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鷹
前兩天,我坐在陽臺上喝茶看書,看到林語堂的“半半人生”理論,感到醍醐灌頂,深受啟發(fā)。林語堂也是一個充滿欲望的人,無論工作、金錢、感情和飲食上,他都有著強烈的需要,但與眾不同的是,他對這些欲望常常加以限制。他認(rèn)為,人生中存在著多個矛盾體,如海之有潮汐,音之有節(jié)奏,天之有晴雨,時之有寒暑,日之有晦明……對每個矛盾體都應(yīng)采取一種“半半哲學(xué)”的調(diào)和方法。他的“半半哲學(xué)”秉承的是這樣的信仰:工作,并且快樂著;勞動,并且幸福著。他認(rèn)為人生有缺憾,如果能從中超脫,做個平常而又受人歡迎和尊重的人,也是做人的成就。林語堂先生倡導(dǎo)中庸的生存,剛?cè)岵?jì)地處世,豁達(dá)隨性地生活,這在紛亂繁雜、生活快節(jié)奏的今天,不失是一種明智的生活方式。
清代李模寫過一首《半字歌》:看破浮生過半,半之受用無邊。半中歲月盡幽閑,半里乾坤寬展。半郭半鄉(xiāng)村舍,半山半水田園……星云大師在《一半一半》里這樣說:人生憂喜一半一半,名利得失一半一半,財富聚散一半一半……這種“半半人生”讓人撥開陰霾,豁然開朗:人生憂喜一半一半,是的,常常是“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高興的時候不妨未雨綢繆,人無遠(yuǎn)慮,必有近憂;煩惱的時候也不要太悲觀,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陽光總在風(fēng)雨后,名利得失一半一半,名利是過眼云煙,“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太計較,就成了名利的奴隸。財富聚散一半一半,錢財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金錢與幸福的指數(shù)不一定同比,有人錦衣玉食,還覺得不快樂,有人布衣粗食,卻怡然自得。
誠然,人是有欲望的動物,沒有欲望則人不成其為人。但,當(dāng)我們在欲望的追求中逐漸丟失自我,變得執(zhí)拗又可怕的時候,那么不僅實現(xiàn)不了自己的欲望,連原本擁有的也可能喪失殆盡——沒有了健康和生命,給你一座金山也毫無用處!
小欲望產(chǎn)生小痛苦,大欲望產(chǎn)生大痛苦,欲望不止則痛苦不止,凡事適可而止,欲念只求適度而已,不宜過火,如果把自己活生生地釘在欲念的框子里,生命會變得呆板乏味,死氣沉沉,不如放寬胸懷,隨遇而安。
想到各人有各人的造化,我們就不會為運氣沒有別人好而失落;不會為收入沒有別人高而憋屈;不會為子女沒有別家的優(yōu)秀而灰心……有位心理學(xué)家這樣說:“若不能改變眼前的事實,則改變自己對這事實的看法?!蔽覀儫o力改變社會和收入的不平等現(xiàn)象,我們就為那些受惠者感到高興吧!
人生苦短,最長命者亦不過百歲。看破浮生過半,半之受用無邊。我們沒有一擲千金的豪放,但漁舟唱晚的境況倒也不錯,清波細(xì)流,隨它潺湲。
人生是一半一半的,不信,你找找,你肯定也擁有別人沒有的、別人羨慕的、許多珍貴的東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