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魏 驊
只要一根火柴,老故事一點即燃
——微紀錄片《無悔的誓言》導演手記
□ 文/魏 驊
鄧稼先、江竹筠、孫重、許鹿?!牭竭@些名字,老一輩都會肅然起敬,然而大多數(shù)年輕人可能會有“熟悉的陌生感”。因為他們與這些偉岸的名字似曾相識在課本、新聞、電影中,可真正回想起某一個故事卻又模棱兩可。
今年7月1日,一部時長9分26秒的微紀錄片《無悔的誓言》快速引燃網(wǎng)絡。這部獻禮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96周年的燃情短片,不僅將這些名字及其背后塵封的歷史全力還原,同時運用新媒體的敘事手法將全民愛國愛黨的情緒瞬間點燃。從過億次的全網(wǎng)瀏覽與評論量不難看出,我們腳下的土地,歷史上亦或者現(xiàn)實中從未缺少“真英雄”,而在當今輿論生態(tài)下,真正欠缺的是運用新媒體傳播手段
創(chuàng)新地把“英雄故事”講好、講新。作為這部影片的主創(chuàng)團隊成員,筆者嘗試梳理了一些對影片內容及創(chuàng)作過程的思考,以期能夠成為創(chuàng)作燎原的星星之火。
槍林彈雨的戰(zhàn)爭年代,堵槍眼、扛炸藥、擋子彈等等英雄事跡不僅能夠鼓舞士氣,更能凝聚人心,那是全民都能感同身受的無畏氣概。然而讓未曾經(jīng)歷戰(zhàn)爭的青年一代理解這些鮮血染成的事跡并不簡單,單純地展現(xiàn)英勇壯舉往往收效甚微。而這就催生了一種新的趨勢,越來越多的媒體人開始專心挖掘新的時代典型,以期通過“一樣的時代”“同樣的年齡”“類似的經(jīng)歷”引發(fā)受眾共鳴。
實際上,大多數(shù)年輕的典型人物及其事跡并未經(jīng)歷足夠的時間考量,簡單的宣傳包裝后,或備受質疑站不穩(wěn)腳跟,或字跡未干劇情反轉,更有甚者刻意拔高、弄虛作假最終飽受詬病。筆者認為,是時候敲響盲目創(chuàng)新的警鐘,走出“追新人、造典型”的誤區(qū),讓青年人和他們年輕的故事多飛一會,多一些時間的打磨。
相反,我們應該加倍關注那些被時代風雨反復沖刷的老故事、老人物、老物件。努力把握歷史故事中不變的情緒,加上“時間”的燃料重新點燃,因為這才是我們先輩留下來最扎實的“腳本”,那里面幾乎有我們想要表達和傳遞的一切。
在筆者翻閱這些“腳本”時,首先發(fā)現(xiàn)了長久不變的重要元素——情緒。近百年科技的飛速進步,微信、微博等新技術的不斷涌現(xiàn),幫助人類傳遞情感的手段高明了數(shù)千倍,然而所傳遞的內涵無非五種——喜、怒、哀、樂、愁。當我們第一次認真重讀兩彈元勛鄧稼先的事跡時,一段鄧稼先夫人許鹿希的講述讓所有人潸然落淚,“分別時孩子還小,那年你34我30,28年上不告爹娘、下不告妻兒的工作結束了,癌癥也把你帶走了……”
每一個聽到故事的人都會無比震驚:這是怎樣的一家人?他們?yōu)楹巫龀鋈绱司薮蟮臓奚??他們默默承受的壓力有多大?現(xiàn)在他們還好嗎?一連串的追問從每個人心底浮現(xiàn)。而這樣的故事在30年前、20年前并沒有多少人去探究和發(fā)掘,因為那時國家還處在發(fā)展的攻堅期,沒有原子彈和鄧稼先們的前赴后繼,隨時有可能國破家亡,所以公眾將全部的關注力聚焦在鄧稼先為國鞠躬盡瘁的光環(huán)上,其他的一切都隨之暗淡。
□ 左圖為攝制組成員正在采訪渣滓洞幸存者孫重,左一為記者王全超,右一為總導演李柯勇。
□ 右圖為攝制組正在為渣滓洞幸存者孫重講解拍攝要求,右一為總導演李柯勇,右二為執(zhí)行導演饒力文。
30年過去了,當我們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心,回望來時的艱難坎坷,回訪那些一路上默默燃燒的“燭光”,發(fā)現(xiàn)他們每一位都格外耀眼,從偉人身邊的朋友、家人的故事中慢慢體會,方才明白——唯有時間才可彌補時間自己的缺憾。筆者認為,鄧稼先、江竹筠這些英雄和他們身后的事跡,更像是一座座雕像矗立在歷史長河中,過去鎂光燈只照亮了他們的正面,而我們需要做的是去照亮真正支撐他的底座和背影,從而讓人物和故事更加立體、豐富和形象。
時間就像燃料,隨著日歷的翻疊日益充盈,而每一個人心中也會有更加圓滿的答案,身邊的家人、朋友以及國家和整個時代都會因時間的推移而發(fā)生聯(lián)系和諸多不可知的變化。而這份答案、聯(lián)系與變化正是我們需要擦亮眼睛竭力捕捉的“燃點”。
“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擁護黨的綱領……”這段入黨誓詞是每一位黨員都必須牢記的入黨誓詞。“如果平鋪直敘地請老一輩黨員領誓重溫入黨誓詞雖然氣勢十足,可無論鏡頭多么華麗,都會感覺‘不接地氣’,難以觸動人心?!薄稛o悔的誓言》總導演李柯勇說。這樣的推翻討論在紀錄片拍攝和制作過程中反復出現(xiàn),如何更接地氣、怎樣找準老故事的燃點,成為攝制組探討的重中之重。
識人閱事先問世。為更好地了解鄧稼先、江竹筠等英雄事跡,攝制組查閱了大量公開及內部史料,走訪調研了英雄們工作生活過的地方,全方位地了解了人物所處時代的社會環(huán)境以及成長過程中的點滴故事。筆者認為,挖掘故事的最佳狀態(tài)就是將自己放到當時的環(huán)境中,如果你遇到他也被他感動了,就要把這些感動你的淚點、燃點記錄下來,原汁原味地展現(xiàn)出來,你講的故事一定不差。
于是,我們帶著陌生感完全投身于鄧稼先所處的時代,發(fā)現(xiàn)他對工作的癡迷背后,是經(jīng)歷喪權辱國時的義憤填膺,是對父親“科學報國”教誨的堅定傳承,發(fā)現(xiàn)了他對夫人、子女的細膩深情,發(fā)現(xiàn)了每每談到科學前景時眼神中投射的另一個美好世界……其實,他也是一位普通的兒子、丈夫、父親,他很真誠、和藹,就像鄰家的伯伯。
我們懷著忐忑的心重新回到血染黎明前的渣滓洞牢房,聽到了先烈們正在暢想那個“可愛的中國”,見識了一群最玩命的“創(chuàng)業(yè)者”如何一針一線縫制五星紅旗,看到了與我們同齡的他們忍受了多少的折磨與屈打。站在牢房角落中 ,有人落淚了,只因我們想告訴這些可愛的人們,你們夢里的那個“可愛的中國”早已實現(xiàn)。
一次次重讀歷史,一次次體味真情,也讓我們更加清晰地明白了什么是穿越時空的淚點、燃點。于是我們將一個個瞬間仔細拿捏搬上銀幕,將這些蘊藏在故事中的感人火花交給時間的力量來點燃人們內心的火焰。網(wǎng)友“格?;ㄩ_”在新華社客戶端中評論說:沒想到從小學課本開始熟悉的名字,今天才第一次了解他和她背后的意義,淚過、燃過、振奮過。
老故事中故事雖老,但其中的情感卻是永恒的,無非是溫度和細節(jié)隨著時代的變遷稍顯陳舊,就像老房子需要裝修一樣,老故事的味道是最深沉的底料,而我們只要將其中的理想信念落到實處,自然會有意料之中的火焰燃燒起來。
影片播發(fā)過后,我們收到了兩段特殊的影評。作為受邀采訪對象,年過九旬的許鹿希老人給我們回信說:“謝謝你們,看后傷感亦振奮,中國能有今天,太不容易了。”一名年僅8歲的孫然然小朋友留言說:“我會在日記中一筆一劃記錄下這些爺爺奶奶的名字,我會把他們記在心里,記一輩子?!?/p>
一老一少兩段話,說出了久經(jīng)滄桑的感慨和天真無邪的愿望,更說出了所有創(chuàng)作團隊成員的期待。期待有更多記憶中的老故事、老英雄重現(xiàn),因為我們有責任把好故事一代代地講下去。
(作者單位:新華社總編室融合發(fā)展中心)
編 輯 陳國權 24687113@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