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儒鳳
1
這是6歲的兒子第一次直面死亡,雖然這次事件的主角只是一條小金魚,可兒子看到的同樣是一個活潑的生命從他眼前消失。
那天晚飯后,我起身去倒水,發(fā)現(xiàn)養(yǎng)小金魚的玻璃碗里竟是空的,再一搜尋,魚竟然在地上,已經(jīng)沒有了氣息。我驚叫一聲,兒子馬上跑過來。他一眼看到小金魚的尸體就哭了。兒子并不多愁善感,但我非常理解他對這條小金魚的感情。這條名叫“尼莫”的小金魚曾經(jīng)被我們稱為“魚堅強”,是去年國慶節(jié)時買回來的。當時,兒子一下子買回來5條,結(jié)果沒幾天就死去了4條,只剩下這條小魚堅強地活了下來。所以,兒子特別關注它,每天都會跟它說上幾句話,“你好好吃飯才可以長大噢”等等??墒?,這條小魚竟然死去了,兒子怎么能不傷心呢?
當時,我就拿張紙巾把小金魚裹了起來,對兒子說:“咱們?nèi)グ研◆~埋了?!蔽冶緛硪詾槔硭斎坏氖?,結(jié)果兒子卻放聲大哭,堅決不答應埋小魚。我就耐心地問他想怎么處理。他馬上跑進房里,找出一只漂亮的紙盒,說要把小魚放在這個盒子里保存起來。我被孩子的一顆赤子之心感動,同時也在思忖:怎么讓孩子坦然地面對死亡?
我一邊抱著他安慰他,一邊用緩慢的語速、他能夠聽懂的語言對他說:“小動物都喜歡生活在大自然里,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嘛,死了也喜歡呆在大自然里。如果埋在長花的、長樹的、長草的土里,它就可以成為花的養(yǎng)料、樹的養(yǎng)料、草的養(yǎng)料,花、樹、草都會感謝它。如果放在家里,任由它腐爛、變質(zhì)、變臭,最后扔進垃圾場,它就是廢物,一點用也沒有,也沒有植物會感謝它。所以我們要幫它埋進土里,它一定會高興我們這樣做的。這就是入土為安?!?/p>
兒子在我懷里抽泣著,我感覺他聽得很認真。過了一陣子,他抬起頭來說:“我同意把它埋進土里,但要先給它拍個照?!蔽伊⒓创饝骸靶??!?/p>
我拿來相機,細細攤開紙巾,小心地把小魚放在上面,然后給它拍了好幾張照片。最后把小魚包起來,埋進了花盆里。
埋完小魚后,兒子說:“媽媽,我要寫日記?!眱鹤訌纳嫌變簣@大班起養(yǎng)成了寫日記的習慣,但平常都會需要我提醒一下,這還是他第一次主動提出要寫日記。他未必意識到,這恰好是一種疏導、釋放自己情緒的良好方式呢。他于無意中學會了利用這種方式,我感到很高興。
2
死亡,看上去距離我們很遙遠,但事實上離我們很近。有時候,學會如何面對死,正是學會如何面對生。
寫日記時,我?guī)退鸬臉祟}是“尼莫小魚死了”。兒子說他不喜歡這個標題,改為“尼莫小魚埋在了土里”。我覺得改得真好,孩子比大人善良。
日記寫好后,兒子又讓我把照片貼在文檔的后面,這樣可算是一篇文圖并茂的紀念文章了。兒子上上下下翻閱著日記,看上去很安心了。我親了親他的小臉蛋說:“看,我們的日記寫了,照片也拍了,小魚的身體也埋進了花的土里,它的小靈魂可以安寧了。”
兒子莊重地點了點頭。
巧的是,這晚臨睡前,我們的睡前故事《窗邊的小豆豆》里正好讀到《一生的心愿》這一篇。小豆豆養(yǎng)了兩只小雞,沒幾天就死了。于是我們讀到了以下的文字:爸爸媽媽說得是對的,小雞死了。小豆豆嗚嗚地哭了起來,一個人在院子里挖了一個坑,把兩只小雞都埋了,還供上一枝小花。沒有了小雞的盒子,看上去空蕩蕩的。盒子里還落了幾根小小的黃色羽毛,小豆豆看到這些小小的羽毛,想起了廟會那天看著自己“唧唧”地歡叫著的小雞的樣子,不由得咬緊了牙齒,哭了出來。
一生的心愿,就這么早地夭折了……這是小豆豆的人生中,第一次品嘗到“別離”的滋味。
當我讀到這段時,兒子臉上又顯出一絲憂傷,但不像剛才那么悲傷了。這種憂傷里,有一種釋然,還有一種與小豆豆心有靈犀的感覺。
編輯 朱璐 zhulu83@126.co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