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鳳翔 常春 何永垠吳和生 薛根祥 王國平 郜微微
(1江蘇省東臺市作物栽培技術指導站,江蘇東臺224200;2東臺市梁垛鎮(zhèn)農(nóng)業(yè)中心,江蘇東臺224225;第一作者:zhongfexi_1400@163.com)
不同盤土厚度對缽形毯狀秧盤育秧效果及產(chǎn)量的影響
仲鳳翔1常春2何永垠1吳和生1薛根祥1王國平1郜微微1
(1江蘇省東臺市作物栽培技術指導站,江蘇東臺224200;2東臺市梁垛鎮(zhèn)農(nóng)業(yè)中心,江蘇東臺224225;第一作者:zhongfexi_1400@163.com)
為探明不同盤土厚度對缽形毯狀秧盤育秧效果的影響,對4種不同盤土厚度所育秧苗素質、莖蘗動態(tài)和最終產(chǎn)量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采用盤土厚度1.8 cm育秧,秧苗素質、成苗率和機插質量明顯提高,秧苗移栽后分蘗快、成穗率高,最終獲得了較高的產(chǎn)量。
水稻;盤土厚度;缽形毯狀育秧;秧苗素質;產(chǎn)量
水稻缽形毯狀秧苗機插技術是由中國水稻研究所首創(chuàng)的一種新型水稻機插技術,集合了缽狀秧苗和毯狀秧苗的特點和優(yōu)點,將缽形秧苗按縱橫排列有序的連成一片,便于插秧機有序取秧和插秧。用缽形毯狀秧盤育秧后機插具有秧苗返青快、早發(fā)根和早生分蘗等優(yōu)點[1-2]。近年來,該技術在江蘇省東臺市逐步進行了試驗和示范推廣,但由于其秧苗根纏繞量較毯狀秧苗少,在推廣過程中時有因盤土厚度的差異出現(xiàn)纏根不牢、秧盤成毯效果不好等現(xiàn)象,影響了機插速度和質量,進而對產(chǎn)量造成影響。為此,筆者在2016年進行了不同盤土厚度對缽形毯狀秧盤育秧效果及產(chǎn)量影響的試驗,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為水稻缽形毯狀秧苗機插技術進一步推廣應用提供借鑒。
供試品種為本地常規(guī)品種南粳9108。秧盤選用江蘇省海安縣聯(lián)誼農(nóng)用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25 cm×58 cm×2.5 cm規(guī)格缽形毯狀塑料軟盤。試驗地點設在東臺市五烈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示范園內,土壤性質為稻田腰黑纏腳土,肥力中等偏上。
試驗設 1.1 cm、1.5 cm、1.8 cm、2.1 cm 4個盤土厚度處理,每個處理3次重復,隨機分區(qū)排列,每小區(qū)不少于20盤。5月20日播種育秧,6月13日進行分區(qū)機插移栽,小區(qū)面積33 m2。
育秧:盤土選用5目篩網(wǎng)過篩的稻田土,并用45%三元復合肥按0.6∶100比例進行培肥,播前浸種,用井關牌播種一體機按每盤干籽100 g播量進行播種,盤土厚度按試驗設計進行,蓋種土為基質,以不露種為宜。育秧管理與毯狀秧苗育秧相同。
本田管理:氮、磷、鉀肥施用比例為1∶0.5∶0.5,每667 m2施純N 20 kg(其中,基蘗肥與穗肥的比例為6∶4),擱田、管水施肥、病蟲防治等措施均按水稻高產(chǎn)栽培要求進行管理。
1.3.1 秧苗素質
在插秧前2 d,各處理切取10 cm×10 cm秧塊1個,統(tǒng)計單位面積成苗數(shù),并從中選取有代表性秧苗30株,測量株高、綠葉數(shù)、黃葉數(shù)、百株干質量、莖基粗度(離分蘗節(jié)2 cm處的苗粗度)和盤結力,即落谷后約21 d取1盤完整秧塊1個(長方形),分別在短邊側量各2塊長25 cm、寬4 cm面積,距5 cm處向內分別綁定平放在臺面上,一端固定,另一端用彈簧秤鉤平拉,至秧塊斷裂時的拉力即為盤結力。以上測定項目每小區(qū)重復2次。
1.3.2 莖蘗數(shù)
水稻移栽活棵后每小區(qū)定點考察10叢,每10 d調查1次莖蘗數(shù),計算莖蘗發(fā)生數(shù)量,直至水稻拔節(jié)抽穗為止。
1.3.3 考種與實產(chǎn)
水稻收獲前2 d,取定點的10叢稻穗作考種樣本,考查測算單位面積總穗數(shù)、每穗總粒數(shù)、實粒數(shù)和千粒重。去除邊行,每小區(qū)隨機取2點,每點收割1 m2稻穗,分處理脫粒晾曬后稱重換算成實產(chǎn)。
表1 不同盤土厚度對秧苗出苗的影響
表2 不同盤土厚度對秧苗素質的影響
表3 不同盤土厚度對秧苗莖蘗動態(tài)的影響
從表1可以看出,盤土厚度對秧苗出苗速度存在一定的影響,盤土最少的處理(1.1 cm)出苗所需天數(shù)最少,僅需4 d,其他處理隨盤土厚度的增加出苗所需天數(shù)呈梯度增加,所需天數(shù)最多的為盤土厚度1.8 cm和2.1 cm的處理,但僅比盤土厚度1.1 cm的處理晚2 d。說明盤土厚度增加對水稻出苗時間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但影響有限。移栽前調查成苗率,盤土厚度1.8 cm的處理成苗率最高,達98.03%。方差分析表明,盤土厚度為1.8 cm的處理成苗率極顯著高于其他3個處理。
從表2可以看出,秧苗的株高、葉齡、黃葉數(shù)總體上隨盤土厚度的增加呈降低的趨勢,綠葉數(shù)總體上呈增加的趨勢,莖基粗、百株干質量和盤結力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其中,莖基粗和百株干質量均在盤土厚度為1.8 cm時達最大值,盤結力在盤土厚度為1.5 cm時達最大值。當盤土厚度在1.8 cm及以上時,不同處理的株高、葉齡、綠葉數(shù)和黃葉數(shù)均較為穩(wěn)定。
同時,在盤結力測定和試驗本田分區(qū)機插過程中,發(fā)現(xiàn)盤土厚度1.5 cm和1.8 cm的處理秧盤不易松散,秧苗整體性好,無破損,起秧運輸方便,機插方便迅速,漏插率低。而盤土厚度1.1 cm和2.1 cm的處理秧盤起秧較困難,運輸過程中易破損,損秧率高,上機后在載秧臺上秧盤易軟塌形成倒盤,漏插率高,缺苗嚴重,需要花大量人工進行補苗。
從表3可見,栽后7 d(6月20日)盤土厚度為1.8 cm的處理率先見新分蘗,每667 m2苗數(shù)較基本苗增加0.57萬,而其他處理總苗數(shù)未增加;該處理7月10日已達夠苗期,較其他處理早2~5 d,高峰苗也比其他處理早1個調查周期,即7月20日即達高峰苗期;成穗率達70.78%,較其他處理約高4~7個百分點。表明盤土厚度為1.8 cm的處理秧苗分蘗快,夠穗苗期和高峰苗期出現(xiàn)早,成穗率高。
從表4可以看出,盤土厚度為1.8 cm的處理產(chǎn)量最高,達647.73 kg/667 m2,較其他處理增產(chǎn)6.23%~9.99%。方差分析表明,盤土厚度為1.8 cm的處理產(chǎn)量極顯著高于其他處理,主要表現(xiàn)在單位面積有效穗數(shù)和每穗粒數(shù)上,而結實率和千粒重與其他處理差異不大。
由于缽形毯狀秧盤下部有約1.0 cm高的缽體,整體的纏根量受到一定的影響。選擇盤土1.8 cm厚度進行育秧,既能保證水稻在育秧期間所需的養(yǎng)分,形成較高的秧苗素質和成苗率,又能保證秧苗根系不因秧盤土量過多或過少對盤根效果產(chǎn)生影響,從而提高機插質量,形成壯苗早發(fā)。
表4 不同處理對水稻產(chǎn)量及產(chǎn)量構成的影響
盤土厚度為1.8 cm的處理所育成的秧苗健壯,栽插質量高,植傷小,活棵分蘗自然也快,夠苗期和高峰苗期出現(xiàn)早,成穗率高,為形成壯稈大穗贏得了較長的養(yǎng)分積累期,奠定了獲得高產(chǎn)的基礎。
[1]陳惠哲,朱德峰,徐一成.水稻缽形毯狀秧苗機插技術及應用效果[J].中國稻米,2009(3):5-7.
[2]李文琴,劉浩,陳惠哲,等.水稻缽形毯狀秧苗機插技術在天津的應用效果及關鍵技術[J].中國稻米,2013(4):118-120.
Abstract:A field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disc soil thickness on the seedling quality and yield of bowl-shaped blanket rice seedling raising.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eedling quality,seedling rate and transplanting quality of the treatment with 1.8 cm disc soil thickness were significant higher than the other treatments,it had high tillering rate and spike rate after transplanting,eventually,it got a higher grain yield.
Key words:rice;the thickness of disc soil;bowl-shaped blanket seedling raising;seedling quality;yield
Effects of Different Disc Soil Thickness on Seedling Quality and Yield of Bowl-shaped Blanket Rice Seedling Raising
ZHONG Fengxiang1,CHANG Chun2,HE Yongyin1,WU Hesheng1,XUE Genxiang1,WANG Guoping1,GAO Weiwei1
(1Crop Cultivation Technology Guidance Station of Dongtai City,Dongtai,Jiangsu 224200,China;2Liangduo Town Agricultural Center of Dongtai City,Dongtai,Jiangsu 224200,China;1st author:zhongfexi_1400@163.com)
S511.043
B
1006-8082(2017)05-0089-03
2017-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