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
我年輕的時候“法師”是個罕用之詞,除弘一法師外,我還真不知還有什么其他法師。記得四十余年前,去葉老圣陶先生府上,其長孫葉三午拿出一幅弘一法師的墨寶讓我們欣賞,“如夢如幻”四字讓我對弘一法師肅然起敬,這幅作品尺寸不大,字寫得不見絲毫煙火氣,讓觀者隔空可以看見弘一法師染翰時的氣定神閑。
不知從何時起,法師突然多了起來,總是有人欲介紹認識各路法師,甚至還有自號法師者,喋喋不休地告知要弘揚佛法,救俗子們于水火。某一次,我遇一前呼后擁的法師,坐定聊天,法師妙語連珠,欲普渡眾生;他說這網(wǎng)絡(luò)時代,要跟上時代腳步,弘揚佛法要創(chuàng)新,要主動,要執(zhí)著,要為眾生破迷開悟,見性成佛……
我好不容易插嘴說,以我們俗家弟子對佛教的淺顯認知,佛法本義多為戒律,換成百姓能理解之言,則為什么不能做,而不是該去做什么。我開玩笑說,豬八戒還有八戒呢,唐僧為悟能取個別號八戒,只愿他能持戒“五葷三厭”,不指望他能去做什么。
弘一法師剃度為僧后,潛心律學,實踐躬行。其生活一改昔日貴公子舊習,自奉儉薄,嚴守“過午不食”戒條,若弟子觸犯戒條,弘一大師則懲戒自己,至弟子覺悟。弘一法師曾撰寫一副字聯(lián):戒是無上菩提本,佛為一切智慧燈。很能說明大師的心境。
法師談律乃法師之真諦。當年佛祖釋迦牟尼在世時,為約束僧眾,制定戒律;信徒出家受戒,虔守佛規(guī),凡戒少則五戒,多則三百四十八戒,其難可想而知。故法師談法易,法師談律難,受戒持律且身體力行則難上加難。
法師談律,那律師應該談法。我們生活中常常遇到的是法師談法,律師談律,順拐了。
律師是個外來詞匯,中國古代稱“訟師”,由于訟師善辯,巧舌如簧,在古代名聲不算好;最牛的訟師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政治家鄧析,“操兩可之說,設(shè)無窮之詞”,因此成為訟師鼻祖。明清以后也有稱訟師為狀師的,替人寫狀子打官司鳴冤情,費力不討好,在社會上名聲也尷尬。
律師隨西風東漸傳入中國,晚清民國逐漸多了起來。改革開放前尚無律師之職業(yè),即便偶爾有個律師出堂,也不會幫當事人說話,有時候還推波逐瀾,站在法官一邊幫腔,弄得當事人哭笑不得。
后來經(jīng)濟發(fā)達了,糾紛多了,犯罪也多了,律師漸漸吃香了,鬧不清因果,不知法條的普羅大眾一遇上官司就向律師求救,希望律師能救他們于水火之中,而律師呢,掰開了揉碎了一條一條地將法律條款解釋清楚,告知當事人哪些有利哪些不利。
在文明社會中法律的形成有一個小小的悲哀,即法律首先會被壞人利用,幫助壞人陰謀得逞;幾十年來,在實踐中此類案子比比皆是。好人不會運用法律,而壞人會鉆法律的空子,冠冕堂皇地利用法律占先侵權(quán)甚至犯罪,讓好人防不勝防。
所以,律師談律會永遠陷于小技之中,而丟失大智,好的律師應該與當事人深入談法,講出法與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講出什么是法律精神,打消普通百姓對法律錯覺,讓他們知道,丟失道德的社會,什么法律也是救不回來的。道德是人類向善的追求,法律則是向惡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