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把最熱的時節(jié)叫做“伏”
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火、金、水。由秋到夏“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都是“生”的關系,唯有從夏到秋特殊,是“火克金”。金(秋)長久被火(夏)壓制著不敢露頭,要潛伏一段時間,因此稱“伏”。
每逢三伏天,古人以清涼飲料避暑,并舉行相應的風俗活動。圖為古人喝冷飲解暑插圖
“三伏天”這一特定名詞起源于春秋時期的秦國?!妒酚洝で丶o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張守節(jié)曰:“六月三伏之節(jié),起秦德公為之,故云初伏,伏者,隱伏避盛暑也。”這里的“初伏”,是起初和開始的意思。
所謂“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謂的“六邪”(指“風、寒、暑、濕、燥、火”)中的暑邪。
“伏”是五行家對季節(jié)的另類安排。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火、金、水。由秋到夏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循環(huán),都是“生”的關系,唯有從夏到秋特殊,是“火克金”,金不敢出來。所以要潛伏一段時間,因此稱“伏”。
另一種說法是,夏至一陰生,從夏至日開始,陰氣逐漸加強,但是一段時間內(nèi),由于陰氣還比較弱,仍然受到陽氣的壓迫,而不得不“伏”。
按我國陰歷(農(nóng)歷)氣候規(guī)律,前人早有規(guī)定:夏至后第三個庚日開始為頭伏(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頭伏和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三伏”共三十天或四十天。每年立秋日及其后兩天如果出現(xiàn)庚日,中伏就為十天,否則為二十天。所以,大多數(shù)年份中伏都為二十天,相應地,大多數(shù)年份三伏都是四十天。
“庚日”是用干支法紀日時的一個日期,由于天干是10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所以每隔10天就出現(xiàn)一個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閏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數(shù)倍,所以庚日變化不定,每年入伏的日期也不盡相同。
自入伏至出伏相當于陽歷7月中旬至8月下旬,正是我國夏季最熱時期。中伏、末伏,溫度尤高,有“熱在中伏”的說法。
今年的三伏長達40天:初伏為7月12日到7月21日;中伏為7月22日到8月10日;末伏為8月11日到8月20日。
俗語有云:“熱在三伏,冷在三九?!比焓浅霈F(xiàn)在小暑與處暑之間,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三伏天為什么這么熱?
首先,夏季太陽高高掛在天頂上。每年的夏至那天太陽光直射北回歸線,這時北半球獲得的陽光最多,太陽高度角最大,正午時分,陽光近似于直射地面。這時太陽光穿過的大氣層厚度最小,太陽的光和熱被大氣層吸收、散射和反射的小,到達地面的就多,有利于地面的溫度升高。
其次,夏季的白天比黑夜長。白天時間長,陽光照射的時間也長,地表吸收的熱量遠大于支出,這就使地面一天天聚集的熱量增加,溫度持續(xù)增高,在盛夏,也就是在三伏天期間地表熱量的積累達到高峰。
再次,夏季雨水多,空氣濕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干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天氣悶熱的重要原因之一。
七、八月份正是副熱帶高壓加強,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壓內(nèi)部的下沉氣流,使天氣晴朗少云,有利于陽光照射,地面輻射增溫。
而關于夏季天氣,除了“三伏”,還有“夏三九”一說。即從夏至這一天起,每九天為一九,直至九九。我國南北方都有此說,都有“夏九九歌”流行。北方有一首是這樣的:“一九至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衣衫汗?jié)裢?;五九四十五,樹頭秋葉舞;六九五十四,乘涼莫太遲;七九六十三,夜眠莫蓋單;八九七十二,當心受涼氣;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边@實際是從夏說到秋了。
三伏天作為這樣一個獨特的時令,在古代形成了不少習俗活動。大體說來,不外乎冰、飲、食、洗、息幾方面。
冰,即用冰及頒冰?!吨芏Y·天官冢宰》載藏冰之制,冬藏夏用。唐代時長安有“冰盤”、“冰瓜”等,豪富們甚至會舉行“冰宴”。到清朝,宮廷三伏賜冰已普及到每一位官吏。在民間,江浙一帶的農(nóng)人會三伏擔賣涼冰,其中冰鎮(zhèn)食品有“雜以楊梅、桃子、花紅之屬,俗呼冰楊梅、冰桃子”。
飲,指飲茶喝酒。每逢三伏,古人以清涼飲料避暑,并舉行相應的風俗活動,如“飲酒避惡”等。據(jù)《漢舊儀》載:“漢魏伏日有酒食之會”,說的就是飲酒聚會。在農(nóng)家亦有伏日“斗酒會”。
茶是解暑的最佳飲品。黃帝內(nèi)經(jīng)明確指出要“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一杯熱茶喝下去雖會出一些汗,但隨之而來的是一陣陣的清涼。
食,指吃東西。伏天吃面條的民俗早在三國時期已有?!肚G楚歲時記》中解釋:“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在我國古時,人們視五月為“惡月”,六月也沾有“惡月”的邊兒,故也應“辟惡”。用新小麥磨成面粉煮湯吃,吃后出一身汗,新糧營養(yǎng)豐富,發(fā)汗可以驅(qū)病。
洗,指洗濯沐浴。伏天出汗較其他時節(jié)要多,洗浴亦是情理之中?!俺醴?,浴于河,謂之‘洗百病’?!薄傲铝眨旁∮谇a(chǎn)泉,末伏乃止,謂之洗百病?!边@里所謂的“洗百病”是上古祓禊風俗之承襲。
息,指休息。人們?yōu)榱藨?zhàn)勝酷暑與疾病,遂有“閉伏”之說?!逗鬂h書·和帝紀》說:“六月己酉,初令伏閉盡日。”俗話謂之“歇伏”,即人們呆在家里不隨便出門以防曬。
在赤日炎炎、揮汗如雨的“三伏天”里,心靜自然涼,宜靜伏而不宜妄動。同樣,在人生中,也需要“伏”,從而避免急功近利、急躁冒進。
人,有的時候只能隱忍與等待,也就是“伏”,這是任何一個人成就事業(yè)的必備品質(zhì)。
《菜根譚》:“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必早?!币馑际情L久潛伏的鳥,一旦展翅,就會一飛沖天;而早早開放的花,凋謝的也最早。
左宗棠,“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因為收復新疆而被稱為“民族英雄”。他早年歷經(jīng)坎坷,由于家庭經(jīng)濟困難,不得不“倒插門”到岳父家中,后參加科舉考試,屢考不中,一直隱居家中讀書。
左宗棠四十歲才出山,以幕僚身份參與軍務,多次打敗太平軍,而其一生功業(yè)的大部分是在六十歲后完成的,收復新疆時年近七十,真算得上是“伏久者飛必高”。
1832年到1843年,左宗棠21歲到32歲,他從老家湘陰到湘潭岳父家,做上門女婿,而這12年是左宗棠的重要“潛伏期”??梢哉f如果沒有這12年的沉潛積累,根本就不會有他后來的那些不世功勛。
12年的寄居生活中,左宗棠開始放棄科舉考試,除了為了養(yǎng)家糊口,出外到書院教學之外,他主要的精力用來研究科學種田的方法、兵法以及研究輿地學(傳統(tǒng)的地理學),自己在家里繪制中國地圖。
研究農(nóng)業(yè)與地理,在當時看來,都是無用之學。但是,有用與無用會相互轉(zhuǎn)化。左宗棠后來在陜西、甘肅、新疆帶兵打仗,所有的軍糧都在當?shù)亟鉀Q,這些學問都是他年輕時閑居在農(nóng)村,研究種田摸索出來的。
“伏久者飛必高”,煉成了金剛鉆,才能攬瓷器活。“伏”不是半途而廢,而是水滴石穿;“伏”不是貪圖安逸,而是磨礪自強;“伏”是為了將來一飛沖天、一鳴驚人。
(人民論壇網(wǎng)2017.7.12、新華網(wǎng)2017.7.1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