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太生
談到現(xiàn)代散文,自然繞不開散文大師朱自清。而《荷塘月色》,正是他文情并茂、膾炙人口的代表作之一。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在清華大學任教期間寫的名篇。縱觀其散文寫作,正如其一生,追求一個“真”字,以真摯的感情,寫自己的所見所聞,求得真實的藝術(shù)效果?!罢妗笔侵熳郧迳⑽牡乃囆g(shù)核心,貫穿他一生的寫作。講真話,寫真情,描繪實景,是他散文藝術(shù)最突出的成就。本文以個人真切的見聞和獨到的感受,并以平淡樸素而又清新秀麗的優(yōu)美文筆獨樹一幟。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社會的黑暗、軍閥的暴行和帝國主義的壓迫,使底層勞動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這篇充滿詩意的散文,表現(xiàn)了他獨到的觀察和細致的描寫。今天,我們一起欣賞這篇佳作吧!
一、開篇起句簡潔明了,直敘胸臆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p>
為排遣心中的郁悶,于是踏著月光向清靜的荷塘走去?!靶牟粚庫o”是全文的情感線索,它給荷塘、月色染上了不同一般的色彩,也給以后的抒情寫景創(chuàng)造了特定的條件。作者的郁悶來自于大革命失敗后在黑暗面前的彷徨和對人生的思考,對光明的追求?!皼]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边@句話既有對黑暗社會的折射,也有作者對未來光明充滿的希望。
二、以真言真景敘述真情
本文描寫了哪些景物呢?很清楚:一是荷塘,二是月色。歷代文人描寫荷塘的不少,寫月色的更多。但本文的“荷塘”“月色”有別于其他的“荷塘月色”。荷花沒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嬌嫩,而月亮也沒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柔情。這里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這里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正因為作品鮮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動真實地再現(xiàn)了特定環(huán)境下的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發(fā)的真摯感情才有了可靠的寄托,才讓讀者感到真實親切。
“葉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這是對荷葉的描寫:這里用舞女的裙子比喻荷葉,很有創(chuàng)意。這樣的描寫既繪出了荷葉的“色”,又表現(xiàn)了荷葉的“質(zhì)”,還勾勒出了荷葉的“形”。文人墨客對荷葉的比喻很多,可以有傘,也有碧玉盤等,在此,卻不及舞女的裙子。為何?月光掩映,難辨翠綠,只能看見其形態(tài),月色中所見的荷葉,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態(tài),與裙十分相似,更賦予葉子一種動態(tài)的美,裙隨風動,翩翩起舞,作者寫作之細膩,可見一斑。
“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边@是寫荷花,連用三個比喻:荷花高貴美麗,堪比美人。宋代詩人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也有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作者的比喻和蘇軾有異曲同工之處。正是在朦朧的月色下,把荷花看成美人,而且是剛出水的,那種感覺恰到好處。
“微風過處”“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這又從嗅覺引起聽覺,進而聯(lián)想。當描寫葉與花的顫動時,像“閃電”,像“一道道凝碧的波痕”。此時,葉子底下“脈脈的流水遮住了,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寫完荷塘,接著寫的就是月光?!霸鹿馊缌魉话恪薄办o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一個“瀉”字,化靜為動,使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動,讓本來靜止的月光產(chǎn)生動感,給人一種浪漫情調(diào)。“薄薄的青霧”“輕紗的夢”,亦真亦幻,宛如夢幻。作者巧妙地給荷塘月色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一個“浮”字又突出了霧的輕飄朦朧。荷葉和荷花在薄霧籠罩下,迷迷蒙蒙,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如夢似幻。月色迷蒙柔和、薄霧籠罩,這月下的荷塘真是恍如仙境了!滿月而有淡淡的云霧,真想長睡不起,面對此景,觸景生情,文字表現(xiàn)卻是恰到好處。作者在黑暗社會中那種不屈不撓精神的寫照,心中希望之光永不熄滅,真情自然流露,流露出了一種淡淡的喜悅。
三、全文謀篇布局,于精于巧
文章開頭以作者心情煩躁為由,以出門觀賞荷塘為脈絡(luò),以人物的行止為線索,全文的寫景抒情過程,都是隨著作者的腳步和視線的轉(zhuǎn)移逐步變化的。全文以荷塘、月色為中心,又適當點綴周圍景色。結(jié)構(gòu)布局上層次清晰分明,詳略得當,疏密相間,自然舒展。整篇文章結(jié)構(gòu)的巧妙安排,顯示了作者深厚的布局功力。總覽作者的游程線索、感情的流露軌跡,出門到回家都是一個輪回。行走路線的巧妙安排,從家里出發(fā),經(jīng)小徑,到荷塘,又回家,依空間順序作了一個圓形的夜游。從作者的感情變化來看,情感的變化從不靜,到求靜,得靜又不靜,從終點又回到起點,也呈一個輪回。
最終,作者在含蓄、委婉中抒發(fā)了那種不滿現(xiàn)實、渴望自由、想超脫現(xiàn)實而又不能的復(fù)雜感情,也為我們印下了新文化運動時期許多有志之士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腳印,同時,也寄托了文人向往未來的政治思想,憂國憂民之情自然流露出來。
這就是散文大師朱自清——“表現(xiàn)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的一代文人。
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