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亞楠
2017年高考落下帷幕,其中,化學科目試題因其考查內容全面、考查難度適中、知識點注重回歸教材,沒有出現(xiàn)偏難怪題,滲透了大量的學科素養(yǎng),受到廣大師生家長的一致肯定。值得關注的是,本次化學科目的考查形式新穎、靈活多變,充分考查了考生在考試環(huán)境中舉一反三的能力,也延續(xù)了近年高考命題的思路和動向。下面通過對全國卷Ⅱ(黑龍江省選用)題28(實驗題)的分析來以小見大。
28題 水中溶解氧是水生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條件。某課外小組采用碘量法測定學校周邊河水中的溶解氧。實驗步驟及測定原理如下:
Ⅰ.取樣、氧的固定
用溶解氧瓶采集水樣。記錄大氣壓及水體溫度。將水樣與Mn(OH)2堿性懸濁液(含有KI)混合,反應生成MnO(OH)2,實現(xiàn)氧的固定。
Ⅱ.酸化、滴定
將固氧后的水樣酸化,MnO(OH)2被I-還原為Mn2+,在暗處靜置5 min,然后用標準Na2S2O3溶液滴定生成的I2(2S2O2-3+I22I-+S4O2-6)。
回答下列問題:
(1)取水樣時應盡量避免擾動水體表面,這樣操作的主要目的是。
(2)“氧的固定”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3)Na2S2O3溶液不穩(wěn)定,使用前需標定。配制該溶液時需要的玻璃儀器有燒杯、玻璃棒、試劑瓶和;蒸餾水必須經(jīng)過煮沸、冷卻后才能使用,其目的是殺菌、除及二氧化碳。
(4)取100.00 mL水樣經(jīng)固氧、酸化后,用
a mol·L-1Na2S2O3溶液滴定,以淀粉溶液作指示劑,終點現(xiàn)象為;若消耗Na2S2O3溶液的體積為b mL,則水樣中溶解氧的含量為mg·L-1。
(5)上述滴定完成時,若滴定管尖嘴處留有氣泡會導致測量結果偏。(填“高”或“低”)
參考答案:
(1)避免水底還原性雜質進入水樣中(或者防止水體中的氧氣逸出)
(2)2Mn(OH)2+O22MnO(OH)2
(3)容量瓶;氧氣
(4)當最后一滴標準液滴入時,溶液由藍色變?yōu)闊o色,且半分鐘內無變化;80ab
(5)低
解析
本題采用碘量法測定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屬于氧化還原滴定,是教材中酸堿中和滴定的翻新。
(1)取水樣時,若攪拌水體,會造成水底還原性雜質進入水樣中,或者水體中的氧氣因攪拌溶解度降低而逸出。
(2)根據(jù)氧化還原反應原理,Mn(OH)2被氧氣氧化生成MnO(OH)2,由此可得化學方程式:
2Mn(OH)2+O22MnO(OH)2
(3)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配制還需要容量瓶;加熱可以除去溶解的氧氣,避免實驗結果不準確。
(4)該實驗用硫代硫酸鈉標準液滴定I2,因此終點現(xiàn)象為當最后1滴標準液滴入時,溶液由藍色變?yōu)闊o色,且半分鐘內無變化。根據(jù)關系式:
O2~2MnO(OH)2~2I2~4Na2S2O3
可得水樣中溶解氧的含量為
ab×10-3×32×1034×100×10-3=80ab
(5)終點讀數(shù)時有氣泡,氣泡占據(jù)液體應占有的體積,會導致所測溶液體積偏小,最終結果偏低。
結合參加此次高考學生的做答情況,對本實驗題總結如下:第(1)問考查了實驗中取樣檢測時需要注意的具體操作,考查與氣體溶解度有關的知識內容,此問要求學生掌握氧氣的基本性質,較為簡單,適合不同層次的考生。
第(2)問涉及陌生化學方程式的推斷及書寫,充分考查了考生從書本的基礎知識點中汲取精華,培養(yǎng)學生面對陌生題目時波瀾不驚的淡定心境,并充分考查了考生臨場的遷移能力。
第(3)問考查實驗過程中對實驗儀器的選擇以及具體的實驗操作。其中,第二個空呼應(1)的內容,進一步考查了基本氣體的物理及化學性質,充分展現(xiàn)了高考題目注重思維連貫性的命題特點??忌刃枰D動腦筋仔細思考,更需要準確記憶教材內容。
第(4)(5)兩問考查氧化還原滴定中的具體實驗現(xiàn)象、精準定量計算及誤差分析。該實驗是由書本中的酸堿中和滴定實驗衍生的,并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考查了考生在面對具體情境時的領悟分析靈力,貫徹落實了我國歷來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素質及遷移能力的理念。首先,定量計算蘊含了陌生化學方程式的書寫,與(2)遙相呼應,再次考查了學生對題干信息的篩選概況能力。其次,定量計算提供的數(shù)據(jù)簡潔明了、易于辨析,避免了繁瑣的計算,保證了考生答題時的良好狀態(tài)及心情。但計算過程依然保證了對學生運算能力的考查,難度適中且仍具一定的技巧性。再次,誤差分析考查了學生對實驗過程中具體操作充分全面而又精確深入的理解,也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及對實驗儀器的記憶。
今年的實驗題沒有出現(xiàn)任何裝置圖,這與之前高考年份設計的實驗題不太一致,考查的方向有所不同,但涉及的知識點沒變,總體來說,今年高考化學實驗題難度適中,適合不同層次的考生,為之后的高考實驗命題提供了借鑒,值得關注。
(收稿日期:2017-06-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