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古賚 (?—1785)清宗室,正藍旗滿洲人。雍正末授宗室侍衛(wèi)什長,乾隆五年(1740)由正藍旗滿洲副都統(tǒng)遷西寧辦事大臣。任內(nèi)力促青海地方與蒙古各部貿(mào)易,獲少數(shù)民族首領(lǐng)擁護與慰留。十年,調(diào)鑲紅旗護軍統(tǒng)領(lǐng)。二十二年,赴伊犁北路軍營協(xié)理軍務(wù)。二十四年,授西藏辦事大臣,奏請蠲免藏民貢馬銀兩,允行。三十九年,遷正白旗滿洲副都統(tǒng),擢寧夏將軍。嘗參與鎮(zhèn)壓西北回民起義,卒于杭州將軍任上。
莽吉圖 清初時人,姓馬嘉氏,隸正黃旗滿洲。初任壯尼大。崇德三年(1638)隨征山東,攻寧津縣,第三登城。六年從圍錦州。順治元年(1644)隨多爾袞入關(guān)。二年從征江南。九年累功加世職至三等阿達哈哈番。十四年擢梅勒章京,駐防江寧(今江蘇南京)。卒于任。
莽式舞 滿族舞蹈名。為傳統(tǒng)的筵宴歌舞,廣泛流傳于民間。凡在宴會時,主人家男女便更迭起舞,舉一袖于額,反一袖于背,盤旋作勢,曰莽式。共九折十八式。九折即九組動作,一為起式,二為擺水(即打漁動作),三為穿針(即織網(wǎng)動作),四為吉祥(即歡慶動作),五為單奔馬(即打獵動作),六為雙奔馬(即出征動作),七為怪蟒出洞(即龍舞動作),八為大小盤龍(即龍戲水動作),九為大圓場,與四同。十八式即十八個舞蹈姿勢,有手、腳、腰、轉(zhuǎn)、飛各三式,肩二式,走一式。并有“男莽式”“女莽式”“襯舞”等表演形式。
莽果氏 滿族姓氏,世居烏喇(今吉林省永吉縣境)地方。
莽佳氏 滿族姓氏,世居蓋州(今遼寧省蓋縣)地方。
莽依圖 (?—1680)姓兆佳氏,鑲白旗滿洲人。初襲牛錄章京世職,進三等阿達哈哈番??滴醵辏?663),攻克茅麓山,授江寧協(xié)領(lǐng)。十三年,吳三桂陷湖南,從鎮(zhèn)南將軍尼雅翰攻岳州,敗敵于七里橋。十四年,以署副都統(tǒng)授廣東,駐肇慶。十六年,署江寧副都統(tǒng),代舒恕佩鎮(zhèn)南將軍印規(guī)復(fù)廣東,還駐韶州。十七年,進兵廣西。十八年,督軍赴解南寧圍。十九年,授護軍統(tǒng)領(lǐng),大敗吳三桂將馬承蔭,八月,卒于軍。
莽奕祿 (?—1703)姓富察氏,正白旗滿洲人,初隸鑲白旗,世居葉赫。順治九年(1652)晉世職至二等輕車都尉。十一年,以署參將隨征廣東,師還,敘功晉世職一等。康熙元年(1662),授護軍參領(lǐng)。十三年,署護軍統(tǒng)領(lǐng),隨征湖廣,大敗吳三桂兵。十七年五月,擢鑲白旗蒙古副都統(tǒng)。十九年隨征南將軍穆占進軍貴州,至二十年克平遠州,復(fù)黔西大定諸城,尋調(diào)滿洲副都統(tǒng),參贊軍務(wù)。還京,得功牌五枚。二十二年,遷護軍統(tǒng)領(lǐng),管佐領(lǐng)。翌年遷蒙古鑲白旗都統(tǒng)。二十四年調(diào)滿洲都統(tǒng)。三十年十月,授荊州將軍,卒謚敏肅。
〔特約責任編輯 李羨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