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宇鴻
摘 要:隨著傳媒產業(yè)的不斷發(fā)展,電視文化對社會的影響日益廣泛。對于未成年人而言,相對家庭、學校教育和伙伴群體的影響,電視媒介以其特定的傳播影響力對其價值觀、人生觀、暴力傾向等諸方面起著特殊的潛移默化的作用,本文旨在通過對電視節(jié)目低俗下的青少年亞文化進行解讀,具體闡述電視節(jié)目低俗化對青少年的影響與收編。
關鍵詞:電視;低俗;青少年;亞文化
一、引言
在《娛樂至死》中,波茲曼憂心忡忡地寫道,電視的思維方式正將美國帶入一個“娛樂業(yè)時代”,所有的內容都以娛樂的方式呈現,娛樂成為“電視上所有話語的超意識形態(tài)”。作為現代社會最具影響力的媒介傳播形態(tài)和大眾藝術形式,電視以其視聽結合、生動直觀逼近現實的媒介屬性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而隨著傳媒產業(yè)的不斷發(fā)展,電視文化對社會的影響日益廣泛。特別是手機電視、IPTV等新形態(tài)的出現,使得電視節(jié)目不再受時空限制,電視媒體傳播影響力更是不斷擴大。有研究表明,對于6歲到18歲的未成年人而言,相對于家庭、學校教育和伙伴群體的影響,電視媒介以其特定的傳播影響力對其價值觀、人生觀、暴力傾向等諸方面起著特殊的潛移默化的作用。電視文化對未成年人的影響,以及如何控制電視媒介的消極作用、發(fā)揮它的積極作用等,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
就“低俗化”的概念界定而言,目前傳媒業(yè)界、學術界,官方與民間,觀點不一、見仁見智。國際所公認的電視節(jié)目低俗化主要集中于兩個領域:一是涉性內容,如在各類電視節(jié)目中出現的充滿性暗示接近性騷擾的言語和行為;二是暴力內容,如在各類電視節(jié)目中出現的兇殺、血腥、斗毆等場景。本文旨在通過對電視節(jié)目低俗下的青少年亞文化進行解讀,具體闡述電視節(jié)目低俗化對青少年的影響與收編。
二、電視節(jié)目低俗化下的青少年亞文化解讀
青少年是社會的未來和希望,其生活狀態(tài)和價值觀念的現狀和變化都會引起諸多關注。主流文化對青少年亞文化已經下了很多定義,往往帶有一定的貶義成分。社會一方面希望青少年放棄帶有反叛性質的亞文化,單純服從于主流文化;一方面又希望青少年早日成長成熟,負責任地發(fā)展文化。而青少年亞文化作為一個復雜的概念包含很多方面,它不等同于越軌亞文化,也不完全帶有反叛色彩。
成人眼中的青少年亞文化與青少年自身行為思想中體現出的亞文化必然存在差異。就“低俗化”這一趨勢而言,若以青少年為主體,以亞文化為視角,媒介低俗化的界定、成因和把關情況與主流文化界定下的低俗化理應也存在差異性。從青少年亞文化視角解讀電視節(jié)目低俗化,能夠更加清晰地了解到電視節(jié)目低俗化與青少年亞文化之間的關系,兩者之間的相互影響以及社會主流文化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也有助于社會放棄片面看法和有色眼鏡,在新時期重新審視青少年的媒介素養(yǎng)和價值觀,并且為運用亞文化視角解讀更多青少年問題和社會問題、在應用層面上如何處理這些問題提供有益的參考。
青少年認為的電視節(jié)目低俗化元素首要的就是“假”,因此標簽淡化、平易近人、敘事風格追求本真的電視節(jié)目往往更夠消解習慣性的對抗性解讀,從而被接受。電視節(jié)目應當在滿足青少年需求的情況下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青少年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而不是引起青少年的反感和對抗,將青少年亞文化極端化。
三、電視節(jié)目低俗化對青少年的影響與收編
電視節(jié)目低俗化對青少年的影響很難一言以蔽之,其中有消極成分,也有積極作用。其影響作用主要分為三個不同程度,由外到內、由淺至深依次為注重情感釋放但記憶度很低的初級影響;體現從社會認知到行動模仿的次級影響;展現青少年審美體驗消解后對電視節(jié)目低俗化進行質疑和反思的深層影響。在三個影響層次的基礎上就亞文化而言,電視節(jié)目低俗化與青少年亞文化之間存在著包括收編與妥協(xié)的雙向作用。
1.初級影響:“過目即忘”的情感釋放
青少年選擇觀看一些低俗化的電視節(jié)目,最開始的目的只是靠電視來排遣郁悶和煩躁,緩解學習壓力,可謂電視節(jié)目低俗化的初級影響。由于電視節(jié)目數量多、信息量很大,因此青少年對一些低俗化的電視節(jié)目僅僅是作為一種發(fā)泄渠道,看過就忘,記憶度低,不會去模仿,也很少影響到日常學習生活。
這樣的初級影響往往與大多數電視媒介受眾所代表的社會主流文化對電視的態(tài)度相符,也與低俗化的電視節(jié)目的初衷有一定的吻合。不是過目不忘,而是興趣度低、涉入度低、相應記憶度也很低的“過目即忘”型媒介接觸。在初級影響的作用下,青少年即使產生思考,也僅僅是淺嘗輒止。
2.次級影響:化認知為行動
人性的展露、社會問題的曝光,雖然可能涉及到暴力、犯罪、拜金這些低俗元素,但是能夠幫助青少年了解人性和社會,補充家庭和學校教育也許不會涉及到的內容,從而更全面地認識自身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更好地進行“社會化”。這種低俗化引發(fā)的主動規(guī)避行為是一種較為積極的次級影響。
青少年的部分語言和行為雖然是模仿電視節(jié)目,直接受到其中低俗元素的影響,大眾媒介的信息傳播過程及其效果必然會經由個人特質的篩選過濾,因此青少年自身經歷和心理體驗會影響到其對電視節(jié)目的態(tài)度。
3.深層影響:審美后的質疑和反思
在接受了越來越多的低俗化信息之后,青少年面對電視提供的奇觀、快感和“視覺暴力”逐漸消解了審美體驗,正如初級影響中提到的,青少年對無處不在的媒介信息缺乏興趣和記憶度。其深層影響反而能夠產生更加積極的作用,可能引發(fā)青少年的辯證意識,促使青少年反思自身的亞文化及媒介低俗化對社會的影響,從而提升辨別能力樹立更加正確的價值觀。
與傳統(tǒng)涵化理論相似,青少年也認為過度報道會使所屬群體對社會的認識發(fā)生扭曲。更深層次的影響是青少年認為不僅對電視上呈現的涵蓋低俗元素的事實和節(jié)目內容,對于隱含低俗元素的觀念更應該進行把關。于是,在初級影響的審美體驗消解后,青少年受眾會經由次級影響自覺過渡到質疑和反思的深層次影響。
4.雙向作用:電視節(jié)目低俗化的收編及青少年亞文化的妥協(xié)
在對反文化的研究中學者指出,對正統(tǒng)文化構成嚴重威脅的反正統(tǒng)文化形式雖然對正統(tǒng)文化有一定的滲透作用,但最終不是遭到嚴重打擊和鎮(zhèn)壓,就是被正統(tǒng)文化逐漸吸納消化,直至最終同化收編。與“吸納”相比,“同化”和“收編”對反正統(tǒng)文化的殺傷力更巨大。反正統(tǒng)文化被正統(tǒng)文化作了實質性的改造失去破壞力甚至與正統(tǒng)文化“同”后才被"收編”進去。
電視節(jié)目中的部分低俗內容會引起青少年的反感,使他們產生辯證意識,學會辨別優(yōu)劣好壞,篩選摒棄不應當接受的內容和思想。低俗化也通過貼標簽、強調和炒作這些標簽的方式引發(fā)青少年對自身亞文化的注意,辨識其中的消極因素,并反思如何解決存在的問題,從而完成亞文化對主流文化的妥協(xié),以及主流文化對亞文化的收編過程。
總之,從電視節(jié)目低俗化對青少年產生的影響鏈條“初級影響-次級影響-深層影響-收編與妥協(xié)的雙向作用關系”可以看出不同層面、不同程度的媒介影響力。這些影響力的重點和強弱與受訪青少年所能夠接觸到的媒介、媒介接觸時間等有關,也相應地符合青少年亞文化。
參考文獻
[1]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黃會林等.電視文化對北京地區(qū)未成年人影響的調研與思考(上)[J].現代傳播.2007(1).
[3]王恩銘.美國反正統(tǒng)文化運動一嬉皮文化研究[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98-199.
[4]田鈿,宋雁慧.妥協(xié)與收編:青少年亞文化的終結方式?—以中國80后亞文化為例[J].思想理論教育,2010(20)
[5]鄭欣.批判與傾聽:電視節(jié)目低俗化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123-125.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