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琪峰
一位德國護林員的獨特觀察:你知道樹木也有“朋友圈”嗎
◎王琪峰
廣袤無垠的森林向來能激起人們無盡的想象,從藍精靈到白雪公主,從黑騎士到魔法師,茂林幽深之處不知發(fā)生了多少膾炙人口的故事。在德國,年過半百的資深護林員彼得·沃萊本對森林則有另一番體悟。他認為,當代社會傾向于把樹木看作“有機機器人”,而他的使命是重塑樹木在人們心中的形象。他曾為保護森林而險些移民;他的科普作品《樹木的隱秘生活》,用擬人化的口吻描繪了樹木許多不為人知的“小秘密”,比如樹木竟然會照顧周圍生病的同伴……
彼得·沃萊本建議人們不要輕易砍掉老樹,因為這會對整個森林的生態(tài)造成破壞。
現(xiàn)年53歲的彼得·沃萊本生于德國波恩,從小就喜歡大自然,曾把蜘蛛和烏龜作為寵物飼養(yǎng),喜歡在戶外玩耍。上高中時,有位老師給他描繪了世界環(huán)境的悲慘未來,他深受震動,從此立志要保護森林、改善生態(tài)。
他大學就選擇了林業(yè)專業(yè),1987年畢業(yè)后開始在萊茵蘭-普法爾茨州的國家林業(yè)局工作,擔任護林員。沒過多久,沃萊本就開始負責養(yǎng)護該州胡默爾鎮(zhèn)埃菲爾山區(qū)一片3000英畝(約1.8萬畝)的林場。在這里他要照料栽種得整齊成行的人工林,為山毛櫸、橡樹、松樹和云杉噴灑農(nóng)藥,砍伐成熟的樹木,并用重型設(shè)備將木材運出林區(qū)。
沃萊本業(yè)余時間會組織游客開展野外生存和露營活動,經(jīng)常有游客指著半空中扭曲丑陋的樹枝大加贊美,而這種枝干從林業(yè)利用的角度看卻毫無價值。沃萊本兒時對大自然的熱愛又被重新點燃,他開始觀察奇形怪狀的樹根,研究各種不同的生長模式,突然發(fā)現(xiàn),有很多大自然的奇跡連自己都無法解釋。
與此同時,德國亞琛大學到他管理的這片林區(qū)開展科考,研究結(jié)果令沃萊本大吃一驚:樹木根部的土壤中存在各種真菌,樹木依靠真菌交換營養(yǎng),傳遞信息,被科學家形象地稱為“樹聯(lián)網(wǎng)”。人工林的樹木被人為地分隔開來,目的是保證每株樹都能獲得更多陽光,生長更快。但在樹木之間造成太大的空間會導致樹木從它們的社交網(wǎng)絡中脫離出來,可能阻礙樹木某些先天機制發(fā)揮作用。
這些觀點引起了沃萊本的興趣,他開始琢磨另一種林業(yè)經(jīng)營模式。沃萊本參觀過德國與瑞士的私人林區(qū),那里自然生長成材的樹木價值比人工林的樹木高很多,“砍掉兩棵就足以買輛車,而我這里的云杉砍掉兩棵也就只夠買個披薩?!蔽秩R本常常舉這個例子。盡管干的是護林的活兒,可沃萊本覺得這跟他真正的理想還有很大差距。在林業(yè)學校讀書時,他幾乎沒有學習過應該如何觀察和了解樹木的行為。
2002年,沃萊本在自己負責的森林中劃出了一塊區(qū)域,供人們將摯愛者的骨灰埋葬在樹齡200多年的古樹之下,并留下一塊刻有名字的小牌匾。這種做法很成功,既不用砍伐古樹,節(jié)約了墓地,又能給林場帶來一定的收入。“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4000個骨灰盒,而剩下的地方足夠未來20年用的了?!?/p>
他還有很多護林改革方案,比如用馬匹替換掉容易損害森林土壤的重型機械設(shè)備,不過沒有得到林業(yè)局的批準。在與上司爭執(zhí)了10年之后,沃萊本決定放棄德國公務員這個穩(wěn)定的“金飯碗”,移民去瑞士。
最后時刻,胡默爾鎮(zhèn)政府決定解除與國家林業(yè)局的合同,直接雇傭沃萊本養(yǎng)護林場。從2006年起,沃萊本用馬匹代替重型設(shè)備,這樣林場的土壤就不會被壓得十分板結(jié),有利于蘊藏空氣和水分;不再使用殺蟲劑,更大程度地允許樹木自由地生長;不再實施皆伐作業(yè)(一次性砍掉林場全部樹木的做法),而是有選擇地進行適度砍伐。此舉吸引了不少慕名前來的游客,林場增加了收入,兩年內(nèi),林地扭虧為盈。
沃萊本覺得傳統(tǒng)的科學著作“雖有精彩的事實和見解,卻缺乏情感”,這無疑會影響科學的傳播;他認為不能將樹木視為“有機機器人”,只關(guān)心如何對其加以利用,而沒有將它們視作活生生的生命。沃萊本希望人們減少不必要的砍伐,而是更多地去欣賞樹木的美,于是科普作品《樹木的隱秘生活》2015年應運而生,迄今銷量已超過50萬冊,被譯介到了27個國家,在德國暢銷書排行榜上長期高居榜首。
樹木根部的土壤中存在各種真菌,樹木依靠真菌交換營養(yǎng),傳遞信息,形成“樹聯(lián)網(wǎng)”。
彼得·沃萊本和他的樹
彼得·沃萊本發(fā)現(xiàn)樹木之間存在友誼,當有的樹木生病時,其他樹木會通過根部向其輸送營養(yǎng)維持它的生命。
“城市里的行道樹就像森林里走失的流浪兒童”,沃萊本在書中這樣比喻。行道樹扎根的土壤比森林里的土壤更堅硬,到了夜晚,街道和建筑物散發(fā)出的熱量使它們無法像在森林里那樣涼快。它們被剝奪了森林土壤中共享的微生物,只能靠綠化工人的簡單維護勉強度日。
“它們到了晚上也得睡覺,”沃萊本說,“有研究表明靠近街燈的樹木死得更快。就像夜里在你的臥室亮著一盞燈,這對你不好?!?016年歐盟委員會進行了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夜間的人工光源會打亂樹木春季萌芽、葉片變色和老葉脫落的正常節(jié)奏,“會對植物的健康、存活與繁殖造成重大影響?!蔽秩R本建議當?shù)卣钜龟P(guān)掉街燈,既能省電,還能使行道樹活得更久更健康。
沃萊本發(fā)現(xiàn)一個被砍了的樹樁,已經(jīng)過了上百年,依然活著,可能是得到周圍樹木的營養(yǎng)輸送。
年輕的山毛櫸每經(jīng)過一個季節(jié)完全可以長高18英寸(約46厘米)??墒撬鼈兊膵寢尣⒉辉试S。老樹高大濃密的樹冠十分廣闊,只有3%的日光可以透過它照到幼樹的枝葉上,這一點可憐的陽光只夠幼樹維持基本的生命。難道樹媽媽不想孩子早點長大成材?當然不是,科學家已經(jīng)證明,幼樹生長速度越快,壽命越短。
彼得·沃萊本(左后三)為游客講述樹木的秘密
著名森林生態(tài)學家蘇珊娜·施瑪?shù)卵芯堪l(fā)現(xiàn),山毛櫸寶寶在母親的蔭蔽下緩慢生長,時間長達200多年,而母樹會通過根部向山毛櫸寶寶提供營養(yǎng),就像人類“喂奶”一樣。沃萊本建議人們不要輕易砍掉老樹,他也反對人為地將樹木間隔開來栽種,雖然這樣可能樹木長得更快,但其壽命會縮短,木材的品質(zhì)也會降低。
樹木之間存在“友誼”,沃萊本以兩株山毛櫸說明這個事實:兩棵樹離得很近,但各自的枝葉卻伸向不同的方向,而不是相互擁擠。“它們就像情侶,如果你砍掉其中一株,另一株也活不了多久?!?/p>
樹木之間會相互幫助,當有的樹木生病時,其他樹木會通過根部向其輸送營養(yǎng)維持它的生命。沃萊本就曾發(fā)現(xiàn)一個被砍了的樹樁,過了數(shù)百年之久還依然活著。他認為如果沒有這種互助行為,病樹死去后將使樹冠的蔭蔽減少,造成地表溫度上升,濕度下降,對其他樹木也會造成不利影響。有研究證明,野生狀態(tài)的森林,溫度比人工林低3攝氏度,“人們在為降低全球氣溫2攝氏度而絞盡腦汁,可森林做的遠遠高于這個要求?!蔽秩R本感慨。
他希望人們能讓森林長得更自然、更野性一點。松樹、橡樹和云杉等樹木被蟲子咬了以后,被咬部位的周圍組織會立刻起排斥反應,讓蟲子不再有胃口,同時被咬了的樹木還會通過根部以極其緩慢的速度向其他樹木傳遞某種警告信號,沃萊本形容這是樹木在“尖叫”。這些互助行為若能得到充分發(fā)揮,也就沒必要大量使用農(nóng)藥了。
樹木也有“個性”。比如,在沃萊本回家的路上有3株相同大小的橡樹,在春季綠葉成蔭,到了冬天都光禿禿的,可是在秋天,其中兩株的落葉時間總是比另外那株晚兩周左右。這3棵樹的生活環(huán)境幾乎毫無二致,沃萊本認為唯一的解釋就是它們的“個性”不同,所以做出了不一樣的決定。
或許沃萊本對樹木的解讀并不能完全說服你,但這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因為當你下次仔細端詳那些再普通不過的樹木時,也會若有所思的。
(本文撰寫過程中參考了英國《自然》雜志、《衛(wèi)報》《愛爾蘭時報》等的報道,特此聲明并致謝。)
靠近街燈的樹木死得快,沃萊本建議深夜關(guān)掉街燈,使樹木生長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