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仲丹++李勝領(lǐng)
馬球是騎在馬上,用馬球桿擊球入門的一種體育活動。在中國古代被稱為“擊鞠”。馬球運動歷史悠久,在歐亞一些國家被稱為“波羅”。有外國學(xué)者根據(jù)這一名稱的詞源,認(rèn)為它起源于波斯(今伊朗)。不過根據(jù)中國學(xué)者考證,“波羅”一詞源于藏語,后為歐亞許多民族借用,因此馬球應(yīng)是起源于中國西藏地區(qū),再由西藏傳入中原。也有專家認(rèn)為,馬球是從中國古代足球“蹴鞠”演變而來的。漢代盛行蹴鞠,在比賽結(jié)束后,球場上后走的人往往會騎在馬上,用手中的兵器軍械撥弄地上的球做一陣游戲,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擊鞠”,也就是馬球。
馬球運動知多少
馬球的打法是在馬上用球杖將一個拳頭大小的球擊入球門。對開展馬球運動的條件,學(xué)者羅香林言之甚明:“擊球為一種騎馬技擊之戲,故必于廣場為之。球受擊后,或旋空而飛越,或滾地而疾走,故必輕其體積,飾其外形,使易走動,而便視識。又擊球務(wù)期命中,故須精致球杖,彎其下端,便其張擊。而賽球貴迅速有法,故必精選良馬,使便驅(qū)馳。而驅(qū)馳球馬,貴神速無阻,故又須廣闊球場,使平滑如砥,而便施展。”
早期用的球是木球,中間掏空,外面涂上顏色,后來出現(xiàn)了皮制中間塞毛的“軟球子”。球杖通常是繪有花紋、頂端呈半弦月形的木棍,稱為“月杖”。木制球杖的柄也有藤做的,下端包有牛皮。比賽用的馬大多是產(chǎn)自西域大宛和波斯等地的良種馬。為了防止比賽時馬尾巴互相纏繞,要把馬尾扎起來,以使“細(xì)尾促結(jié),高髻難攀”。參賽球手都是一色著裝,“錦袍窄袖”。不同隊的服裝顏色不一樣,兩隊上場,“左朋服紫繡,右朋服緋繡”。球手穿的鞋是尖端上翹的齊膝長筒皮靴,由六塊牛皮縫制成,故又稱“六縫靴”。球帽通常是布帛做的幞頭,內(nèi)襯桐木或紗麻。
馬球場的球門有單門、雙門兩種。單門是設(shè)在木板墻下一尺大小的洞穴,后有繩網(wǎng)。雙球門設(shè)在兩邊,通常是兩根相距數(shù)米的木柱,柱頭上刻有龍頭,柱子插在蓮花形的石柱礎(chǔ)中。雙球門賽法與現(xiàn)代馬球比賽類似,以擊入對方球門次數(shù)多少決定輸贏。球場設(shè)在寬闊的廣場上,由于泥土球場容易塵土飛揚,草地球場球的滾動速度又慢,后來就都被油面球場代替。油面球場是在泥土中調(diào)入一些動物油脂,經(jīng)夯打滾壓,反復(fù)拍磨,建成平整光潔的高級球場。球場的三面有矮墻,一面是殿堂樓閣,以便于觀賞。如果比賽安排在晚上,還會點燃大蠟燭,成為燈光球場。1956年,在唐大明宮遺址發(fā)掘出一塊石碑,上面刻有“含元殿及毬場等,大唐太和辛亥乙未建”,證實這里曾建有馬球場。
馬球很講究擊球的技術(shù),有背身擊球、仰擊球、俯擊球、左右擊球等高難度動作。比賽場面十分激烈,在中場開球后,雙方馳馬爭擊,場外擊鼓奏樂,氣勢壯闊。在敦煌寫本《杖前飛·馬球》中對此有生動的描述:“脫緋姿,著錦衣,銀鐙金鞍耀日輝,場里塵飛馬后去,空中球勢杖前飛。球似星,杖如月,驟馬隨風(fēng)直沖穴(球門)。……人衣濕,馬汗流,傳聲相問且須休,或為馬乏人力盡,還須連夜結(jié)殘籌。”運動強度已到人馬流汗不止的程度。
盛唐風(fēng)行打馬球
唐代是馬球運動的黃金時代。唐朝19個皇帝中有11人愛好馬球,其中最有名的是唐玄宗李隆基。他在登基前就酷愛打馬球,練就了一身好球藝。
公元709年,吐蕃派使者來長安迎娶金城公主入藏。隨迎親使團來的有一支馬球隊,與唐朝宮廷的馬球隊舉行了比賽。一連賽了幾場,吐蕃隊都連戰(zhàn)皆捷。中宗皇帝覺得很丟面子,就命令李隆基與嗣虢王李邕、駙馬楊慎交、武延秀上場,“敵吐蕃十人”。在這四人中數(shù)李隆基球藝最好,他“東西驅(qū)突,風(fēng)回電激,所向無前”,率眾大敗了吐蕃球隊。
唐玄宗還認(rèn)識到馬球有軍事體育的功能,縱韁奔馳是練習(xí)騎術(shù),揮桿擊球類似于砍殺,于是下令在軍中推廣馬球。韓愈曾觀看過軍隊中舉行的一場馬球賽,賽畢賦詩一首,詩中寫道:“分曹決勝約前定,百馬攢蹄近相映。球驚杖奮合且離……霹靂應(yīng)手神珠馳……發(fā)難得巧意氣粗,歡聲四合壯士呼。”詩句生動描繪了軍中馬球比賽激烈、精彩的場面,也逼真地反映出觀賽士兵情緒上的熱烈共鳴。神策軍是皇帝的近衛(wèi)軍,神策軍將個個都是打馬球高手。
玄宗之后唐代的皇帝中還出過一些馬球高手,如唐宣宗。《唐語林》載:“宣宗弧矢擊鞠皆盡其妙。所御馬,銜勒之外,不加雕飾,而馬尤矯捷。每持鞠杖,乘勢奔躍,運鞠于空中,連擊至數(shù)百,而馬馳不止,迅若流電。二軍老手,咸服其能?!彼蝰R球的水平連職業(yè)的打球高手看了都自愧不如。
除皇帝外,唐代的貴族也非常喜愛馬球。在1972年出土的唐章懷太子李賢(武則天次子)墓道中就繪有《馬球圖》,畫面上有二十幾匹跑動的駿馬,騎手個個頭戴幞巾,腳穿長靴,身穿各色窄袖袍,手持球杖,馳騁于球場,爭相擊球。最前面的馬球手騎棗紅馬,手持球杖迅疾反轉(zhuǎn),作反身擊球狀。這是背身擊球打法,形象地展現(xiàn)了“牽韁絕尾施新巧,背打新球一點飛”的高超技藝。
唐代時,不僅男子打馬球,還有女子打馬球的記載。由于馬身高大、速度快、性子烈,不宜為女子所用,故唐代婦女有時也以驢代馬擊球,稱為“驢鞠”。故宮博物院收藏有唐鏡“婦女打球圖”,上面刻有四個婦女騎馬打球的形象。
唐代馬球運動的繁榮,是其特定的社會氛圍造成的。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代,政治穩(wěn)定,經(jīng)濟繁榮,文化發(fā)達(dá),社會風(fēng)氣開放,為馬球運動的廣泛開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國運滄桑中的馬球運動
在宋代,馬球被定為“軍禮”,禮儀隆重而復(fù)雜。每年三月要在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大明殿前舉行打球禮,皇帝親自上場打球。球場外樹起24 面紅旗,進一球稱得一籌,得一籌者得一面紅旗。比賽結(jié)束后,雙方以得旗多少定勝負(fù)。按規(guī)定第一球要由皇帝打進,然后球手“馳馬爭擊”,各隊以先得12球為勝。
隨著北宋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馬球運動還走向了社會,為市民所享有。后來民間出現(xiàn)了“打球社”的專門組織,提供“走馬打球”服務(wù)。
到明代仍有馬球比賽,每逢端午節(jié)和重陽節(jié),皇太子和諸王都要在皇宮西華門內(nèi)舉行馬球比賽,但這時已不是對抗性的雙球門競賽,而是單球門的表演賽。在《明宣宗行樂圖》中描繪了當(dāng)時的馬球賽:宣宗坐在正中,左右有官員侍從。前面有六匹馬,四馬駐立,兩馬奔馳。球門的彩繪板壁下面開有一小孔,球手挨個縱馬射門。到清代中后期,隨著國勢轉(zhuǎn)衰,本是激烈運動的馬球更為冷落,并逐漸消失。
唐朝時馬球運動?xùn)|傳到了日本。中國的馬球運動還向西傳入印度,在印度宮廷中流行,印度莫臥兒帝國有不少君王酷愛馬球,經(jīng)常在夜晚挑燈夜戰(zhàn)。隨后英國人入侵印度,馬球運動也隨之傳入英國,發(fā)展成為現(xiàn)代的馬球運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