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旼靜
摘 要:對于筆者來說,中國文學史是一個很難讀懂也很難親近的家庭成員般的存在。因為是家庭成員才會經常在一起相處相伴,但是不論經過多么長時間也無法讀懂其內涵的存在。雖然我長期以來一直專研中國古典文學、被稱為文學者,但是中國文學史始終對我來說是一座高不可攀的山。我雖然知道必須要跨越這道坎,但是對于這個領域始終感到不自信。但是,我想借此機會簡單了解一下在韓國是如何研究中國文學史的。本文對于在韓國是如何研究中國文學史的情況,想通過以現代文學史為中心進行粗略性介紹。
關鍵詞:中國現代文學史;韓國的研究情況;文學史
中圖分類號:I20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3-0074-01
一、中國文學史的研究情況
目前,在韓國不斷地持續(xù)進行著對于中國文學史的研究工作。關于中國文學史的評價與介紹,一直持續(xù)至今。因此,筆者想闡述一下在韓國是如何整編、介紹中國文學史的。雖然打算重點介紹的是近現代文學史,但是也會捎帶一些古典文學。
二、在韓國的“中國現代文學史”
在韓國從1980年初期開始正式研究的中國現代文學方面,Si-jun Kim的《中國現代文學史》(1992)與Se-ukHeo的《中國現代文學史》(1999)是迄今為止被公認為韓國代表性中國現代文學史著作。這是由于該兩部著作已成為文學研究中的最基本因素的緣故。通過將一個時代的各種各樣的文學現象、無數個作家與作品進行分類、綜合,折射出那個時代文學的發(fā)展與成果的文學史敘述,必須要富有嚴正性。從無數個文學現象及對于作家、作品要求具有廣泛深層了解的層面來看,這個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別是,不是自己本國、而是研究他國文學,是更加困難的事情。這兩部著作,從這種層面來看是非常出色的。在韓國研究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當中,存在著重視時期分類的傾向性。
Si-jun Kim提出主張:“可以分類為古代文學與現代文學等兩個時期,但是其界限設為清朝封建帝國滅亡而成立叫做中國民國的近代民主國家的1911年,這樣應該比較妥當……”15。Si-jun Kim的該看法,再次分類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由毛澤東掌權的1949年開始到1976年。第二個時期是被稱為新時期文學的1977年鄧小平發(fā)表開放政策之后的時期。對于新時期文學,一些學者主張使用叫做20世紀文學的名稱,這是因為從時期角度來看、無法將當代文學定義為社會主義文學的緣故。關于中國的現代文學與當代文學的名稱,在中國尚處于討論階段,所以該著作當中寫明為當代文學。
Se-ukHeo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當中,對于現代文學時期,是這樣進行分類的。分類為,從1917年開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的1949年為現代文學,從1949年開始到現在為當代文學。17在韓國雖然差別化看待近代與現代,但是對于現代與當代卻不會差別化看待。
三、現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 -Suk-pyo Hong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為主
目前,值得我們關注的韓國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者是Suk-pyo Hong。他通過研究魯迅正式地開始了現代文學研究,執(zhí)筆過無數篇翻譯著書與著作。2009年發(fā)表了著作《中國現代文學史》,該書籍至今也備受著喜愛中國現代文學史人群的青睞。
他將現代文學時期定義為從清末開始到1949年。還有,現代文學的敘述沒有按照具體的發(fā)展階段或時期進行細分化,而是以主題或分類為中心進行敘述。該部分就是與在韓國研究至今的中國現代文學史有所不同的部分。在他的著作當中,從以新文學誕生與魯迅文學為代表的多個視角出發(fā)、說明了中國現代文學。由于這些已經極度細分化,所以給在韓國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者指明了新方向。但是,即便如此也不都是優(yōu)點。稍微疏忽大意一點,這種著作就有可能被誤認為解說書或教科書,這就是最大的缺點。
Suk-pyo Hong《文學史》的最大優(yōu)點是在敘述時正確地確保了均衡感覺,以此為契機能夠整體地看出中國現代文學的開展狀況。但是,如果沒有更多的關于作家與作品介紹的解說,除非是專業(yè)人員,否則有可能很難理解,這種缺點也是存在的。
四、結語
一個國家的文學是非常重要的。文學講述著一個國家,講述著歷史,講述著人們。現在我們擁有很多記錄方法,但是過去是無法做到的,當我們想了解過去時、文學是一定不可缺少的。這就是很多人研究文學或人文學的緣由。中國文學與韓國文學具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從過去開始,中國文學對于韓國文學造成極大影響,這是毋庸置疑的。畢竟是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因此完全相同是不可能的。但是在中國文學當中留有韓國蹤跡,在韓國文學當中則有中國影子。我認為,這些至今也不會有什么變化。也行這就是韓國的研究者研究中國文學的原因。
與過去不同的是,現在研究中國文學史的研究者越來越少。當然,也可以說是研究方式發(fā)生了變化。想要進行更進一步細分化的研究,也許這就成為不顧及中國文學史大框架的理由。因此,在研究中國文學史過程中,很可能會感到諸多遺憾。不過我們可以肯定的是,雖然在韓國的中國文學史研究減少了、但是卻得到了巨大的發(fā)展。這是一個十分令人興奮的消息。這種持續(xù)性研究將會得到更大的發(fā)展,其結果是不斷創(chuàng)造出新文學史。
參考文獻:
[1] Yong-cheol Choi.在韓國的中國文學史著述與翻譯[J].中國語文論叢,2000.
[2] Gyeong-cheol You.韓國中國現代文學史敘述的一步前進[J].中國現代文學學會,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