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建華
運河——無錫城的護城河
江蘇無錫,素有“江南水弄堂、運河絕版地”之美譽。
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的無錫,是水鄉(xiāng)中的一顆明珠,因為它有一條京杭大運河橫貫市區(qū),它有一處溫馨的家園,足以讓人沉湎其中。
先來說說京杭大運河吧,它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人工運河,全長1797公里的運河,貫通了中國版圖上最繁華的東部地區(qū)。江蘇無錫位于運河的尾端,大運河在其境內(nèi)的長度約在40多公里,將無錫這座城市東西南北劃分開來。在明清時期,當(dāng)時的無錫城墻,也是依在古運河的岸邊修葺。因為當(dāng)時城市的規(guī)模小,運河,也就成為古無錫城的護城河。
歷史上有個誤傳,太多的人都以為京杭大運河是因為隋煬帝要下江南而開挖的。其實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江南一帶就有了人工開挖的河段,主要用來運送兵馬和糧草,當(dāng)時這些人工河流稱為“鴻溝”。隋朝在一統(tǒng)天下后,把這些河段貫通起來,于是才有了完整版的京杭大運河。此時的運河已經(jīng)不再局限于軍事目的,而是承擔(dān)起南來北往的水上運輸之重任,京杭大運河也帶動了運河兩岸城鎮(zhèn)的興旺發(fā)達。
水弄堂里的詩情畫意
當(dāng)時的無錫,東南西北各開四座城門,出了城門便是運河,一些古運河的支流,通過城門流進市區(qū),居民大都沿著這些小河的兩岸定居,人們出行的工具,便是咿呀作響的搖擼小船。
無錫人習(xí)慣把這一段古運河叫做“水弄堂”,因為這兒的河面不寬,只有個七八米的距離。兩岸居民,每天推開臨河的窗戶,見到對方,只需輕輕打聲招呼,河對岸的人家立馬能夠聽清你說的什么。出于保護古運河的原因,現(xiàn)在這一河段已經(jīng)不讓運輸船只通行,僅供小型的游船來往。上世紀七十年代,在無錫市的外圍,另外開挖了一條環(huán)城的運河,可以供大型船只通行。
從有運河開始,無錫的先民就傍河而居、因河設(shè)市、以河為生,千百年的滄桑巨變,孕育了獨具特色的江南水鄉(xiāng)風(fēng)情。春雨里靜聽腳踏石板路發(fā)出的清脆聲音,夏日里圍坐在運河邊數(shù)著螢火蟲,秋風(fēng)中收獲著運河的魚蝦,冬雪中賞一輪運河之風(fēng)花雪月。這樣詩情畫意的生活,也只有居住在運河兩岸的尋常百姓才能體驗得到。
夜游古運河,找個地方睡到天荒地老
游覽古運河,最有韻味的要數(shù)夜晚,從無錫北門的運河公園碼頭乘船,然后一路輕舟蕩漾,轉(zhuǎn)入南門外的清名橋街區(qū),一睹無錫古運河段最為繁華的一幕。
清名橋街區(qū)有四條街和三座橋組成。四條街分別為南長街、南下塘街、大窯路街和伯瀆港街,三座橋則分別為清名橋、大公橋和伯瀆港橋,其中以清名橋的歷史最悠久。它始建于16世紀晚些時候的明萬歷年間,由無錫“寄暢園”的主人秦燿的兩個兒子捐資建造的,因兄弟倆的大名分別是太清、太寧,因此各取一字叫做“清寧橋”。這座石橋后來由無錫縣令吳興祚重建,到了道光年間,因諱道光皇帝的名字改名為清名橋,坊間也有人稱它為“清明橋”。
也許沒人知道,這古運河的第一滴水從何而來;但你可能知道,尋常的江南,人家盡枕河。唐代詩人杜荀鶴也許并不出名,但他的一首古詩,卻是描繪江南水鄉(xiāng)最貼切的:
君到姑蘇見,
人家盡枕河。
古宮閑地少,
水港小橋多。
南下塘老街,古運河邊僅存的一條千米石板路每一條老街,似乎都有一條刻滿歲月印記的青石板路,而在京杭大運河的無錫段,南門外的南下塘,或許是古運河的河道邊僅存的一條。
南下塘老街,位于無錫南門外古運河的東岸,它北起跨塘橋,南止有著無錫第一古橋之稱的清名橋,整條老街的長度約為千米。老街上有數(shù)幢建于明清時期的老宅,大部分房屋建于民國和解放初期,是一條有著濃厚江南水鄉(xiāng)建筑特色的老街。
因為臨河,老街上甚少打井,居民百姓平常的飲水、洗菜,走幾步路就能到運河的碼頭上去解決。大戶人家的門樓前,總能見到雕刻的石獅子,歲月彌久,卻還是栩栩如生。朱紅色的木門,一律裝有圓形的鐵環(huán),若是上一把鎖,便能讓外人感受到庭院深深的氛圍。
整個南下塘老街,因為地處沿河,街的中央便有了公用的排水窨井,這條長長的窨井通道上,排滿了一米見寬的青石板、黃石板,石板之間的縫隙,剛好能將多雨的江南的地面積水排干,因而即便是雨季里來南下塘,也不用穿雨鞋。
混搭風(fēng)中,日益繁華的南下塘
現(xiàn)今的南下塘,是一種混搭的風(fēng)格。一邊是依然有不少居民居住生活在老街,一邊是各種店鋪紛紛駐扎于老街,雖說生意各不相同,比起隔壁的南長街來,還不算繁華,但卻吸引了日益增多的游客。
整個南門古運河、南長街、南下塘,還有臨近的大窯路、伯瀆港,組成了一個4A旅游景區(qū)。景區(qū)不收門票,游人可以隨時出入。來無錫旅游的人,大都會沖著古運河來看看,來老街上走一趟。
相信大多人會跟我一樣,相比較隔壁那條繁華的南長街,更喜歡這條略微平淡的南下塘老街。說它平淡,是因為南下塘是整個景區(qū)內(nèi)保留古建筑最多的地方,也是最能代表江南水鄉(xiāng)特色的老街,每一個來游覽的人,都會喜歡在那千米之長的石板路上走一趟。
那鋪在窨井通道上的石板路,或許沒人統(tǒng)計過共用了多少條石板,然而卻能分辨出每塊石板是不是被人磨圓了棱角,是不是踩上去依舊能發(fā)出“塔塔”的聲響。站在老街的石板路上,閉上眼睛,可以想象到曾經(jīng)有一位像丁香花一樣的美貌女子,穿著旗袍,打著油紙傘,踩著蓮花碎步,從曾經(jīng)的石板路上走過。
到江南,如果你從未在這樣的石板路上走過,或許你就從未到過真正的江南。
記住,南下塘的石板路,那可是古運河邊上唯一的一條。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