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嫻
前言
當歸作為臨夏縣的一個特色產業(yè),由于受市場因素的制約,發(fā)展相對滯后,種植技術比較落后,規(guī)模不大,經營粗放,產量和效益不高;根據高寒陰濕區(qū)氣候、土壤條件,探索提出當歸黑地膜栽培技術,進一步提高當歸種植質量,擴大基地規(guī)模,提升產業(yè)水平,拓寬增收渠道,促進農民增收。
1 當歸生產發(fā)展現狀
臨夏縣是一個以種植業(yè)為主的農業(yè)貧困大縣,全縣共轄25各鄉(xiāng)鎮(zhèn),23個村(居)委會,2101個村民小組,總戶數8.57萬戶,總人口39.93萬人(其中農業(yè)人口34.77萬人)。境內地勢東北低,西南高,海拔高度1735-4636m,平均海拔2140m,全縣總土地面積1212.4平方公里。2016年末耕地面積36.94萬畝;根據不同的自然條件,全縣可分為北塬灌區(qū)、中部干旱半干旱區(qū)、西南高寒陰濕區(qū)三種生態(tài)類型。臨夏縣地處溫帶半濕潤區(qū)和高寒濕潤區(qū)的過度帶,具有大陸性季風性山地氣候特點,氣候因素隨地勢高度變化十分明顯。全縣年平均氣溫7.5℃,年平均降水628.5mm,降水主要集中在7、8、9月份;年平均日照時數2030.5h,無霜期170d。種植的作物主要有冬小麥、玉米、馬鈴薯、油菜、蠶豆、蔬菜、中藥材(以當歸為主),主要自然災害有冰雹、霜凍、暴雨、大風、干旱等。2016年,縣上把當歸作為調整產業(yè)結構,促進農民增收的一個特色富民產業(yè)來抓,以西南片高寒陰濕區(qū)鄉(xiāng)鎮(zhèn)為主,鼓勵藥材公司、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和廣大農戶,大力開展露地當歸種植,全縣完成種植面積6110畝(其中當歸4684畝)、總產量達2656噸。為了進一步擴大當歸種植面積,提高當歸栽培水平,持續(xù)增加農民實際收入,結合臨夏縣實際,經試驗研究,探索提出高寒陰濕區(qū)當歸黑地膜高產栽培技術,供參考。
2 當歸黑地膜高產栽培技術
2.1 選擇栽培土壤。當歸比較適宜在疏松、地力中上等的黑麻土,不宜選擇紅土,因為紅土壤粘性強,當歸根莖膨大受阻,影響產量。
2.2 整地施肥。三月份土壤全部解凍后,充分利用土壤墑情好的條件,畝施有機肥2000kg左右、尿素化肥15-20kg,磷酸二銨30-40kg,一次性做基肥施入,然后深翻耕并打磨平整地面,為覆膜打好基礎。
2.3 覆膜。整地施肥后,選用厚度為0.08mm、寬幅1.2m的黑色地膜,進行機械覆膜或人工覆膜,行距30cm,腹膜后每間隔2-3m壓一條土帶,防止大風揭開地膜。
2.4 適期栽植。根據播種面積和畝播種量(畝需凈苗70斤左右),提前準備好當歸苗,并在陰涼處小心存放。于清明節(jié)前后,即3月下旬至4月中旬為適播期。
2.5 選苗、定植。鋪好地膜后,認真選苗,要選擇飯筷一樣粗細比較均勻,長度約8-10cm為宜的當歸苗,在黑地膜表面行距為25-30cm、株距為15-20cm的間隔進行栽植,栽植時要選用長20-30cm、口寬3cm的專用鏟,豎直將地膜扎破,深度約10-15cm,然后把當歸苗肩部側根去掉、同時將尖部彎曲或過長的部分去掉,壯苗每穴一株,弱苗、小苗每穴2-3株進行栽植,栽后用細土封住地膜破口。
2.6 放苗、補苗。當歸苗栽植后,大約10-15天出苗,此時要隨時觀察,及時放苗,對缺苗地方進行補苗,確保全苗,防治缺苗斷壟。
2.7 田間管理。由于黑色地膜的功效是提高低溫、抑制雜草生長。所以要及時查看地膜相隔的空行間雜草生長情況,要隨時進行除草,防止空行間雜草生長爭奪養(yǎng)分,確保當歸苗正常生長。同時對鼠害危害嚴重的地塊,用弓箭法和施藥法進行防治,減輕鼠害損失。
2.8 追肥。當歸長到15-20cm時 ,要用“農夫好幫手”、磷酸二氫鉀等植物生長素進行田間噴霧,同時用磷酸二銨化肥進行間隔穴施的方法進行追肥,確保當歸苗正常生長所需營養(yǎng)。
2.9 間苗、定苗。隨時查看苗情,按照去弱留強、去一留一、去二留一的原則,進行間苗定苗,同時發(fā)現抽薹苗將其及時拔出,每穴留一株健壯苗。
2.10 病害防治(主要是當歸麻口病、根腐?。?/p>
2.10.1蘸根預防:種苗栽種前2小時每20kg種苗用40%辛硫磷乳油15ml和50%多菌靈粉劑15g兌水10kg浸蘸種苗10分鐘,撈出晾干水分后即可移植田間。或者用15%阿維毒乳油200倍液浸苗20-30分鐘,晾干當歸苗表皮水分后移栽。
2.10.2成株期灌根:成株期麻口病防治以灌根為主,每畝可用50%多菌靈粉劑100g和40%辛硫磷乳油100ml兌水200kg(每穴用量30-40ml)。
2.11 割去莖葉:霜降節(jié)氣后用鐮刀將當歸地上莖葉割去,陽光曬幾天,到當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進行采收。
2.12 采挖。采挖有機械挖和人工挖兩種方式。機械挖省時省工,企業(yè)、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種植大戶,由于種植面積大、并且采挖人工緊缺,要采用機械采挖。人工采挖費時費工,對農戶個人分散種植且面積不大、人力足夠時采取人工采挖,用三齒抓專用工具在當歸后側深挖,將帶土當歸植株根莖全部刨出土面,然后輕輕抖去泥土,不得用力抖泥土,以防傷到當歸根條,保證根條全數挖出,個體完好無缺;當歸挖出后,晾曬2-3小時后,粗略理順根條,并撿出腐爛枝條及菜頭,準備鮮賣或晾干后初加工銷售。
作者單位:甘肅臨夏縣尹集鎮(zhèn)農業(yè)技術推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