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捷媚
工程能否落地全在人心
◎ 羅捷媚
元朝廣東省肇慶路總管潘文郁從小就發(fā)誓要秉承父志,做一名好官。他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
潘文郁到肇慶端州(今屬廣東肇慶)走馬上任后,看到當?shù)厝藷熛∩?,田地荒蕪,于是決定微服私訪,了解情況。走訪了當?shù)貛讉€長者后,潘文郁才知道這都是西江水惹的禍。
原來肇慶位于廣東省西江干流中下游,每年西江汛期,洪水都會蔓延到田地,咆哮的洪水沖毀了老百姓辛辛苦苦播種的農(nóng)作物,還沖毀不少民房。當?shù)赜捎陂L期受洪水的禍害,民不聊生,村民走的走,搬的搬,端州就越來越貧困。
了解民情后,潘文郁命手下貼出告示,說要在端州一帶修筑河道來防洪排澇。告示一貼出,百姓紛紛抱怨說:“這個總管肯定是為了充政績才這樣做的,有力氣不去管種田,跑去修河……”
面對百姓的質(zhì)疑,潘文郁沒有氣餒,而是親自到各家各戶做老百姓的思想工作,把修筑河道的利弊一一和百姓解釋,并根據(jù)當時的工價給參與修河道的百姓發(fā)補助。老百姓看到有工錢掙,便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加入修河道的工作中去。可是修了一段時間后,工作的勞累讓百姓很不滿,百姓就不大愿意去干了。
面對這種情況,潘文郁沒有下達“不修河就治罪”的強制命令,而是給百姓打氣:“修河雖然很累,但是修好后,我們就不會再遭受洪災了,尤其是后代的子孫更能免除這一災害。和造福后人相比,我們這點兒累是不是也挺值得呢?”百姓覺得有理,再次投入到修河工作中。就這樣,一場轟轟烈烈的開溝修河的大工程在潘文郁的帶領(lǐng)下順利完成。
次年雨季,雷鳴電閃,大雨滂沱,西江水猛漲,水位超過了歷年的警戒線,西江再次告急。端州人看著西江上的滔滔洪水,心里忐忑不安,擔憂洪澇災害會想往年一樣再度襲來??僧斎藗冾^頂竹帽、身披蓑衣出來觀看時,驚喜地發(fā)現(xiàn)往年橫掃端州的洪水緩緩地流入了新修的河道,農(nóng)田得以保護,人們的臉上洋溢著久違的幸福笑靨。此后遇到干旱的時候,村民又可以從河中引水灌溉農(nóng)田,真是一舉兩得。直到現(xiàn)在,端州一帶的百姓仍受益于這條河道,風調(diào)雨順。
初戰(zhàn)告捷,這給了潘文郁極大的鼓舞。為了加強防汛功能,潘文郁又組織老百姓修筑另一座大堤,百姓非常敬重潘文郁,得知要修堤,整個端州的男女老少都自覺參加到修堤的工程中。大堤修好后,當?shù)氐陌傩崭影踩?,幾乎每年都能平安地度過汛期。
在端州任官期間,潘文郁還組織修繕了龍母廟,架起了石橋,至今古跡猶存。就這樣,潘文郁名聞兩廣,恩德流傳后世。當?shù)厝速澦爸鞯桃哉蠅何髁?,跡著端州,老父至今稱威其事”。
可見,當一個百姓原本不太理解的惠民工程出現(xiàn)時,也正是考驗為官者能力的時刻:強硬頒布政令固然能快速召集力量,但不一定能讓人心服口服,只有循循善誘,讓百姓知道這項工程是為民謀福,才能使工程發(fā)揮出最佳效果。這一點尤其值得當今為官者借鑒。
編 輯/夏 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