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成國
靈棲洞
水是柔的,其韌性又顯出剛的本質。
建德的靈棲洞就是這樣。水的穿越將這里的石灰?guī)r溶蝕成各種形態(tài),樹木啦,屏風啦,熊猴啦,寶塔和佛像啦,猶如生活中的林林總總,碎碎屑屑;猶如小說中的你你我我,真真假假,像是山野田園里老人們一個個的傳說,又像是明月星空下孩子們一個個的故事,還有佛陀對于這個世界林林總總的玄妙詮釋,既真實,又虛幻,空中有實,真中有虛。
在靈棲洞,水是雕塑師,千百萬年如一日。面對石頭堅硬的殼,水尋求著一種可能,一種改變的可能。這種可能就來自于水千百萬年的浸潤與堅持,并最終顯示出水的力量。那一個個景點,“南國春早”也好,“百鳥歸巢”也好,“五岳并峙”也好,都給“鬼斧神工”“惟妙惟肖”等詞以恰如其分的位置,水滴石穿也具有了一種真理般的意義。靈泉洞的輕舟蕩槳,青風洞的習習涼風,讓喀斯特地貌展現(xiàn)了一個個仙靈棲止、斑斕多姿的物象,也讓人領悟水的溫性與剛強的雙重性格。
其實,堅硬是石的一種外殼,在時間的長河里,石等待著水的到來,等待著水的撫摩。石的堅硬在水的浸潤中更顯出石的偉岸。在情感的巖穴里,水一如男子胸膛里的女子,將自己對石的摩擦和愛戀始終隱藏在青春的暗河里。
水與石相濡相對,這是神奇的辯證法。當水的溫柔達到極致,堅韌也達到極致的時候,水便具有剛性的力量。這是事物的兩面。在靈棲洞這個特定的空間里,石的堅硬敵不過水的至柔,在水面前,石變得溫性可人,溫情脈脈,多姿多彩。水的包容溶化了石的心,也溫暖了石的心。于是石有了靈氣,有了溫度。水的溫柔千萬年,石也柔情千萬年,讓堅硬的愈加堅硬,讓柔媚的愈加柔媚,如水隨形,如水隨性,止于至善。這是時間的力量,也是水的力量。
在靈棲洞,水的色彩達到一種境界,靈動也達到一種境界。水的色彩是沒有色彩。這是色彩的一種極致。無色即是有色。唯有在光照下,映現(xiàn)赤橙黃綠青藍紫的華藏,既燦爛,又繽紛。水的這種色彩來自于自然深處.來自于建德山山水水的涵養(yǎng)。這種涵養(yǎng)在歲月的長河里,在風雨的潤澤下,在欲望的摧折中呈現(xiàn)出一條條曲折的弧度,也讓現(xiàn)世的人心有了一種來自返璞歸真的觀照。
這就是靈棲洞的水與石,相依,相融,相敬,纏纏綿綿,曲曲折折,氣象萬千。于是,孔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石不朽乎?多少王侯將相將名字刻在石上。
其實,水才不朽。
“建德人”遺址
水才不朽,因為山水相依,風生水起。在建德的楠木林、烏龜洞“建德人”遺址,在浦江的馬腳嶺村,我都感受到這一點。
去時,水氣就氤氳著。不一會兒,大雨就滂沱而來,雨點如豆,砰砰作聲。雨止,則空氣明凈如洗,滿眼都是蒼翠,是翠綠,是黛青,又滿是泥土的味道。我隱隱感到,自己即將所見的定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
確實,李家鎮(zhèn)新橋村是塊風水寶地:北面是峻立之山,如屏展開;有霧輕繞,似一簾薄紗。中間有一岡凸出,渾圓如饅頭,左右有兩山圍峙。西南為田野,稻禾綿連,翠綠如玉,山腳田野邊立一棟棟農舍樓房,田間阡陌,鋪陳如籌,讓自己回想起孩提時代故鄉(xiāng)之田疇。我想象這里春日定有蓑衣之農夫,有騎在牛背上之牧童,若有一聲竹笛,悠悠的,清脆如鳴啾,在煙雨空濛中流漾開來,則是一幅絕佳的田園詩。
十萬年前,建德人的祖先就跋山涉水,來到這個被后人稱作李家鎮(zhèn)新橋村的地方。在他們心中,這里山水相依,土地肥沃,草木芬芳,于是壘土造屋,木耜耦地,開犁耙土,開始了長江流域稻作文化的孕育與孵化。
這便是家園,我們最初的家園。
是水賦予了新橋村的土地以生命、以氣息,是水賦予“建德人”遺址以孕育的綠色、以收獲的金黃。可以肯定,千百萬年來,這里的水一直與這個山岡相偎依,用靜默與綿長留駐四季的過往與輪回,晨有曦,夕有陽,春有花,秋有果。這是自然的律動,也是萬物的律動。“建德人”懂得這種律動,并順應她,呼應她,在泥土中,在水的滋潤中,綿延年年歲歲枝的拔節(jié)、根的延展,使生命呈現(xiàn)出一種艱辛而曲折的歷程,散發(fā)出那種苦難與輝煌相交織的味道。
當1974年冬,在這個烏龜洞里,發(fā)現(xiàn)那一枚人的犬齒化石和浙江第四紀哺乳動物的化石的時候,這一塊土地,這一塊土地上的每一棵樹、每一泓溪流、每一塊石頭都告訴人們,“建德人”誕生了,“建德人”的生命哲學誕生了?!敖ǖ氯恕备嬖V他們的子孫:有了水,生命才得以起源,才得以存在,才得以長青。這世上能有超越佛陀者么?若有,也是從水開始,從樹開始,因為佛陀就覺悟于菩提樹下。
水原是物質,因為村落,因為“建德人”的開拓與風俗,水就成為一種文化的維度,一種維系生存乃至思想的元素。于是水就超越了物質,成為不巧。
我知道,以自己來自海島的狹窄的視野與淺陋的感知,怕是難以發(fā)現(xiàn)那些隱藏于烏龜洞“建德人”遺址中山與水、風與氣的真諦,也難以了解建德李家村祖先的足跡與聚居,以及關于他們子孫的嫁娶與繁衍,關于時下對所遷居家園的眷戀與懷念。但我清楚,這樣的家園,這樣的農家田舍,這樣的老樹與空氣,這樣的山溪與流水,留給后代子孫的定是美麗之土地。
當我們離開“建德人”遺址時,雨,還在下著,滴答,滴答,粒粒如豆,飽滿,渾圓。
馬腳嶺村
山岡逶迤東去,樹和陽光鋪瀉一地蔥郁,把這個村莊擦亮。而水以自己的姿態(tài)滋潤著整個村落,潤澤著這里的一草一木,見證這個村落的繁衍與延續(xù)。
這一天,是2014年7月29日。
馬腳嶺村,浦江的一個小村落,從外表上看,一點也不起眼。但一走進去,自會感到一種別樣的氣場向你包裹而來,破舊卻又古雅,黯淡卻又清秀。在蔭翳的空氣里,在斑駁的日影里,充溢著一種枯敗而飽滿的味道,似乎每一棵樹、每一排屋、每一塊石中都刻烙著這戶人家、這個村落綿延不絕的印記。整個村道由石砌成,并不平整,向村落四處延伸。蜿蜒而去的還有那些高低錯落的房屋,全立在山麓上。棲在虬枝上的葉、泊在樹陰下的石,還有那一面面土黃色的泥墻,仿佛都書寫著生活的艱難與坎坷,給人以一種強烈的與風雨相交織的苦澀。那棵八百年銀杏枝葉上的粒粒種子,也似乎以一種夢境的方式呈現(xiàn)著生命的韌性與滄桑。這種韌性與綿長來源于水。有首歌這樣唱道:“不要問我為何漂泊異鄉(xiāng)/有水的地方是家的方向/不要問我到過多少地方/沿著河走就是走在故鄉(xiāng)”。是的,有水才有家,才有炊煙,才有嬰孩的啼哭和大紅的花轎。
馬腳嶺村的溪泉是從村落所倚的山嶺中流淌下來的,從繁密的樹林竹叢中流淌下來,從一條竹板上直貫而下,在翠綠的天光間劃出—道清澈的弧線,落到溪溝里,繼而流經(jīng)村落的每一道脈絡,東、西,左、右,于是整個村落顯得靈動起來,豐沛起來。我的眼前不由出現(xiàn)小時候老家的一幅畫來:夏日,池塘,枝梢,蜻蜒的翅膀,山坡上滿是黃金般的陽光,一粒一粒的。我禁不住對這溪泉的喜悅,俯下身子,捧起一掬清泉,灑在自己的頭上、臉上。一股清涼立時從肌膚沁人心扉,我有了一種醍醐灌頂?shù)母杏X,一種無與倫比的通透、舒暢、淋漓,似乎每一個細胞都在拔節(jié)、抽穗,開出思想的花蕾,飽含芳香。
而曾幾何時,也是在這樣的夏日,就在這一泓山溪邊,在一間燕子正忙著壘窩的屋檐下,一個學子,短褂布衣,倚著窗前,大聲朗誦著《詩經(jīng)》:“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載陽,有鳴倉庚……”而他的母親,背對著那一抹斜陽,正一針一線。一針一線……
現(xiàn)在,馬腳嶺村村民已整體搬遷,村子正在改建為一個藝術村??梢韵胂螅痪靡院?,藝術家們將在這里靜心凝思,讓身心沉于丹田,或用瀚墨,或用畫筆,或用電腦,在宣紙上,在畫架上,打開關于藝術的思考之門,打開文學的想象之門,讓水墨或文字在村落的外郵世界游弋,留下對于山水自然、村落文化的沉思與觸摸。每一幅畫都是一種姿態(tài),每一個字都是一種構建。而窗外傳來的是溪泉淙淙的清音,那清音如珮如環(huán),寧靜而透明。
站在馬腳嶺村居的最高一排院落中,能看到村外天空的遼闊與蒼茫,那些山與水的綿延不盡。而此刻,映入自己眼簾的滿是山谷中的青翠,一半陽光一半蔭翳,在時間的光里映著夏日的明媚。從村旁的公路上隱約傳來車輛的聲音,給這個偏隅的村落增添了一分寂靜中的動感。而我的視線盡頭,是山峰脊背上的那一片青天和一團閑云,似水的眼,牽著自己的視覺維度,走向遠方。
遠方,那是一方更為廣闊的世界,一條更為綿長的歷史長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