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業(yè)光 李宜軍 李兆秀 郭偉
【中圖分類號】R7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9-0-01
抑郁障礙是一種發(fā)病率、復發(fā)率和自殺率均較高的疾病,嚴重困擾著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改良電休克(MECT)治療是對抑郁癥有明確療效的物理治療方法[1],降低自殺風險,最大限度的恢復患者的社會功能。本研究對象選擇首發(fā)抑郁癥患者,排除既往研究中病程長、反復治療等因素對常規(guī)藥物治療療效及MECT療效的影響,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合用MECT治療首發(fā)抑郁癥患者,觀察首發(fā)抑郁癥患者額葉腦電活動的變化。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2015年3月~2016年9月在日照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住院的首發(fā)抑郁癥患者,入組標準:①符合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第四版抑郁癥診斷標準[2],②漢密頓抑郁量(HAMD-24)[3]表評分≥20分;③首發(fā)(首次就診未經(jīng)任何治療)患者;④右利手;⑤小學及小學以上受教育程度。排除有嚴重軀體疾病、腦外傷、智力障礙、物質濫用或依賴史、雙相情感障礙陽性家族史、身體內有金屬物者。共入組76例,男32例,女44例,年齡18~48歲,平均(31±8.2歲);病程1~8個月,平均(4.68±2.62)個月;受教育程度6~24年,平均(12.4±4.8)年;HAMD評分26~54分,平均(42.3±5.6)分;采用隨機數(shù)字排列表法簡單隨機分成常規(guī)藥物治療組(38例)組和MECT治療組(38例)。
常規(guī)藥物治療組38例,治療2次后失眠嚴重退出1例,剩余37例,男20例,女17例,年齡18-45歲,平均(36±6)歲;病程1-8個月,平均(4.87±2.16)個月;受教育年限6-24年,平均(12.2±4.8)年;HAMD評分26-54分,平均(42.2±5.6)分。
MECT組38例,治療1次后出現(xiàn)明顯意識障礙退出2例,對麻醉劑過敏退出2例,治療2次后因為低血壓退出1例。剩余33例,男19例,女14例;年齡18-45歲,平均(35±8.6)歲;病程1-9個月,平均(5.1±2.4)個月;受教育年限6-23年,平均(12.3±5.2)年;HAMD評分28-52分,平均(42.2±5.4)分。
兩組患者性別(=0.0203,p>0.05)、年齡(t=0.5578,p>0.05)、病程(t=0.4196,p>0.05)、受教育程度(t=0.0832,p>0.05)及基線HAMD評分均符合正態(tài)分布,經(jīng)t檢驗,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經(jīng)日照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受試者均知情同意并有患者本人或第一監(jiān)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工具
1.2.1 自編一般狀況問卷。內容包括姓名、性別、年齡、病程、受教育年限,以及受評定對象的一般狀況。
1.2.2 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24)[4]。他評量表,評估研究對象的抑郁情緒。共24項,0(無癥狀)~4(極重度)五級評分法,部分項目0~2分三級評分法。分值越高抑郁癥狀越嚴重。起效=HAMD減分率>25%,有效=HAMD減分率>50%,治愈=HAMD總分7分,減分率=(基線評分-治療后評分)/基線評分×100%[5]。
1.2.3 腦電圖檢測:所使用的腦電圖儀由日本光電工業(yè)株式會社生產(chǎn),型號:EEG-1200C,敏感性:10uv/mm,時間常數(shù):0.3s,高頻濾波70Hz,交流濾波50Hz,國際通用10-20系統(tǒng),單級導聯(lián)。腦電記錄電極兩個(FP1點、FP2點):左、右前額葉記錄電極。各時點記錄電極測得的的β波、α波、θ波、δ波的百分值為觀察值,并且設立中線對照值為50%,遠離中線對照值每超過一個5%為離散度1,超過2個5%為離散度2,依次類推,所取得的離散度為研究腦電波的數(shù)值。以上數(shù)值有專職腦電醫(yī)師測量提供。
1.3 診斷與評估
有一名精神科醫(yī)師完成所有對象的HAMD量表評估,再有一名主治以上的醫(yī)師復核,診斷一致后入組。入組后1名主治以上的醫(yī)師在治療前和治療后第1、2、3、4周末進行HAMD評估,通過比較兩組治療后減分率,探討起效時間。評估醫(yī)生不了解患者的具體情況。
有一名腦電圖醫(yī)師完成對所有患者腦電圖的診斷與評估,在治療前和治療后第1、2、3、4周末各進行一次額葉腦電圖的采集與評估,腦電圖醫(yī)師分析額葉腦電的波幅、頻率及調幅,兩組病人在各自相應時點進行對照分析。
1.4 治療干預
藥物治療:藥物治療組患者和MECT治療組患者在治療中均常規(guī)使用艾司西酞普蘭(西安楊森公司生產(chǎn))治療,劑量10-20mg/d,藥物治療組(17.5±3.8)mg/d,MECT組(17.3±3.6)mg/d,兩組平均劑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2260,p>0.05),兩組均未聯(lián)合其它抗抑郁藥和苯二氮卓類藥物。
MECT治療:采用美國思倍通公司SPECTRUM 5000Q多功能電休克治療儀。治療前禁食、禁水8小時,腦電圖記錄抽搐發(fā)作,高頻電阻為150-1500歐姆,首次治療劑量為年齡(年)×(2/3)焦耳,隨后根據(jù)需要調整。兩電極分別放置在頭部兩側外眥和外耳道連線中點上方垂直距離1cm處。治療前靜脈推注阿托品(0.5-1.5mg/次)、丙泊酚(1.5-2.5mg/kg)、氯化琥珀膽堿(0.8-1.5mg/kg).發(fā)作時觀察到手指或足趾輕微抽動。療程為4周,每周治療3次,共12次。
1.5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均衡性檢驗采用檢驗或t檢驗。組間各項指標在治療前、治療1周末、2周末、3周末、4周末的比較采用檢t驗。檢驗水準α=0.05,雙側檢驗。脫落病例資料未納入統(tǒng)計分析。endprint
2 結果
2.1 藥物治療組與MECT治療組治療前、后HAMD評分比較(±s)
表二、表三顯示,治療前藥物治療組和MECT治療組左、右前額葉相對應β波、α波、θ波、δ波離散度的平均數(shù)無明顯的差別(均p>0.05)。治療后各相應對照時點,藥物治療組左、右前額葉β波、α波、θ波、δ波離散度的均數(shù)與治療前相比無明顯的差別;治療后各相應對照時點,MECT治療組左、右前額葉β波、α波離散度的平均數(shù)趨向縮小,與治療前差別顯著(均p<0.05),且治療后各相應對照觀察時點MECT治療組與藥物治療組額葉β波、α波離散度的平均數(shù)差別顯著(均p<0.05),顯示治療后β波、α波的百分率都更加接近50%,θ波、δ波的比率無明顯的變化。
討論
在抑郁癥的治療中,快速起效能提高患者的依從性,降低自殺風險,縮短住院周期,有利于治療及社會功能的恢復。既往研究發(fā)現(xiàn),快速起效對治療結局是否痊愈具有良好的預測作用,一般情況下,單用抗抑郁劑治療,可能需要2-4周才能起效。研究發(fā)現(xiàn)在抗抑郁劑治療的基礎上,聯(lián)合使用MECT治療,能縮短起效時間。本研究結果顯示,MECT治療組在1周或1周內快速起效,對消除自殺癥狀明顯優(yōu)于藥物治療組。MECT治療更適合于急性期伴有自殺風險的患者。
藥物治療組病人在治療的前,腦電圖監(jiān)測發(fā)現(xiàn)大腦的前額葉有β波、α波、θ波出現(xiàn)且各自出現(xiàn)的百分率均偏離中線觀察值(50%),δ波沒有出現(xiàn),治療后的第1、第2、第3、第4周末大腦的前額葉仍有β波、α波、θ波出現(xiàn)且各相應的腦電波偏離中線觀察值(50%)百分率與治療前無明顯差別,δ波沒有出現(xiàn);而MECT治療組治療前腦電圖監(jiān)測發(fā)現(xiàn)在大腦前額葉有β、α、θ出現(xiàn)且各自所占百分率均偏離中線觀察值(50%),δ波沒有出現(xiàn),治療后的第1、第2、第3、第4周末大腦前額葉的β、α出現(xiàn)的百分率均隨治療時間的延長逐漸接近中線觀察值(50%),θ波出現(xiàn)的百分率都沒有改變,δ波沒有出現(xiàn),同步觀察漢密頓抑郁量表的評價結果發(fā)現(xiàn):MECT治療組中β波、α波接近中線觀察值(50%)的速度越快,病人病情好轉的越迅速,二者保持了同步,
本研究進一步證實了抗抑郁藥聯(lián)合MECT治療首發(fā)抑郁癥具有起效快、安全,特別適合于急性期及伴有自殺風險的患者,如果沒有MECT治療禁忌癥,建議首發(fā)抑郁癥病人治療優(yōu)先單用或合用MECT治療,以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及快速起效,縮短住院時間;MECT治療后病人額葉腦電β波、α波出現(xiàn)的百分率都集中趨向50%,且趨向速度與抗抑郁療效成正相關,建議首發(fā)抑郁癥患者在MECT治療過程中使用額葉腦電β波、α波出現(xiàn)的百分率來觀察療效,作為HAMD量表評定的一個補充。
本研究的也有局限之處,觀察時間僅為4周,常規(guī)藥物治療組額葉沒有出現(xiàn)β波、α波的百分率逐漸接近中線觀察值50%的現(xiàn)象,隨著治療時間的進一步延長,常規(guī)藥物治療組是否會出現(xiàn)β波、α波的百分率逐漸接近中線觀察值50%,需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Ren J,Li H,Palaniyapan L,et al.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versus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for major depression:asystematic review amd,eta-analysis[J].Prog Neuropsychopharmacol Biol Psychiatry,2014,51:181-189.
美國精神病學會.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精神障礙第4版[M].彥文偉,譯.上海:上海精神醫(yī)學,1994.
張明園.精神科量表評定手冊[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33-136.
武圣賢,王成祥.臨床研究樣本含量估算[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6-7.
Leucht S,F(xiàn)emmema H,Engel R,et al.What does the HAMD mean?[J],J Affect Disord,2013,148(2-3):243-24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