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鶯
小黃車、小紅車、小藍車……城市道路上到處可見五顏六色的共享單車。騎行不僅方便環(huán)保,還是一種非常好的運動方式。但如果騎行過程中有些錯誤的姿勢,或者一不留神,也可能受傷。那么,到底該如何“騎出健康”?
騎行過程要留意運動損傷
1.骨關節(jié)與肌肉損傷:長時間騎行得不到休息,會因為臀大肌使用過度,水腫壓迫坐骨神經(jīng),從而引起腿或屁股疼痛或麻木,這在醫(yī)學上被稱為“梨狀肌綜合癥”“錢包綜合癥”。如果因為肌肉緊繃或力量不足引起髕骨在踩踏時處于不應該的位置而引起膝蓋疼痛,這種情況也非常普遍。
2.男性易“燒襠”和損傷前列腺:騎自行車姿勢不當、道路崎嶇不平或長時間騎行,都可能使男性前列腺發(fā)炎或癥狀加重。這是因為,在騎自行車時,堅硬的車座、路面顛簸,使會陰部處于長時間的壓迫和刺激狀態(tài),影響局部血液循環(huán)。國內(nèi)一個針對前列腺炎發(fā)病危險因素的研究提示,長時間騎自行車或摩托車是慢性前列腺炎的危險因素之一。
另外,長時間騎行的人還會有一個共同感受,就是坐骨結(jié)節(jié)以及會陰部常常伴隨著一起痛,這通常是因為大腿內(nèi)部與坐墊邊緣兩側(cè)持續(xù)摩擦導致的,車友們習慣稱它為“燒襠”,這在男性中更為常見。
3.女性更易產(chǎn)生“騎跨傷”,損傷私處。騎行過程中如果不慎發(fā)生碰撞,突然摔倒或從座椅上被強行撞到,就可能出現(xiàn)“騎跨傷”,對于女性而言更是不容小覷,因為很可能因此損傷私處,例如因為突然的“跳車”“撞車”引起小陰唇出現(xiàn)“T”形裂口,造成大量出血甚至是陰唇相關組織的撕裂和脫落。
另外,過度騎行同樣會使得陰部的血管和神經(jīng)受壓,從而導致會陰部麻木、疼痛,有一部分女性甚至出現(xiàn)血尿或排尿困難,發(fā)生的概率和騎車的時間、強度相關。
避免騎行意外,我們該這樣做
1.避免過度騎行。針對上述過度騎行引起的肌肉關節(jié)疼痛、男女性生殖部位的損害,建議大家一定要避免過度騎行,每次盡量不超過60分鐘,超過60分鐘則要休息15分鐘再繼續(xù)騎行。一旦騎行過程中感覺會陰部不適,應立即暫停騎車,回家后可以用溫水坐浴,加速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幫助會陰部恢復正常。
2.注意正確的騎行姿勢。
(1)坐墊角度:一般坐墊需水平安裝,或者前端稍稍低一點,盡量不要前端上翹。這樣做可以減輕對胯下部位的磨損。
(2)坐墊高度:坐墊高度不合適,長途騎行后會出現(xiàn)膝蓋疼痛。合適的坐墊高度應該是:當腳蹬到最低點時,腿可不費勁地伸直,膝蓋可以不用彎曲,但腿稍稍使勁伸直的時候,膝蓋可以有微量彎曲。如果新單車不適應,或者不習慣把坐墊調(diào)得過高,可先降低一些,慢慢再升高,一切以安全為先。
(3)背部、脖子的姿勢:騎行中需要背部是前傾而筆直的,要從臀部開始前傾,而不是腰部,這樣可以讓脊柱盡量筆直,避免長期騎行后背疼痛難忍。脖子自然挺直,別太低或太挺,否則脖子會酸。如果感覺到脖子要低一些、耷拉著腦袋才舒服,那就說明需要休息了。
3.做好防護措施。護膝、騎行手套等均不能少,它們能在騎行過程中起到減震保護的作用,降低意外事故發(fā)生的幾率。
另外,不少人喜歡在上下班時騎自行車作為通行工具,但是甚少有人佩戴口罩。殊不知,在霧霾天氣或其他空氣質(zhì)量較差的環(huán)境中,騎行一段時間就可能引起呼吸道的不適,比如鼻子發(fā)癢、嗓子發(fā)干。因此,騎行時最好佩戴有過濾作用的口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