之。每有匪警便命二人率團馳援,速戰(zhàn)速決,連戰(zhàn)連勝。眾人看他父子齊上陣為了地方上的安寧全然不顧自身安危,便信心倍增。一時間“當?shù)孛癖娛赝M責,枕戈而息,臨風而食,鋤槍并荷”,一遇匪擾全村出動,一村遭襲四鄰相援,小股亂匪便輕易不敢來犯。由于全鄉(xiāng)聯(lián)動消息靈通,常能決機于事先,剿匪于黨羽初聚勢焰未張之時。為此他曾瀟灑地賦詩一首:
蘭蕙當門尚欲鋤,豈容荊棘礙吾廬;
囑兒樵斧勤磨礪,萌蘗初生即刬除。
民國四年(1915)十月的護槍之戰(zhàn)更使鄒均禮名聲大振。當時省府調(diào)撥宜川槍械百余支,經(jīng)韓城運往宜川,幾桿土匪糾集三百多人意欲半道搶劫。鄒均禮得到消息后火速出兵增援,將武器安全護送到縣城。凱旋后特令殺牲祭神,設宴慶功。宴畢已是夜黑風高之時,熟知兵法的鄒均禮料定土匪劫槍未能得手一定咽不下這口氣,十有八九會利用勝兵必驕容易松懈的心理深夜偷襲。便囑咐梁鴻飛即刻帶隊埋伏在上川胡家莊祖師廟,小心巡守,以防不測!雞叫時分哨兵來報,石磕村犬吠急促可能有土匪襲擾,梁鴻飛立即率兵直撲石磕村,側面包抄,據(jù)縣志記載“匪夜黑地生,未悉虛實,但覺山鳴谷應,草木皆兵,大驚,失道墜溝,越嶺而逃”。
民國六年(1917)年春,鄒均禮被任命為宜川南區(qū)保衛(wèi)團團長,繼續(xù)兼任河清鄉(xiāng)團總。
民國八年(1919年)正月,悍匪曹老九借靖國軍之名,嘯集一千多名亂匪襲踞宜川縣城,不僅將捕獲的三十名無辜百姓殺害,而且將四人心肝挖出,將兩人斬首后作蠟點了天燈。鄒均禮與北區(qū)團總黑子斌商議聯(lián)合出兵圍殲,戰(zhàn)斗各有傷亡。在不能速克的情況下,他們又在外圍設卡,伏擊運糧馱隊,斷其供給。圍至五月,匪兵人心大亂內(nèi)訌不斷,加之圍剿援兵又至,看看兇多吉少,只好棄城夜逃。因戰(zhàn)績卓著保衛(wèi)桑梓有功,省長特嘉獎鄒均禮“功在桑梓”金質(zhì)獎章一枚,“保衛(wèi)桑梓”牌匾一塊,準懸門首,從此子女入學免費;同時鄒均禮被委任為宜川行團正團長。endprint
四
民國八年九月,鄒均禮代理宜川縣知事。“我公,邑之名儒。恫瘝在抱,威德素孚。蒞任之始,深恤民艱,以興利剔弊為前提,以除暴安良為己任。適邑紳詳陳歷年積弊數(shù)條,蒙公慨然批準立案,邑人感大德,欲效甘棠之詠,用特制牑勒石,以為永久紀念。并將核準減免各條,逐條刊列于左,以防流弊,而垂久遠……”這是宜川縣十七里的二十四名鄉(xiāng)紳代表給鄒均禮立的功德碑。這塊被后世保存在城隍廟里的功德碑是鄒均禮人生的又一個高度。鄒均禮深知在兵匪相迫橫征暴斂的重負下民眾的負擔是怎樣的不堪,蒞任之時便雷厲風行大刀闊斧革除積弊減免重荷十一項。在頒布的條文中不僅公布了百姓應盡各項負擔的數(shù)額,而且詳細說明了無力繳納銀元時以糧折銀、以銀折錢的具體換算辦法。他在任期間有一篇《丹州行》,足見其愛民如子的悲憫之心:
君不見丹州父老吞聲哭,輾轉流離滿山谷。
男耕女桑俱荒廢,盜賊無端相迫蹙。
寇至相將避入山,一朝寇去又來復。
田園荒蕪蓄積空,木葉草根充米粥。
且苦軍人供給繁,誅求無厭力難副。
鬻牛揭債賣田廬,醫(yī)瘡剜卻心頭肉。
民國九年(1920)夏,鄒均禮辭去縣職,交印返鄉(xiāng)。在軍閥混戰(zhàn)的多事之秋,地方政權一直受軍隊控制,從民國元年到八年宜川縣的知事?lián)Q了十任,此次交替亦在意料之中。
五
回歸故里的鄒均禮將家眷一帶攀上了崇山峻嶺環(huán)抱的八郎山。你可以把他理解為偏安一隅,也可以理解為修身養(yǎng)性,但為人之父的鄒均禮想的卻是在這靜謐的大山里為子女安放一張書桌。他育有二子三女,他給每個孩子所起的乳名均帶一個瑞字,人稱“五瑞”。他特意將韓城中西學兼修的薛桐生先生請上八郎山,開辦私塾,名曰“崇實學社”,為“五瑞”授課。薛先生的教學“禮用兼施,以道德養(yǎng)其心性,以科學充其知識,言理雖極精微,言行又極平易,起于孝歸于仁,而尤重在躬行實踐,深得陽明知行合一之旨”。此時的鄒均禮站在群山之巔,眼觀云卷云舒亦真亦幻,耳聽童聲誦經(jīng)聲聲入心,真可以說是過著世外桃源一般的日子。雖然他也給自己的居所起名“桃源寨”,但一首《栽桃》卻透露出了他進亦憂退亦憂的復雜心情:
手植門前幾株桃,愛它花色最妖嬈;
問余何不更栽柳,只為平生怕折腰。
民國十年(1921)初,宜川駐軍田維勤部為擴充實力而收編民團,民聲大憤卻無力反抗,南區(qū)民團被收槍五十多支,編歸騎兵二旅二團二營,鄒均禮僅授營長之職,長子鄒定濤則任連長。南區(qū)民團由梁鴻飛任團長。次年五月田維勤部奉命赴豫南剿匪,鄒均禮亦隨部前往。正當鄒均禮父子在剿匪前線出生入死的時候,號稱“鎮(zhèn)嵩軍第六路游擊司令”的麻振武所屬部隊進駐宜川,駐軍以保衛(wèi)地方為名行挾制民團之實,派出兩個連進駐河清里的集義鎮(zhèn)。這些兵軍紀渙散,劫物掠財,放賭漁利,常與民團尋釁滋事,實于土匪無異。民國十二年(1923)三月民團夜巡誤傷麻軍士兵,矛盾爆發(fā),麻軍借機攻占民團駐地保寧寨,逮捕團總梁鴻飛,收繳槍械四十余支。當時鄒均禮父子正好從豫南剿匪凱旋而歸,定濤聞訊飛馬前去營救,但為時已晚“寨已陷,槍已繳,梁被執(zhí)”。鄒均禮急忙又聯(lián)合全縣鄉(xiāng)紳,具文詳細陳述事故緣由,呼吁釋放梁鴻飛。但時任陜西省長的劉振華卻不愿厚非麻軍,明里命令退還民團槍械,派員調(diào)查事故真相;暗中卻接受了麻軍誣陷鄒均禮“有窺陜之意”的說法,一方面將梁鴻飛解押歸省判以徒刑,一方面暗喻麻部將鄒均禮“相機解決”。
不明就里的鄒均禮見事情毫無進展便只好仍然避居八郎山的桃源寨,一邊有“崇實學社”里薛先生與兒女們抑揚頓挫的誦讀之聲,一邊有周邊的老鄉(xiāng)不時前來尋醫(yī)問藥,開方搗藥之余相對而坐,家長里短侃侃而談,也不失為一種閑適的生活,有詩曰《山居好》:
塵世茫茫人憂憂,熱中此多清閑少;
仆仆風塵二十年,老來偏愛山居好。
白云深處是吾家,夢里繁華一筆掃,
春聽林內(nèi)鳥鉤辀,夏望天邊云縹緲,
秋霜凝葉葉盡紅,冬雪滿山山不老。
閑刪灌木養(yǎng)山花,隅步荒坡認野草;
有時陰霾布滿山,云霧漫漫掛樹杪;
有時天晴氣象新,登高一望群山小。
夜因讀書臥或遲,晨為栽花起偏早。
子孫雖愚勤訓誡,恒產(chǎn)無多足溫飽。
不煉金丹不坐禪,不種桑麻不赴考,
不學商賈競錙銖,不羨匠工斗技巧,
不為眥睚惱六親,不因禍福參三寶。
閑來手持一卷書,奇文奧義日搜討;
人生斯世貴適意,何必無事尋煩惱。
六
山下的虎狼之兵是不允許鄒均禮這樣悠閑地生活的,他們有了“相機解決”的尚方寶劍,時時窺視著八郎山,只是畏懼鄒定濤英勇善戰(zhàn)雙手能射,不敢輕舉妄動。時至臘月,他們終于等來了機會。當時定濤的妻子懷孕臨產(chǎn),桃源寨山高風寒有諸多不便,定濤便帶著妻子回到馬頭嶺的祖屋,準備迎接新生命的到來。十二月初三麻軍假意前來探望,伺機將瀉藥投入定濤的水杯之中,當晚定濤腹瀉不止精疲力竭,早有預謀的麻軍排長楊森榮帶領三十余人于初四黎明時分偷襲鄒家宅邸,殺害了二十九歲的鄒定濤,并趁機搶走槍四支,鄒家財物亦被掠劫一空。定濤遇害后的第二十二天——臘月二十六,又一個新生命在鄒家祖屋誕生,母親含淚為這個見不上父親面的女嬰取名“夢子”。
2008年5月12日,我特意前去拜謁寄托著鄒均禮理想抱負、養(yǎng)成鄒均禮浩然正氣的八郎山桃源寨,不料半路傳來汶川地震的噩耗,舉國救災,只好中途折回。在馬頭嶺村鄒家的老宅院里,鄒定濤的孫子鄒國成指著祖屋窗扇上依然清晰可見的彈洞,給我講述了85年前那慘烈的一幕。鄒家的宅院坐北朝南是一座典型的南北風格結合的四合院,磚雕的門匾上的字跡已無法辨認,門洞設在東廂房和堂屋相接處,走進去左拐才能進入院子,院子用四四方方的石板鋪就,腳踏石地抬頭望去正屋是陜北的石窯洞寬敞明亮,左右?guī)亢吞梦荻际菐чw樓的瓦房,木格門窗樸素雅致。那些刺目的彈洞在這溫馨的宅院里顯得非常不和諧。鄒家祖祖輩輩一直沒有修補那蜂窩一樣的彈洞,顯然是有他們的用心的。endprint
殺害了鄒定濤,窮兇極惡的麻部認為降服鄒均禮的時機已到,趁機兵分三路將八郎山團團圍住。鄒家蒙冤遭禍,鄉(xiāng)民義憤填膺,更深人靜時身強力壯者不約而同偷偷潛上八郎山,誓與鄒家同生死共患難。愛民心切的鄒均禮撫摸著大家的肩頭,說麻軍慘無人道,大家都有家有舍,一旦走漏風聲便會殃及老小,后果不敢想象。在他的婉言勸說下,只留下幾名英勇善戰(zhàn)者和原有寨丁十余人合力守衛(wèi),其他人便依依拭淚而去。一日大雪紛飛煙霧彌漫,麻軍便認為攻寨時機到來,沒想到當他們潛至寨下,雪住霧散,麻軍暴露無遺。一時間寨上喊聲大作,槍彈滾石齊發(fā),賊人躲避不及,有死傷倒地的有失腳墜崖的,頓時鬼哭狼嚎一片狼藉。面對固若金湯的桃源寨,他們只好變強攻為圍困,企圖以斷絕糧草挾制鄒均禮下山投降。此時熟悉地形的鄉(xiāng)民們又每夜三五相約趁數(shù)九寒天賊人戒備松懈之時,身負糧油菜蔬,繞道荒山叢林,從山崖的縫隙中攀援而上。每每看見這些不顧自家性命雪中送炭的好兄弟,鄒均禮都是含淚相勸:泄則身家俱危,萬勿再來!但是無人退怯,從冬到春冒死相助者從未間斷,山寨絕無飲食之憂。
七
2017年4月29日,我再次前往八郎山。站在宜川縣集義鎮(zhèn)石磕村陳支書家的大門外,順著他的手指向河對面望去,遠處是一座金字塔形的山峰,初升的太陽正像佛光一樣從山巔射下。他說,那就是八郎山。小石橋下一潭碧水,倒映著山村的倩影。進溝的路有四五尺寬,說早年是可以走馬車的,原先溝里有地送糞拉莊稼都走,退耕還林后地不種了,雨水一層層剝走了路上的泥土,凈留下大大小小的石塊,踏上去嘩嘩地響。溝越深,路越窄,林越密,只聞水聲不見溪流,偶有一兩只灰喜鵲搖曳著長長的尾巴從林隙間飛過。走到看不見陽光的地方就開始上山了,抬頭望去,天是那種林海中特有的藍,望一眼便會心生寧靜,迎面是滿坡的白鵑梅花,純潔素雅,一直開到天際。穿行在這潔白的花叢中,讓人對這次攀登和拜謁更增添了一種肅穆的儀式感。
很快望見了山頂?shù)哪亲膬x已久的古寨。我不由在心里恭恭敬敬地喊了一聲:鄒先生,我來了!建于三百多年前的古寨形制基本完好,寨門雄峙,石刻匾額“昆侖寨”清晰可見,雖然墻倒屋塌梁柱橫陳,但房屋的布局依稀可辨。一眼枯井幽幽,四邊瞭望口洞開,正中央幾株老樹黝黑,銅枝鐵桿一般,仿佛這古寨的多少崢嶸往事都凝鑄在了它的年輪之中。初夏的翠綠潮水般涌向谷底,山風便作了那潮起潮落的韻致。我想如果真能聽到歷史的聲音,那也一定是槍炮聲喊殺聲蓋過了講經(jīng)誦典的朗朗書聲。世間本無桃源,可幾乎人人都在尋找自己心中的桃源,似乎只有找到了就找到了精神的家園,就可以和自己對話,所以才有了許許多多的行走和苦苦的求索。站在這高山之巔放眼望去,像是在俯瞰一個巨大的沙盤,向南可以望見黃龍的神道嶺,向東一直可以望見黃河那邊逶迤的山峰。寨墻外懸崖絕壁萬仞,用當?shù)厝说脑捠窃运浪墒筇伤郎叩牡胤?,但當年鄒家遭圍困時,當?shù)厮图Z送菜的老百姓在那月黑風高之夜就是在這絕壁的縫隙中抓著山藤一寸一寸攀上來的,面對冒死相助的鄉(xiāng)親鄒均禮的激動和感慨可想而知。在那被困的日日夜夜,我想鄒均禮曾會千百次地站在這絕壁前,默默對天,欲哭無淚,欲辯無言,因為他面對的是無序的混亂釀造的黑暗,面對的是栽贓、謀害。沙場征戰(zhàn)殺敵剿匪他不氣餒不怕死浩氣沖天,但萬沒有想到卻被一群號稱官兵的人逼得家破人亡站立在了人生的邊沿。他富有一腔英雄氣,但他不知道他應該追隨的英雄是誰;他抱有一顆濟世心,但他不知道讓他一展心志的平臺在哪里!
鄒均禮一生崇拜孔孟,“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他的人生觀,對生活有一種詩意的追求。群山懷抱中的河清里哺育了他善良敦厚的性情,災難的磨礪又造就了他沉著冷靜勇于擔當?shù)钠犯?,所以他捧起書本能靜心讀書,揮戈上馬能沖鋒陷陣,只謀事不謀人,有多大的空間就能干成多大的事情,絕不讓年華虛度,凡與其共事者皆念其好。戰(zhàn)亂橫禍升華了他的人生,鑄就了他大山一樣的胸懷氣度。重躬行輕言表,忠不顧死,義不負心。
八
鄒均禮被困八郎山引起多方關注,各處報章評論不斷,最后經(jīng)當時駐軍榆林的楊虎城面請陜北鎮(zhèn)守使井岳秀從中斡旋才使事情有了轉機。井岳秀在給省長劉振華的電文中質(zhì)問:鄒志和(均禮)盡力鄉(xiāng)梓十有余年,鄉(xiāng)望事功,昭昭在人耳目,何至謀為非分?麻振武部自駐宜川,輒與地方紳耆為難,是否為槍械財物問題?兩方曲直,當在鈞座洞鑒之中,況地方何罪?民眾何辜?忍令久罹兵難?劉振華這才不得不派副官邱鏞到宜川調(diào)解此事。
民國十三年(1924)三月十一日,邱鏞協(xié)同宜川縣知事郭殿邦爬上八郎山進入桃源寨,以繳槍三十支為條件,讓鄒家遷居縣北鄉(xiāng),以了此事。農(nóng)歷的三月十三日同樣是春末夏初時節(jié),我想那一年的白鵑梅照樣也會開得鋪天蓋地,鄒均禮攜帶家眷在藍天白花的映襯下一步步走下八郎山,北鄉(xiāng)團紳黑子斌等擔心鄒家繳械后的安全,特意率領一百多名團丁持槍護衛(wèi),河清里的黎民百姓逐村相迎。鄒均禮的心在流血,路兩旁的鄉(xiāng)親在流淚,執(zhí)手相別,淚眼相望。風卷落英如雪片翻飛,河清里猴兒川的好兒男,一方安危的護衛(wèi)者,就這樣懷著滿腔悲憤遠走他鄉(xiāng)。
楊虎城為什么會救鄒均禮?這始終是個謎。宜川縣舊志書中鄧漢勛撰寫的《河清鄉(xiāng)民團御匪史》說“民國五六年,楊虎城駐節(jié)宜城,與鄒為莫逆之交;往來剿匪,互有助應”。而鄒均禮的后人卻給我講述了另外一個故事:民國三年鄒均禮初建民團時鄉(xiāng)勇抓到一小股從韓城方向流竄來的土匪,將受傷的頭領帶到他的面前,建議斬草除根以免后患。鄒均禮看這個二十來歲的小伙子相貌堂堂,眉宇間毫無邪惡之氣。便說,看他不像一個性惡之徒,如若殺了他,我們就會與這股人交惡結仇,將來以怨報怨會引起更大的殺戮;如果放了他,也許他心中善的一面就會覺醒,將來說不定還能干出有利于國家和民眾的大事情。隨后,鄒均禮不僅給來人的傷口包扎上藥,還吩咐手下備馬將他送向山外。來人見狀立刻跪倒在地,呼鄒均禮為救命恩人,說他叫楊虎城。鄒均禮便讓他和愛子定濤焚香叩拜結為異姓兄弟。查楊虎城將軍的孫子楊瀚所著的《楊虎城大傳》,其中有這么一段記載:民國三年夏楊虎城路見不平,刺殺了蒲城東鄉(xiāng)惡霸李楨,躲避官府追捕的過程中拉起了一支農(nóng)民武裝,百姓稱其為“刀客”,官府稱其為“土匪”。楊虎城和他的追隨者開始只有十幾個人,幾支土槍,大部分人都用刀。一天他得知澄城縣有一批稅款要送往西安,就帶領他的兄弟,趁黑夜截了這批稅款。有了這筆錢,除維持他們漂泊不定的生活外,還買了一支“曼利夏”步槍,并逐漸地發(fā)展到了十幾支槍。他們從不搶劫老百姓的財物,活動經(jīng)費一般都是從地主豪紳那里強“借”來的。楊虎城常以“請客吃飯”為名,擺上一桌子飯菜,將地主豪紳請來,他對“客人”們說:“我們現(xiàn)在鬧革命沒有錢,需要向大家借一些,等將來革命成功了,一定償還?!币惶欤麄冊诤详柨h的一個村子聯(lián)絡群眾時走漏了消息,被一百多名軍警團團包圍,在楊虎城的指揮下,大家頑強抵抗,雖然突出重圍,但他的左肩負傷,還有一位姓李的兄弟手腕也被子彈打穿,是一位會中醫(yī)的和尚為他們療好了槍傷。至于他們突出重圍后逃到了哪里?為他們療傷人叫什么?卻沒有詳細的交代。這些后人們講述的故事之間有無關聯(lián),其中孰是孰非,只有留待史學家去進一步考證了。
九
遠走他鄉(xiāng)的鄒均禮一家先是落腳在延長的后九天寨子,后又移居延長縣城。為了維持生計,鄒均禮帶領次子定瀚在一家中藥店坐堂行醫(yī)。兩年后李象九部進駐宜川,軍紀嚴整,地方尚靖。河清里的百姓便于民國十六年(1927)春把鄒均禮一家迎回故里。八郎山下馬頭嶺村前,鄒均禮父子開辦了中藥鋪“濟世堂”,從此“濟世”二字就成了他們的座右銘。他們父子行醫(yī),來者無貧不治,呼者無遠不到。民國十七(1928)年,陜北大旱,赤野千里,大量災民涌入河清里。濟世堂前一時人滿為患,啼饑號寒不絕于耳。鄒均禮目擊心傷,馬上動員家人搭棚支鍋,開設粥場舍飯救人,先后持續(xù)一年之久,耗糧五十石。有一位父親帶著兩男兩女四個孩子一路乞討來到濟世堂,進門就跪,說我這兩個女兒一個叫鳳兒,一個叫蘭兒,行行好讓她們跟著你們討個活命吧,跟上我他們四個非全得餓死不可。說完便拉著兩個兒子另尋生路去了。就這樣鄒家父子不僅將這兩個女孩子撫養(yǎng)常人,而且為她們締結姻緣,置辦嫁妝,體體面面地成就了人生的大事。還有一位姓朱的老漢,本來是一路乞討去尋找兒子的,因病羈絆在鄒家,后來兒子一路打問著找來了,本是父子團圓的大好事,可是老人卻說什么都不愿意跟著兒子走了,他說是鄒家救了我的命,我現(xiàn)在好了,我要幫助鄒家打理濟世堂,報他們父子的救命之恩!就這樣,視為至親,終老鄒家。
在猴兒川人的心里,鄒均禮是一座山,是那高高的八郎山,怒可以對著它喊,愁可以對著它哭,喜可以對著它笑,樂可以對著它唱,饑可以在它那里找到果腹的食物,病可以在它那里找到療疾的百草。一條川人無論是誰遠遠望見鄒均禮父子行醫(yī)從村前走過,即使不能請他們歇腳用餐,也要端一碗開水送到路邊,亮亮地尊稱一聲,鄒貢爺!
民國二十二年(1933)鄒均禮在為鄉(xiāng)鄰調(diào)解糾紛時突病身亡,年僅五十九歲。他在晚年不僅懸壺濟世救死扶傷,而且廣興教育恩澤后世。在他仙逝八十多年后,我們往返八郎山的途中向路人問起鄒均禮,人們依然會亮亮地呼一聲:噢,鄒貢爺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