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本刊記者 錢夢佳 A=陳 銘
陳銘,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奇葩說》明星辯手,《超級演說家》大咖學員,《非正式會談》秘書長。有人評價他是“全世界最會講話的年輕人之一”,也有人稱他是“站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的“雞湯王”。
Q:很多人通過《奇葩說》這個節(jié)目認識了您,有人覺得您“正能量滿滿”,也有人說您是“雞湯王”。對于這些印象,您覺得和您本人相符嗎?
A:說我“正能量”,我覺得是比較客觀的,因為我整體的價值觀和對世界的理解,確實是偏正面和積極的。但是按我的理解,“雞湯”指的是看起來很正能量、背后卻沒有邏輯支撐的話。我不認為我是個不講邏輯的人。不過也無傷大雅,對待綜藝節(jié)目認真就輸了。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只要時間足夠長,你秉持的價值觀和態(tài)度,觀眾都能感受得到。
Q:您參加《奇葩說》,有沒有對其中的辯手產生過比較特別的第一印象?
A:我印象比較深的是“咆哮警察”——歐陽超。第一次在節(jié)目里看到他時,他一開口說話,每一句話都聲嘶力竭,讓我全身發(fā)抖。怎么會有一個如此狂暴、就像打了雞血一樣的警察?和我印象中冷靜的警察形象完全不符。這一季節(jié)目的錄制中,我跟他的接觸增多,意外發(fā)現,他每天都會陪蔡聰老師(一位盲人選手)一起化妝、彩排、去衛(wèi)生間,耐心極了,而且舞臺下從沒聽他說過一句重話,沒見他發(fā)過一次脾氣,任何你覺得為難的事情,他都會主動伸出援手。這時候我回頭想起當時對他的第一印象,就覺得深深羞愧。所以我覺得,很多時候如果不能沖破第一印象營造的屏障,就會錯失很多寶貴的人際關系。
Q:您說得沒錯,不過在實際生活中,僅僅憑少量信息而得出的第一印象,似乎是不少人在人際交往中頗為倚重的。
A: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偷懶行為”,第一印象本質上就是給身邊的人在最短的時間貼上一個標簽。我們這么做有兩個原因。第一是為了避免未知的恐懼,第二是因為分類的方便。面對陌生人時,因為未知所以會產生不安和恐懼,我們會下意識地對他的性格進行解讀。但是了解一個人需要時間和精力,而貼標簽可以幫助我們快速地了解和分類,就像電腦桌面上的文件夾一樣,快速識別,方便查找。它的不足也特別明顯,因為信息有限,誤解的幾率是極大的。我認為貼標簽不要緊,但不能貼死貼牢,要隨時更換,保持更新的頻率。
Q:在采訪中,我們發(fā)現高中生群體存在這樣兩種態(tài)度:一種是非常在意自己留給別人的“第一印象”,另一種則表示完全不在乎別人怎么看待自己。對于這兩種態(tài)度,您的個人意見是什么?
A:我個人的意見是都需要調整心態(tài)。過于在意第一印象的人,如同建起別人對自己高期待的牢籠,把自己鎖在里面。他其實是個演員,不斷在表演自己心中那個“更好的自己”,由于并不完全真實,所以會非常累。我建議這些同學調低對身邊人眼光的重視度,這樣會輕松很多。而后者,說“完全不在意別人”的這類人,其實心中往往在說“你不要管我”,內心有一個隱隱的自卑區(qū)域怕被觸碰到。這類人,要找準自卑的根源,你覺得自己成績不夠好,性格不夠開朗?要弄明白自己為什么會在人際交往中有畏懼和隔離的心態(tài)。
Q:9月,很多中學生會進入一個新的“人際關系場”,作為武漢大學的教師,您可以給同學們一些建議嗎?
A:有兩個比較切實的小方法。第一是“將心比心,不忘初心”。在人際交往中,遇到任何事情,不妨假設如果我在對面,情況會是什么樣子。形成換位思考的習慣,有助于我們走出自我的世界,更好地跟他人達成共識。“不忘初心”則是對自我的特點要有比較清晰的認知,防止在不斷換位的過程中失去自我、委屈自己。
第二叫“人所欲,施于人”。我們很多時候會誤以為“以心換心”就是你自己想要什么,就也給別人什么,所謂“己所欲,施于人”??墒撬那疤崾侨伺c人是一致的,而實際上人和人之間有著巨大差別。所以在人際關系中,需要去分析、揣摩對方的性格特點和處事方式,以他們希望的方式來對待他們……這會讓你的人際關系改善很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