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旭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茶文化在不同的歷史發(fā)展時期,與社會文化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并且推動著社會文學的發(fā)展。尤其是在明清小說中,茶出現的頻率非常高,這足以說明茶文化與明清小說文化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系。
明清時期,茶文化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和推廣,其內涵也逐步社會化和世俗化,這與明清小說文化的內容和價值觀不謀而合,茶文化被明清小說家廣泛運用到寫作內容中。例如,施耐庵《水滸傳》中有關茶文化的描寫,占到整體篇幅的6.59%;《金瓶梅》有629處描寫了與茶相關的內容;吳敬梓《儒林外史》共56回,其中有45回描寫了茶事,尤其是對飲茶禮儀、茶具、賣茶場所有較多的描述;《紅樓夢》有近300處描寫飲茶,茶出現率占全文的17.82%。通過這些數據就可以看出,明清小說史就是茶文化的發(fā)展史,明清小說已經成為茶文化發(fā)展與延續(xù)的重要載體。通過對以往的研究分析,筆者發(fā)現關于《鏡花緣》中茶文化的研究相對較少,因此本文以《鏡花緣》為例,對明清小說中的茶文化美學進行分析,為茶文化的研究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
一、《鏡花緣》作品介紹
《鏡花緣》是明清小說的重要代表,作者李汝珍,該作品的前半部分描寫了唐敖科舉落榜后游歷海外遇到的逸聞趣事、風土人情。故事后半部分以武則天科舉選才女為背景,講述了由百花仙子托生的唐小山及其他各花仙子托生的一百位才女考中并參與朝政的故事。在該作品中,有關茶文化的敘述大約有三十一章,描寫了當時社會的飲茶風俗以及與飲茶相關的文化活動,將茶文化與當時的佛家文化相結合,突出了明清茶文化的特色。因此,有學者將《鏡花緣》中的茶文化,稱為市井階層世俗文化與風雅茶文化相結合的一種特有茶文化,而《鏡花緣》也成為明清時期茶文化研究的重要載體。
二、《鏡花緣》中茶文化美學分析
(一)《鏡花緣》中的文人與茶
茶與中國文人之間存在著難以割舍的聯系,雖然《鏡花緣》中對文人的描寫并不是非常多,但是作品中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仍然展現出茶文化與文人的關系。例如,在第十一回中,吳之和邀請?zhí)瓢降热说礁泻炔枇奶?,小說對府中的環(huán)境進行了細致的描寫,“府中環(huán)境十分清靜雅致,兩扇柴扉,周圍籬墻盤著、門前池塘、塘內菱蓮、翠竹環(huán)繞敞廳”。從這里就可以看出,文人對飲茶環(huán)境有著極高的要求,這就說明明清時期的文人階層十分崇尚高雅的飲茶文化。此外,從古文獻的記載中可以看出,明代文人對飲茶已經十分重視,追求意境美與人文美的和諧統一。在《鏡花緣》第四回中,呂氏對唐敖說:“你們讀書人,茶水是不離的?!睆倪@里的描寫就可以看出,文人墨客對茶文化的熱愛與追求,將自己的人生追求以及對美好事物的向往都寄托于茶文化中,展現出自己獨特的審美。
(二)《鏡花緣》中的市井文化與茶
在與文人墨客相聯系時,茶也展現了一定的交友與待客的美學文化。古代的文人都十分熱情,愛好與朋友共同品茶論道,暢談彼此的人生志向和追求。因此,在中國傳統的古代文化中,文人相聚、客人拜訪,飲茶暢談乃是最平常之事。而到了明清時期,文人相會品茶的這種文化已經慢慢延伸至普通的市井文化,使得茶文化多了幾分生活的氣息。例如,在《鏡花緣》第十六回中,唐敖到前盤古存案處,官吏“當即請進獻茶”;其在黑齒國女學塾前,老者邀請?zhí)瓢降热耍骸叭舨幌硬菀?,何不請進獻茶?”從這里就可以看出,茶文化已經走入了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它不僅是文人會友的專利,也成為百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就可以看出,明清時期市井文化不斷發(fā)展,普通老百姓對茶文化的追求遠遠不及文人墨客,但是仍然體現出茶文化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鏡花緣》中的佛教文化與茶
在《鏡花緣》這部作品中,對茶文化的描寫不僅體現在對日常茶文化的描寫,還表現在對佛教中茶事活動的描寫。例如,第十四回中,唐敖路過茅庵,僧人邀請其喝茶;第五十五回中,唐閨臣等人到尼庵至禪,“一齊歸坐,道婆獻茶”等。由此可以看出,明清時期的茶文化與佛教文化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茶文化主要體現出人們對平淡以及豁達的生活追求,而佛教文化追求的是平和、淡然的人生態(tài)度,這與茶文化的基本內涵和人生追求是相同的。佛教最早提出了茶道之說,這就說明茶文化與佛教文化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明清時期雖然佛教已不及唐宋興盛,但茶道自成體系在貴族及百姓間流傳開來,民間佛教大多以茶為媒介展開佛事活動。茶道的傳播,成為佛教文化發(fā)展的重要載體。通過對佛教文化與茶文化的分析,人們可以更好地體會明清時期茶文化的獨特魅力。
(四)《鏡花緣》中的茶館美學文化
在研究茶文化的時候,人們就不得不提與之相聯系的茶館文化。茶館作為茶文化傳播的重要場所之一,在明清時期已經廣泛存在,這主要得益于明清時期資本主義經濟萌芽的發(fā)展。在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的背景下,市民文化逐漸興起,人們飲茶的場所也從傳統的茶坊、茶肆演變成明清時期的茶館,這也說明茶館在明清時期的繁榮發(fā)展,受到廣大百姓的喜愛?!剁R花緣》也對茶館文化進行了細致的描寫,例如,第二十四回,在淑士國,唐敖與徐承志在茶肆敘舊,茶博士端上茶;第三十四回,在女兒國唐敖一行人在路邊茶坊喝茶休息。從這里就可以看出,清代不僅飲茶之風盛行,還出現了獨具時代特色的飲茶場所——茶館,而且當時的茶館文化十分繁榮。在明清社會生活中,有供趕路人歇腳解渴的路邊茶攤,有供文人雅士品茗吟誦的茶館,有供市民百姓喝茶聊天的休閑場所,這樣各式各樣的茶館文化,促進了茶文化的發(fā)展,同時也將各個階層的人通過茶文化很好地結合起來,構成了獨特的茶館美學文化。
(五)《鏡花緣》中的茶與養(yǎng)生文化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人們對養(yǎng)生文化十分重視。各個朝代的帝王都追求長生不老,平民百姓也希望長命百歲,追求美好的事物。古人認為,飲茶是一種獨特的養(yǎng)生方式。例如,典籍《本草》言:常食去人脂,令人瘦。倘嗜茶太過,莫不百病叢生。”從這些文字記載中就可以看出,古代人已經發(fā)現茶有明目、消脂的作用,對于人體養(yǎng)生有著很好的作用。在《鏡花緣》中,作者也對茶與養(yǎng)生的關系進行了介紹,圍繞飲茶而展開六十一回的內容,介紹豐富多彩的茶知識,宣傳茶文化的內涵。例如,文中寫道:“既有明目益氣、補腦延年、黑發(fā)等功效,又可以浸酒辟邪。”所以,作者認為茶與養(yǎng)生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系,在作品中對茶字的起源、出處、考證、轉化、飲茶好處與壞處、假茶制作方式以及對身體的害處,婚禮茶俗緣由等,都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因此有人將《鏡花緣》稱為一部簡單的“茶經”文獻。endprint
三、明清小說中的茶文化美學對今天文化發(fā)展的啟示
(一)文化發(fā)展需要具備包容性的特點
《鏡花緣》對茶文化進行了細致的描寫,并且將飲茶與其他文化進行密切的結合,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茶文化與其他文化相融合,在促進其他文化發(fā)展的同時,也促進了自身的繁榮發(fā)展。在分析明清小說中的茶文化美學后,人們要懂得借鑒茶文化這種兼容并包的文化思想和內涵,將其運用到當今文化發(fā)展的過程中,推動當今文化的發(fā)展。人們要從《鏡花緣》中敘述的茶文化的發(fā)展以及內涵中得到啟示,不僅要學會理解和學習其他文化,還要發(fā)展和改革自己的文化,使其更好地適應社會文化的發(fā)展。文化改革的過程,就是一個學習和融合的過程,在保持自己文化本色的同時,還要借鑒其他優(yōu)秀文化,推進現代文化體系的科學發(fā)展。
(二)文化發(fā)展需要建立完善的文化體系
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飲茶文化之所以得到了良好的傳承,除了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發(fā)展有一定聯系之外,還與茶文化自身的價值與精神內涵有必然的聯系。尤其是茶文化體系的建立和發(fā)展,推動了茶文化以及衍生文化的發(fā)展和繁榮。通過對《鏡花緣》的分析,人們可以看出,茶文化是不斷發(fā)展的,茶的種類不斷豐富、飲茶場所持續(xù)擴大以及茶文化內涵日益豐富,茶文化體系不斷發(fā)展并趨于完善。中國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國文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價值體系。但是,面對日益激烈的文化競爭以及外來文化的沖擊,中國傳統文化能否堅守自己的價值體系以及核心內容,是人們需要注意的問題。分析明清小說中茶文化美學內涵,對今天文化的發(fā)展有一定的啟示作用,人們需要進一步發(fā)展并完善中國文化體系,推動中國文化的發(fā)展繁榮。
(三)文化發(fā)展需要將傳承與創(chuàng)新相結合
任何文化都不是憑空產生的,都是在不斷的積累和沉淀中發(fā)展起來的。文化在傳承和創(chuàng)新中才能不斷發(fā)展,人們必須傳承優(yōu)秀文化的精髓,創(chuàng)新文化的內容,使文化可以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fā)展需要。明清茶文化豐富的、具有特色的內涵,也展現了這一時期茶文化的審美價值。通過分析明清小說中茶文化美學內涵可知,茶文化也是在不斷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起來的,并且與其他文化形成了良好的融合,最終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體系。所以,今天人們同樣需要傳承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在堅持自身根本的同時,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融合,推動文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四、結語
小說《鏡花緣》描寫了明清時期的飲茶風俗以及與飲茶相關的文化活動,將茶文化與當時的佛家文化相結合,突出了明清茶文化的特色,它成為明清時期茶文化研究的重要載體。筆者主要分析了《鏡花緣》中的茶文化美學內容以及明清小說中的茶文化美學對今天文化發(fā)展的啟示,探究明清時期茶文化的獨特魅力。明清小說中茶文化美學內涵,對今天文化的發(fā)展仍然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人們在保持自己文化特色的同時,要借鑒其他優(yōu)秀文化,進一步完善文化體系,堅持傳承與創(chuàng)新相結合,推動中國文化的發(fā)展繁榮。
(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