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業(yè)
公元前314年,燕國發(fā)生內(nèi)亂,臨近的齊國乘機出兵,侵占了燕國的部分領土。此時其他相鄰諸侯國為防不測,從各自利益出發(fā)共同決定“伐齊救燕”。公元前312年,齊國撤兵,燕昭王即位。主政后,燕昭王勵精圖治,決心復興燕國。于是,他以十分謙恭的態(tài)度去拜訪賢士郭隗,討教招賢納士之策。
燕昭王對郭隗說:“齊國乘我們內(nèi)亂而大舉入侵我們,我特別氣憤。我深知燕國國力弱小,不足以抗齊。但若能得到眾多賢士輔佐,并能與我謀國家發(fā)展大計,是我此生最大的愿望。郭隗啊,你能幫我出出主意,如何去拜訪賢士嗎?”
郭隗沒有正面回答燕昭王的問題,他先給燕昭王講了一個故事。郭隗說:“在古代,有一個國君十分喜歡千里馬,他派人到處尋找千里馬的蹤影,堅持了3年之久,無奈還是沒有找到。此時這位國君手下一位不出名的人,自告奮勇請求去買千里馬,國君同意了。此人用了3個月時間,終于打聽到某處人家有一匹千里馬,可待他趕到時,馬已經(jīng)死了。于是,他就用500金買了這匹馬的骨頭,回去獻給國君。國君看到用高價買的是一堆馬骨頭,很不高興。而這人卻說,他這樣做,是為了讓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是真心實意想出高價買馬,并非騙人。果然,不到一年時間,就有人送來了3匹千里馬。
郭隗繼續(xù)對燕昭王說:“大王,您要真心想得到人才,也應像買千里馬的國君那樣,讓天下人知道您是真心求賢。您可以先從我開始,讓天下人看到如我這樣才能一般的人都能得到重用的話,比我更有才能的人自然就會來投奔您。”
燕昭王聽后,恍然大悟。他立即為郭隗修筑了宮殿,作為招納天下賢士的地方,并置黃金酬謝,同時還尊拜郭隗為師。
果不其然,此舉不久,很快引發(fā)了“士爭湊燕”的局面。魏國軍事家樂毅、齊國陰陽家鄒衍、趙國游說家劇辛等諸多有才干的名人賢士紛至沓來。落后的燕國一下子人才濟濟了。經(jīng)過20多年的努力,燕國從一個內(nèi)亂外禍、滿目瘡痍的弱國,逐漸成為一個富裕興旺的強國。
公元前284年,空前強大的燕國,聯(lián)合韓趙魏楚四國,由大將軍樂毅掛帥,舉兵伐齊,并大敗齊軍,更把當初被齊國掠走的燕國故鼎重新奪了回來,同時燕國把齊國的榮耀“汶水竹子”移植到了燕國。功臣樂毅則被燕昭王冊封昌國君。
可見,人才是一個國家生存發(fā)展的命脈,當然也是一個企業(yè)發(fā)展的重要資源,是一個企業(yè)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有力武器。一個成功的企業(yè),必定是以人才為中心,具有合理的人力資源結(jié)構(gòu)和完善的人才梯隊。這樣的企業(yè)往往深諳識人、選人、育人之道,把人才的潛能和效用發(fā)揮到活靈活現(xiàn),進而把“用人”這門復雜的精細化藝術應用到惟妙惟肖,給企業(yè)的營銷管理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服人正己
燕昭王能禮賢下士,重視人才又能聽取別人的建議,所以才能擊敗強齊。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懂得知人善用的人,必將有所成就。這充分證明燕昭王深諳用人之道——要想服人先要正己,嚴格律己必須得先做到以下幾點:
1. 遠見。人才興、事業(yè)興,人才廢、事業(yè)衰,這幾乎是古今中外治國興企干事業(yè)的一條定律。燕昭王把吸引和用好人才放在富國強兵的突出位置,才使較弱小的燕國贏得了寶貴的生存空間。
2. 心態(tài)。重視和起用人才,摒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和權衡之計,否則會斷送已取得的成果。
3. 胸襟。用人要有寬廣的肚量、惟才是舉的膽識和量才施任的尺度,調(diào)動方方面面的積極性。如同燕昭王對待郭隗那樣,不恥下問,從尊重和起用身邊的人才做起。
其實,服人正己往往從細節(jié)瑣事上更能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比如,有一次燕昭王的太子聽信了小人的讒言,對燕昭王說,樂毅有謀叛之心,他為了自己可以當齊王,所以攻打齊國莒城和即墨兩地時三年都打不下來,因為樂毅想感化這兩地的百姓。燕昭王聽后,便狠狠地痛打了太子一頓,并且立刻給樂毅封了齊王,雖然樂毅最后沒有接受,但燕昭王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信讒言的風格著實令樂毅感動不已。
這說明,寸有所長,尺有所短。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獨到的優(yōu)點,也有其不可回避的缺點。完美無缺的人是不存在的。這對一個掌舵企業(yè)營銷的管理者而言,應該也必須要做到真正慧眼識英雄,知人而善任。
內(nèi)外兼修
管理之道,惟在用人。是的,一個企業(yè)杰出的舵手,只有做到唯賢是舉,唯才是用,才能使自身企業(yè)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戰(zhàn)無不勝。也許我們不可能像燕昭王一樣高筑“黃金臺”,可現(xiàn)實中確有可與之相媲美的“招賢”企業(yè)家們,這不是在美化褒揚他們是當代的燕昭王,而是相對現(xiàn)代管理模式來說,他們把燕昭王的用人之道詮釋得更接地氣。
如何用人,充分發(fā)揮人的長處,避開人的短處,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是需要有很大技巧的。《資治通鑒》中司馬光就曾說:所謂“才”,是指聰明、明察、堅強、果毅;所謂“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輔助;德,是才的統(tǒng)帥。德才兼?zhèn)浞Q之為圣人;無德無才稱之為愚人;德勝過才稱之為君子;才勝過德稱之為小人。而“用人之短,天下無可用之人;用人之長,天下無可棄之人”。
燕昭王的用人之道,是典型的中國式管理智慧。中國式智慧,可不是人們腦海中早已固化的仙風道骨,高深莫測,超然于世,又無動于心的形象。中國式智慧,其實是“心事浩茫連廣宇,于無聲處聽驚雷”,它的本質(zhì)是韜光養(yǎng)晦、厚積薄發(fā)的血性和務實精神。兩千多年前“先做人,后做事”的燕昭王,他身上的血性和務實精神,今天依然沒有改變,或許正是這樣一份不變,推動了很多的改變。不僅為了他的燕國,也為了現(xiàn)在的世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