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安
從前,有一個少年與年邁的奶奶相依為命,日子過得十分緊巴。一天夜晚,為了能讓奶奶吃上一頓飽飯,少年居然鬼使神差地偷了鄰居幾斤白面,當(dāng)他告訴奶奶白面的來歷,本以為奶奶能夸獎他幾句。豈料,一向?qū)λ麑檺塾屑拥哪棠虆s把臉一沉,用無可爭辯的語氣,嚴(yán)厲地要求少年說:“這面你從哪兒拿的,趕緊還從哪兒給人家送回去。乖呀!沒有咱忍著,就是餓死,也不能當(dāng)賊呀……”
看了這則民間故事,我不禁想起了奶奶對我的叮囑。我的奶奶叫李淑真,老人家生于1898年,1975年去世,她不識字,在舊社會生活半個世紀(jì)目睹過土匪的貪婪、日本鬼子的殘暴、老百姓跑反,躲避炮火的悲慘……只有經(jīng)過寒冬的人,才能真切感知太陽的溫暖。
我第一天去上班時,洞徹事理的奶奶語重心長地再三叮囑我:“公家的東西,再多再好,哪怕是堆到外邊漚爛,也不能眼氣,更不能往家拿!”
上世紀(jì)70年代,家家戶戶都燒蜂窩煤,煤塊干后,有的煤孔堵死,不透氣,壓到爐子里后不僅火不旺,還極容易滅。一滅,奶奶就得用煤鉗子夾著一塊煤,到鄰居家引煤,如果鄰居正在用火,就得等,很是麻煩。為了解決煤孔不通的煩惱,一天快下班時,我在廠里的廢品堆里找了一截直徑6厘米,長約尺把的鋼筋棍,一頭在砂輪上磨尖,一頭在老虎鉗上窩個鼻,做根通條,夾在自行車后衣架上帶回家?;九c偷面少年的想法相同,本以為奶奶要夸獎我?guī)拙?,不成想奶奶臉色一沉,用少有的語氣訓(xùn)斥道:“情不學(xué)好啦!剛上班時咋安排你的?從哪兒拿的,趕緊還送到哪兒去!”
按照奶奶的要求,我知錯即改,當(dāng)天就把這根通條送回廠里的廢品堆里。
在極“左”思潮泛濫的年代,這根通條,終于讓我找到了一個能上綱上線認(rèn)識的私心。會上,我斗私不怕丑,主動講出自己做的這件事并表示愿意包賠。找到那根通條過秤后,價值一角二分錢,從當(dāng)月工資中扣除,算是公物還家……
幾十年來,我牢記奶奶的叮囑,憑本事吃飯,始終遵循著“掙得多多花,掙得少少花,沒掙著不花”的行為準(zhǔn)則,不攀比,不眼紅,量入而出,心安理得。
奶奶的這些道理,我如今又手把手地教給了我的下兩代人。
責(zé)任編輯:青芒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