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敏
摘要 本文就黑龍江省麥田小麥炭疽病、小麥蠕孢葉斑根腐病、小麥白稈病等病害的癥狀特點、病原、發(fā)病因素、防治方法等進行詳細闡述,以期為促進小麥高效生產(chǎn)提供科學參考。
關鍵詞 小麥炭疽?。恍←溔滏呷~斑根腐??;小麥白稈病;癥狀;病原;發(fā)病因素;防治方法
中圖分類號 S435.12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16-0112-01
Abstract In this paper,the symptoms,pothogen,disease factors and control methods of wheat anthracnose,Bipolaris sorokiniana(Sacc.ex Sorok.)Shoem,Selenophoma tritici Liu,Guo et H.G.Liu and so on were discussed in detail,in order to provide scientific references for promoting the efficient production of wheat.
Key words wheat anthracnose;Bipolaris sorokiniana(Sacc.ex Sorok.) Shoem.;Selenophoma tritici Liu,Guo et H.G.Liu.;symptom;pathogen;disease factor;control method
由于種植業(yè)結(jié)構(gòu)的調(diào)整,黑龍江省春小麥種植面積呈增加趨勢。隨之而來的小麥品種繁雜,異地調(diào)運量的增加,再加上氣候環(huán)境的變化,導致了麥田潛在病害出現(xiàn),主要包括小麥炭疽病、小麥蠕孢葉斑根腐病、小麥白稈病等?,F(xiàn)對黑龍江省小麥田潛在病害的癥狀特點、病原菌類型、發(fā)病因素及防治方法等進行詳細論述,以期為小麥病害防治提供科學參考。
1 小麥炭疽病
1.1 癥狀
主要危害葉片和葉鞘。葉片染病,形成橢圓形或近圓形病斑,后期病斑擴展融合連片,致使葉片早期枯死。所有病部均有小黑粒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盤[1-2]。葉鞘染病,植株基部葉鞘先發(fā)病,產(chǎn)生1~2 mm橢圓形病斑,中央、周圍分別呈灰褐色、暗褐色,后期病斑擴展成長條形褐斑,直至病部以上葉片發(fā)黃枯死。莖稈染病,生成梭形褐色病斑[3-4]。
1.2 病原
小麥炭疽病的病原為禾生炭疽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1.3 發(fā)病因素
病原菌在寄主病殘體組織上越冬、越夏的載體形式是分生孢子盤或菌絲體。病原菌也可附著在種子上傳播。種子帶菌或幼苗根、根頸、基部莖接觸帶菌土壤,即可引起發(fā)病,侵染后10 d,病部就會出現(xiàn)分生孢子盤[2,4-5]。在田間氣溫約25 ℃、濕度大、有水膜的情況下,利于病菌侵染和孢子形成。肥料不足、堿性土壤地塊、雜草多的連作地,利于發(fā)病。不同小麥品種對小麥炭疽病的抗性具有明顯差異[1,6]。
1.4 防治方法
1.4.1 農(nóng)業(yè)防治。一是與非禾本科作物實行3年以上輪作。二是選用小麥抗性品種。三是收獲后及時清除病殘體或土壤深翻[6-7]。
1.4.2 化學防治。對于發(fā)病重的地塊,應及時噴藥。用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或25%苯菌靈乳油800倍液,噴防1次或隔15 d再防治1次。
2 小麥蠕孢葉斑根腐病
2.1 癥狀
小麥蠕孢葉斑根腐病在小麥幼苗期至抽穗結(jié)實期均有發(fā)生,是小麥全生育期典型的多階段型病害。幼苗期發(fā)病,導致芽腐、芽枯;成株期發(fā)病,引起葉片早枯、根腐、穗腐、黑胚粒[1-2,8]、莖基腐、葉斑、籽粒秕瘦等。
2.2 病原
小麥蠕孢葉斑根腐病的病原是麥根腐平臍蠕孢,屬于半知菌亞門真菌。
2.3 發(fā)病因素
小麥蠕孢葉斑根腐病病菌主要隨病殘體在土壤中或種子上越夏和越冬。分生孢子的侵入途徑為胚芽鞘或幼根,引起多部位發(fā)病,例如地下莖、次生根、莖基部、葉鞘等[1-2]。苗期發(fā)病的重要初侵染源是帶菌種子。小麥拔節(jié)至成株期,根腐擴展的同時,葉片病斑也不斷擴展[1]。大量分生孢子在地面病殘體、植株病部不斷產(chǎn)生,并借風雨傳播,不斷進行再侵染。小麥蠕孢葉斑根腐病發(fā)展蔓延速度快,潛伏期為3~7 d。在氣溫18~25 ℃、相對濕度100%的天氣條件下,功能葉片和麥穗大量染病或流行成災。春麥遲播、種植過密的田塊發(fā)病重。
2.4 防治方法
2.4.1 農(nóng)業(yè)防治。一是提倡輪作,秋翻滅茬。二是選用抗病、耐病品種。三是選用優(yōu)良種子,科學播種。四是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有機肥。五是加強夏秋季田間管理,加快土壤中病殘體分解。
2.4.2 化學防治。實施藥劑拌種,用種子重量0.2%~0.3%的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拌種,或用種子量0.2%的3%紋霉凈可濕性粉劑拌種,或用種子量0.1%~0.3%的20%三唑酮乳油拌種。
3 小麥白稈病
3.1 癥狀
小麥白稈病在小麥各生育期均可發(fā)病,主要危害葉片、莖稈。常見2種癥狀(局部斑點、系統(tǒng)條斑),具體如下。①斑點型??梢娊鼨E圓形草黃色病斑在葉片上產(chǎn)生,病斑四周呈褐色。后期可見長方形角斑在葉鞘上產(chǎn)生,病斑的中間、四周分別呈灰白色、褐色。莖稈也可以產(chǎn)生褐色短條斑。②條斑型。葉片染病,初期為水漬狀條形斑,從葉基部沿葉脈向葉尖部發(fā)展,初為暗褐色,后變?yōu)椴蔹S色。邊緣色深,呈黃褐色至褐色。每個葉片有2~3個條斑(寬3~4 mm),條斑融合,葉片枯死。葉鞘染病[1-3],病斑相似于葉斑,產(chǎn)生不規(guī)則條斑,從莖節(jié)擴展至葉基部,發(fā)病輕時有1~2個條斑(寬為2.5 mm),呈灰褐色至黃褐色,嚴重時葉鞘枯黃。莖稈上的條斑少數(shù)發(fā)生在穗頸節(jié)以下1~2節(jié),多發(fā)生在穗頸節(jié)。癥狀類似于葉鞘。endprint
3.2 病原
小麥白稈病的病原是小麥殼月孢,屬于半知菌亞門真菌。
3.3 發(fā)病因素
小麥白稈病病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器在種子和病殘體上越冬和越夏。帶病種子和病殘體是初侵染源。田間早期病害出現(xiàn)后,病部產(chǎn)生分生孢子器,釋放大量分生孢子,侵入寄主組織,導致病害擴展。小麥白稈病的流行程度與品種抗病性、種子帶菌率、開花至灌漿期溫度和濕度有關。低溫多雨利于該病流行。
3.4 防治方法
3.4.1 農(nóng)業(yè)防治。一是實行輪作,減少田間菌源基數(shù)。二是嚴格實行檢疫制度。三是建立無病留種田,選育抗病品種[1-2]。
3.4.2 化學防治。一是種子處理??蛇x用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20 g拌麥種10 kg,或用40%拌種雙粉劑5~10 g拌種子10 kg,或用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0 g拌種子10 kg。悶種20 d,有很好的效果。二是藥劑防治。田間出現(xiàn)病株后,可噴灑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1]。
4 參考文獻
[1] 小麥常見病害[EB/OL].[2017-04-05].http://www.farmers.org.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679785.
[2] 袁琳.小麥病蟲害多尺度遙感識別和區(qū)分方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5.
[3] 汪京京,張武,劉連忠,等.農(nóng)作物病蟲害圖像識別技術(shù)的研究綜述[J].計算機工程與科學,2014,36(7):1363-1370.
[4] 張競成,袁琳,王紀華,等.作物病蟲害遙感監(jiān)測研究進展[J].農(nóng)業(yè)工程學報,2012,28(20):1-11.
[5] 陳萬權(quán).小麥重大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shù)體系[J].植物保護,2013,39(5):16-24.
[6] 張素艷.小麥病蟲害防治專家系統(tǒng)的構(gòu)建[D].鄭州:河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02.
[7] 崔文斌.小麥病害圖像的存儲與識別技術(shù)的研究[D].泰安: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2016.
[8] 虎曉紅,李炳軍,席磊.基于多示例圖的小麥葉部病害分割方法[J].農(nóng)業(yè)工程學報,2012,28(13):154-15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