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瑩婷
在美術層面,我們把紅、黃、藍定義為色彩三原色?,F(xiàn)實生活當中,我們也時常利用身邊常見的染料植物制取紅、黃、藍這三種顏色。我們身邊究竟生活著哪些陌生又熟悉的染料植物?一起來看看吧!
紅色染料植物
如果說每個國家都有一款代表自己民族喜好、性格和文化特征的顏色,那“紅”肯定是中國的“國色”之一。
茜草
中國古代很早就懂得利用某些植物獲取不同層次的紅色。其中,茜草應該是最早走進人類生活的紅色染料植物了。所謂“茜色”,便是從茜草的根部提取出的顏色。在出土的大量絲織品文物中,茜草染色占了相當大的比重,如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深紅絹就是用茜草浸染成的。
茜草生命力強健,常以草質攀援藤本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山林荒地中,叫人過目不忘。有趣的是茜草屬的葉,常常莖上每一節(jié)有4~6片葉互不遮擋地聚生著,拎起一長條攀緣莖看,葉的排列很有層次而且相當規(guī)整,植物學家便把這樣一個莖節(jié)上同時長著兩片以上葉的排列方式叫作“輪生”。
紅花
相比之下,紅花之紅確實比茜草之茜更接近我們通常說的“中國紅”,古人也認為前者是更加純正的紅,稱其為真紅。但真紅的制取技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落后于茜紅,其價格也遠高于茜紅。因為從紅花中提取純正的紅色,是非常繁復且更耗人力的事情。
原來,紅花含有兩種色素:紅色素和黃色素,紅色素即紅花素,在干制的紅花中含量極低,僅有0.5%左右,黃色素含量則有30 %左右。所以,若用紅花制取高純度的真紅,就得想方設法去除黃色素及其他雜質了。這樣低含量的紅花素,也難怪曾經(jīng)貴如黃金了。
那要怎么去除黃色素呢?任何成功的技術都是根植于科學知識的。我們首先應掌握一個科學原理:紅花素能溶于堿性溶液,而不溶于酸和水;黃色素溶于水和酸,而不溶于堿??梢哉f,這個原理催生出了現(xiàn)代紅花染料的制備、提取、印染等一系列應用技術。
黃色染料植物
很多中國古裝劇都用服裝“告訴”我們,黃色在古代是一種“皇家專用色”,老百姓甚至皇族以外的官員都不能隨便使用。
梔子
梔子是茜草的表親,是茜草科梔子屬的成員。梔子剛進果期時,果實為綠色,成熟時變?yōu)辄S色。黃色梔子果含有萜類的藏紅花素和黃酮類的梔子黃色素,其中藏紅花素和藏花酸能對羊毛纖維進行有效染色,梔子黃色素則對羊毛、蠶絲等蛋白質纖維有較好的染色效果,且梔子色素容易溶于水,這說明制取工藝比較簡單,我們可以在家中重現(xiàn)古人的“煎煮法”:取新鮮的梔子果,捏碎,用水浸泡若干小時,過濾,即可獲得黃色染液;或取成熟干燥的梔子果,先放入冷水浸泡一夜,變軟后將果實剝開或捏碎,加火煎煮,過濾取第一次染液;再煎煮、過濾,重復取3~4次染液。最后直接放織物進染液中,便能收獲一件健康環(huán)保無公害的手工制品了。另外,我們可用酸性物質和媒染劑來調控“梔子黃”的深淺,如添加醋酸可使“梔子黃”更為明艷,添加鉻媒染劑可得灰黃色,添加銅媒染劑可得嫩黃色,添加鐵媒染劑可得暗黃色。
遺憾的是,取色容易,褪色也很容易。梔子色素抗日曬性較弱,所以用梔子染色最大的缺陷是不能“曝光”。最適合用來染制一些室內用品,也可作為其他染料的底染。
槐花
作為染料植物的槐花,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北方鄉(xiāng)土樹種——國槐。它和刺槐是表親關系,同為豆科植物,但國槐是苦參屬成員,刺槐是刺槐屬成員。
國槐開黃白色的花簇,芬芳飄溢,樹形優(yōu)美,常作行道樹和優(yōu)良的蜜源植物。用來制備黃色染料的部位一般是含苞待放的花蕾,形似米粒,又叫“槐米”。槐米所含的主要色素屬于媒染性染料,需要加入媒染劑才能染色織物。所以,熬制槐花染液時,最好往湯中添加媒染劑,一般選用明礬或青礬,能有效提取槐花色素。染色時,利用不同的媒染劑,還能染得各式顏色:用錫媒染劑得艷黃色,用鋁媒染劑得草黃色,用鉻媒染劑得灰綠色。煮過的槐花染液呈橙黃色,與梔子染液色度相近,但比梔子耐日曬,因此槐花染黃技術出現(xiàn)后,梔子的“染黃”地位就大不如從前了。
藍色染料植物
藍草
古代的藍色服裝往往是給平民穿戴的,所以藍色染料的需求量極大。可用來提取藍色染料的植物也有多種,都被古人統(tǒng)稱為藍草,包括蓼科的蓼藍、十字花科的菘藍、爵床科的馬藍、豆科的槐藍等。
遠在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用手揉搓藍草的鮮葉時,發(fā)覺手上起初是青綠色,用水沖洗后逐漸變成經(jīng)久不褪的藍色,由此啟示了他們利用藍草鮮葉來搓染紡織纖維品。后來,人們把“搓”逐步改造成“浸”,將藍草鮮葉置于容器內搗碎,加冷水浸漬,除去葉渣,把纖維制品扔進容器內浸泡,再取出風干、水洗,若要取得深色效果,可反復浸染幾次。
藍草葉汁中含有靛苷,本身無色,但沾染織物、接觸空氣后會被氧化成靛藍,所以不管用揉搓法還是浸染法,都應該采得合適的鮮葉才能進行,過早或過遲采集鮮葉均不利于染色。但是,長期的勞動實踐總能催生閃光的智慧。染色工人們終于注意到,廢棄的藍草鮮葉染液經(jīng)長時間放置后,其底部的藍色沉淀會被發(fā)酵,進而具有重新染制纖維的功效。不久,這份觀察總結加上不斷的試驗,使得制靛和自然發(fā)酵染色的技術逐步形成并迅速發(fā)展,為明代以后藍色布料大行于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