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旋+++吳肖曉+++王亞茹+++余穎
【摘要】目的:探討參與式教學在高職母嬰護理學中的提高護生綜合能力的效果比較。方法:將學生分為實驗組(44人)和對照組(45人),實驗組采用參與式教學法,對照組采取單向教學法,課程結束后統一進行問卷調查。結果:實驗組問卷調查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參與式教學教學法能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記憶能力,提高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
【關鍵詞】參與式教學法 母嬰護理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2-0016-01
母嬰護理學是以現代醫(yī)學和護理學專業(yè)理論為基礎,由于母嬰的特殊生理和心理特點,故在臨床中要求護士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1]。傳統教學中采用單向教學法(lecture-based learning,LBL),更側重于單項理論知識的傳授,而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以參與式教學為基礎,進行小組式討論教學,并取得較好效果,過程如下:
1.研究對象
以我院2015級護理專業(yè)2個班共84名學生為研究對象, 其中實驗組44名,對照組40名。兩組在性別、年齡、入校成績和基礎課成績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2個班均由同一教師授課,學時相同,采用同一教材及課程標準。
2.方法
2.1實驗組 采用參與式教學法,通過課前準備、課堂講述、課后總結三個環(huán)節(jié)。課前準備由學生以5~6人為一組,教師挑選難易適中、知識結構清晰的章節(jié)作為學生的講課內容,學生查閱資料,集體備課,形成小組合作式解決方案,授課前由小組長負責安排試講,進行修改補充。課堂講述主要于課堂階段實施,每組由教師隨機抽選一名代表做出陳述,最后接受其他小組提問。[1]教師對學生討論進行引導,適時引導啟發(fā)。討論結束后,教師進行討論內容總結,引出教學重點難點。為了保證所有學生都參與授課準備,每次要求全班學生參與其中,并將各小組提交的授課材料作為個人成績考核的一部分。
2.2對照組 采用LBL,按課程標準要求,教師以課堂講授、PPT教學為主,錄像視頻教學為輔,每章節(jié)均按照病因、病理、臨床表現等逐一闡述。
3.評價方法
3.1理論考試 課程結束后進行統一閉卷考試,卷面成績共100分。
3.2問卷調查 采用問卷形式對兩組學生進行調查,從自主學習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溝通交流能力、知識全面掌握能力4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價[2]。所有條目均采用隨機排列方式,Likert五點計分,學生按自身實際完成情況打分,最高分計5分,最低分計1分。本次調查共發(fā)放調查問卷84份,回收84份,有效率100%。
4.統計學方法
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采用 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P<0.01為有顯著性差異。
5.結果
5.1比較實驗組和對照組成績,將考試成績分別進行獨立樣本t 檢驗,理論組成績78.63±7.32,對照組成績72.41±5.48,P<0.01,具有顯著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5.2調查結果表明,實驗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得分4.31±0.42、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得分2.51±1.24、溝通交流能力得分3.95±0.41、知識全面掌握能力得分4.16±0.83,和對照組相比P<0.01,具有顯著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6.討論
參與式教學法是一種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把教師和學生都置于教學主體地位的新型教學模式。參與式教學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更能最大限度的發(fā)揮自己的潛能。以小組合作式作為基點,每一位學生都是小組的主人翁,共同完成任務中提升了團隊合作能力。最后,通過教師的抽選進行闡述,鍛煉了其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并更加富有團隊榮譽意識,同時,遇到問題可以和教師面對面的交流,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對學生的全面成長和長遠發(fā)展產生積極影響。
綜上,參與式教學法在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主動學習興趣,使其獲得必須的專業(yè)理論知識,而且在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上都得到顯著改善,使學生從被動的聽眾變成學習的主導者,有助于培養(yǎng)高素質的一線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徐鳳嬌,孫一勤,陳三妹. 母嬰護理教學改革模式探討及課堂效果評價[J].護理研究,2013,6(27):1875-1877.
[2]張玉紅,周滋霞,馮蓉,等. 高職《婦產科護理》翻轉課堂的實施與效果評價[J].護理學雜志,2015,3(30):77-78.
作者簡介:
鄭旋(1987-),女,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母嬰護理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