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萍
摘 要:《孟子》作為儒家經(jīng)典和中國文化名著,其中的成語典故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世代流傳,影響深遠。文章試圖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探討其中的成語典故的英譯,主張盡可能采用異化的翻譯策略。
關鍵詞:《孟子》;成語典故;英譯;異化
中圖分類號:H159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孟子》是“四書”之一,儒家重要經(jīng)典,漢語中的許多成語典故都源于《孟子》,如“揠苗助長”“五十步笑百步”“事半功倍”。它們所承載的人文內(nèi)涵非常豐富和厚重,表達著臧否人倫善惡、境界高下的中國價值觀,堪稱中華文化的“活化石”,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根據(jù)俄羅斯語言學家羅曼·雅各布森提出的解讀文字符號的三種途徑:語內(nèi)翻譯、語際翻譯、符際翻譯,我們知道漢語典籍翻譯涉及語內(nèi)翻譯和語際翻譯的互動。進行漢語典籍英譯,首先要做語內(nèi)翻譯,即將文言文翻譯為白話文,因為只有正確理解了原文的意思才能有效地進行英譯。語內(nèi)翻譯完成后,才能開始著手語際翻譯。本文主要探討《孟子》成語典故的語際翻譯過程中譯者所采用的翻譯策略。
二、歸化還是異化
作為翻譯術(shù)語的歸化與異化是美國翻譯理論家Lawrence Venuti 1995年在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中提出的,按照Venuti的說法,歸化法是“把原作者帶入譯入語文化”,而異化法則是“接受外語文本的語言及文化差異,把讀者帶入外國情景”。對于漢語成語典故的英譯,應該采取歸化還是異化的翻譯策略?目前市面上的漢英翻譯教材或翻譯著作大多主張采用直譯或者歸化的翻譯方法。例如,一些與英語習語有相似寓意的成語典故“破釜沉舟”歸化為“to burn ones boats”,“掌上明珠”歸化為“the apple of ones eye”。先不說歸化后的英譯文中缺失了原語中的文化信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遇到彼有此無的文化現(xiàn)象,如果簡單地把對方的文化移植過來,雖然降低了譯文讀者的接受難度,但增添了漢語成語典故里沒有的信息,失去了忠實的翻譯標準。
從跨文化交際的視角來看,異化翻譯策略能更多地保留民族文化的差異性,反映了漢語文化的特性,符合各民族文化之間交流融合的趨勢。Venuti認為:“反對英美傳統(tǒng)的歸化,主張異化的翻譯,是要發(fā)展一種抵御以目的語文化價值觀占主導地位的翻譯理論和實踐,以表現(xiàn)外國文本在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绷硗猓斞冈谡劦酵庾g漢的歐化(即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異化)問題時有過精辟的論述:“如果還是翻譯,那么首先的目的就在博覽外國的作品,不但怡情,也要益智,至少知道何時何地有這等事,和旅行外國是很相像的:它必須有異國情調(diào)。”反之亦然,把《孟子》中的漢語成語典故翻譯成英語,應采取異化的翻譯策略,盡可能讓譯文讀者領略漢語文化的“異國情調(diào)”,體會中華民族的治國思想和人生哲理。
三、異化翻譯策略的具體應用
從類別來講,《孟子》成語典故英譯屬于中華文化著作的外宣翻譯。雖然近年來我國改革開放的進程不斷加快,西方人對我們的思維習慣、價值取向等卻知之甚少。究其原因,外宣翻譯過度依賴于歸化策略,過分傾向于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和語言習慣,沒有鮮明地形成具有我們自己民族特色的詞匯和意象。所以,在一些民俗、文化、價值觀等主題的翻譯中應側(cè)重異化策略的使用。筆者通過以下諸例來探討異化法在《孟子》成語典故翻譯中的具體應用。
例1,“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薄睹献印す珜O丑上》
這句話的含義是“有個宋國人嫌自己的莊稼長得慢,就將禾苗一棵棵拔高。他疲憊不堪地回到家里,對家人說:‘今天累壞了,我?guī)椭f稼長高啦!”這句話后來演變?yōu)椤稗朊缰L”這一成語,比喻不管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強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這里的“宋人”不能簡單直譯為“A person in Song”,因為“宋”指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今位于河南境內(nèi),翻譯時應加注,“人”應譯為“peasant”,將原文中的文化內(nèi)涵清楚地呈獻給譯文讀者。試譯為:“Once upon a time, a peasant in Song (a vassal state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now in Henan Province) thought his grain seedlings grow so slowly that he plucked all of them up. With much tiredness, he returned home and boasted to his family: ‘Im too tired, because I helped to pluck the seedlings up just now.”
例2,“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孟子·梁惠王上》
著名的西方漢學家、英國傳教士理雅各對此句的翻譯為:“My eye-sight is sharp enough to examine the point of an autumn air.” 理雅各的譯文里把“明察”翻譯為“examine”不是特別恰當,“秋毫”直譯為“autumn hair”,只停留在表層意義上,缺失了深層含義,使讀者無法充分理解原文的真諦。
此句中的“明察”是看清的意思,“秋毫”指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毛,這句話后來演變成“明察秋毫”這一成語,形容眼力好到可以看清極其細小的事物,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一切。筆者建議用異化法,將句中的文化內(nèi)涵翻譯出來,試譯為:“My eye-sight is sharp enough to see clearly the tip of a tiny hair on birds or animals in autumn.”
例3,“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孟子·離婁上》
權(quán)威譯者楊伯峻將這句話理解為“常順天意不相違,幸福都得自己尋求”。中國是個推崇佛教文化的國家,相信“天”主宰著世界萬物,而西方主要是信仰基督教,認為“上帝”是至高無上的,所以這里的“天”應該異化為“Heaven”而不是歸化為“God”,保留原文中的文化內(nèi)涵。試譯為:“Be always studious to be in harmony with the ordinances of Heaven, and you will obtain much happiness for yourself.”
例4,“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薄睹献印るx婁上》
本句引自《尚書·太甲》里的“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逭”是“逃避”之意,所以句中的“活”如果直譯為“to live”是不恰當。筆者試譯為:“When Heaven sends down calamities, it is still possible to escape them, when human incur calamities to ourselves, there is no hope of escape. ”
例5,“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薄睹献印けM心章句下》
此句中的“書”不能簡單直譯為“book”,因為“書”實指“《尚書》”,指的是“上古的書”,譯者在翻譯時要將字詞所包含的文化內(nèi)涵表達出來,筆者試圖采取異化法將其翻譯為:“It would be better to be without Shang Shu (the Book of History) than to give entire credit to it.”
四、結(jié)語
《中國成語大會》的成功播出,反映了人們對中國文化、民族文化的熱愛與渴望。同時,我們也希望以《孟子》為代表的漢語成語典故所承載的中國文化為異域民族所了解、熟悉和接受,這就需要我們學者在介紹中華文化時采用異化策略,以保留漢語文化的內(nèi)涵。
參考文獻:
[1]Lawrence Venuti.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郭建中.當代美國翻譯理論 [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3]莫云夏.漢語成語典故英譯問題探析 [J].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2003(7).
[4]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8.
[5]楊軍娥.漢語成語翻譯中的文化缺省及補償[J].麗水學院學報,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