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展示西部散文的神性,文風(fēng)思骨的天人合一

2017-10-18 18:55:10王克楠
雪蓮 2017年15期
關(guān)鍵詞:散文作家

《雪蓮》是中國西部的重要的文學(xué)陣地,它遠離一切媚俗和低級趣味,崇尚高雅高貴,注重人文精神的挖掘,長期以來,吸引著全國散文寫作者的目光,尤其是《雪蓮》推出“西部散文擂臺”欄目,使廣大讀者感受到了西部優(yōu)秀散文的魅力。筆者在閱讀《雪蓮》這個欄目散文的過程中,和作者一起享受著西部的獨特天地,西部的元素,西部的經(jīng)典,西部的粗獷和淳厚,西部的剛烈和溫柔……不由從心底里發(fā)出了贊嘆。

一、西部地理中的文化命脈

中國的西部是浩瀚的,筆者亦以為中國版圖遙遠的大西北、大西南曠遠地帶是“西部”不可動搖的坐標(biāo)圓心。散文家史小溪亦認為,“陜西之西北西南,巴渝、黔地,不過是西部‘概念端邊緣地帶……”,筆者打開《雪蓮》“西部散文擂臺”,一篇篇地讀下去,深入其中,感到了西部散文的浩瀚:它們領(lǐng)略帕米爾萬山之宗,黃河長江之源,西陲長城雄關(guān),茶馬古道,雪域的陽光,昆侖長云,蜀道絕壁,蒼茫烏鞘嶺,黃金蒙古包,布達拉宮;領(lǐng)略野馬,牦牛,藏羚羊,北疆鯢;大漠胡楊,戈壁花芷,格桑花,雪蓮;還有龜茲樂舞,黔南儺戲,康巴羌笛,陜北信天游,青?;▋骸?/p>

筆者閱讀的《雪蓮》第一篇散文是郭保林的《夜雨仄身入成都》,作者是寫西南成都的。他以強大的氣勢,借景入理,思考的是如何為古蜀成都進行定位?郭保林對成都的茶文化有獨到發(fā)現(xiàn),“茶館一度是成都的靈魂,成都的歷史是草就的”, 郭保林熱情謳歌了成都的“詩城”風(fēng)范,有詩人之命相:如司馬相如、卓文君、楊雄等;有詩境之熏陶“這里多雨多水多江湖,流水的裊娜,流水的清麗,流水的狂放和恣肆,激發(fā)了他們的靈性,水的變幻莫測的基因早在童年已注入他們的血脈?!贝宋脑佻F(xiàn)了唐代李白、杜甫的詩情才藝:李白對蜀地的張揚在于感;杜甫對蜀地,尤其對成都的感覺在于命,是蜀地溫厚地包容了他,“杜甫此時才有閑情逸趣,欣賞天然之美”。成都給詩人帶來強大氣場的人物,不僅有杜甫,還有薛濤以及能歌善舞的花蕊夫人,可以說,如果沒有蜀地的青山綠水,就不會有她們的詩歌才情。

作家郭保林深入成都寫成都,另一位作家凌鷹則深入歷史名城——皖南池州。他的散文《誰讓池州如此嫵媚風(fēng)雅》通過地域來揭示李白的命運,李白的率真的個性,無法得到皇帝的喜歡,李白適合出宮游歷大自然,因而池州就與詩仙李白有了不解之緣。人們熟悉許多詩人,未必熟悉池州,因而通過詩人李白與兩位詩友飲酒作詩,而把九子山更名為——九華山,成為文化營造地理的一個例證。一個地域總是與歷史名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而名人之人品人格,也融入了地域的文化血脈。為了揭示池州的詩性,作者引入了晚唐詩人杜牧,池州有靈,連接上了李白和杜牧兩位詩人的心。因而,凌鷹從時間的長度上,推出了池州的詩性,“讓池州很多本不起眼的地方有了沸沸揚揚的文名?!睔v史文化散文的要點在于——點穴,點穴的關(guān)鍵在于點撥出靈魂的震撼,如作者對池州和杭州兩個翠微亭的“點穴”,“翠微亭從此就成了齊山的一個文化符號”,即是。作者還善于主筆側(cè)筆配合,從池州的文脈說,主筆是對李白、杜牧的池州情結(jié);而抒寫相對缺乏功名的羅隱,則是側(cè)筆。至于其他在文中匆匆而過的名人們,一樣作為側(cè)筆而入文了。主筆和側(cè)筆互相呼應(yīng),組成了此文的寬闊,把一個活生生的池州托在讀者面前。

陳拓系藏族,對青藏高原的物象有著深入骨髓的理解,他的《眺望一條黑色的河流》,寫的是位于甘青川交界處黃河的一條支流黑河。人有性格,河流也有性格,“它像一條黛青色的飄帶,在蒼茫遼闊的若爾蓋大草原上,自由飄蕩,隨風(fēng)蜿蜒……特別是在那天黃昏夕陽的照耀下,更是波光粼粼,如夢似幻。”這條河流具有夢幻美。生活常常會殘酷,而河流則浪漫和溫存,因而作者心中常常涌起“一種沖動,一種強烈的想直面它、走進它的沖動?!焙髞碜髡呓K于有機會接近這條河,還是失之交臂。最終,作者還是在夢中還是走進了這條黑河,“一種傳自天地深處的聲音,這種聲音輕柔且舒緩,這種聲音綿長而親切,但它切割血肉與骨骼的力量,透過我的肌體”,由此就成了精神圖騰。作者清晰地向我們發(fā)現(xiàn)了物象和心向之間的聯(lián)系,證明自然美的同時,還向我們呈現(xiàn)出對草場承包的擔(dān)憂。人只是大自然的一個物種,大草原上還有牛羊馬,它們逐草場而棲,“有人類一種自由生存文化的特殊形式”, 后來實行了“草場承包到戶,承包到戶的草場實現(xiàn)了圍欄化,九曲黃河第一灣兩岸廣袤的萬里大草原,被一片一片鐵絲的圍欄分割成千千萬萬的條條塊塊,將人和牛羊、將自然世界和動物世界分隔開來……一種深深地擔(dān)憂攫住了我的心”。確實這是一件令人擔(dān)心的事情。

文化是生活之魂,一個人的文化修養(yǎng)需要修煉,而對歷史文化的修煉,很多時候需要“尋找”,黃適遠的《尋找大月氏人》,就具有鮮明的“尋找”色彩。大月氏盡管位于西域,卻與中華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尋找大月氏人》考證色彩甚濃,對“東大山”地理位置的詳盡認定,可見一斑。傅興奎的《順著一本書在蘭州游走》,解讀的是西北重鎮(zhèn)蘭州,作者用特殊的第二人稱——你。雖然字面是“你”,表達完全是作者的蘭州情結(jié),考究的是蘭州風(fēng)景。作者對蘭州充滿了熱愛,尤其是文朔閣中的《四庫全書》,更是充滿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在中國的西域,許多游牧民族是消失了的,但作為一個民族。雖然其居住地消失了,并非文化的消失。中華文化洋洋大觀,其中就包括游牧文化的元素,比如大月氏,如匈奴。作家馬海在《消失在馬蹄上的帝國》敘述了匈奴的歷史由來,匈奴的戰(zhàn)斗特點,匈奴的強大以及消亡。作者認為匈奴是悲情的,因為他們生活在華夏文明和羅馬文明、波斯文明這三大文明的夾縫中,而且處于這三大文明的鼎盛期。作家張乃光也在尋根,在西南邊地尋出了一個叫做“虎街”的古村,古村位于滇藏茶馬古到南線,是一個彝族古村,崇拜老虎,紀(jì)年立法“自然被命名為《母虎日歷》”。文化可以在血流中奔流,也可以用唱歌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朱嘉華《丹麻花兒情歌的海洋》,盡情地抒寫了丹麻土家族的花兒。endprint

作家淡墨在《我的包格圖,我的大青山》中,寫的是內(nèi)蒙古的大青山(古稱陰山),寫了大青山的骨氣以及母親一般的情懷。大青山少言寡語,“一把將我攬進她的懷里”。淡墨寫出了大山的個性:豁達,大氣,包容。淡墨的這篇散文是寫意的,用意境勾出了大青山的魂魄。另一位來自內(nèi)蒙古的作家寶音巴圖描繪了內(nèi)蒙古阿拉善盟的舊時物流風(fēng)景?!芭c遠方拖回的一袋袋糧食、一沓沓料布,一疊疊磚茶和奇聞異事的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去時的剽悍駱駝雙峰已經(jīng)耷拉?!睍r代在發(fā)展,而作者面對未來卻懷著淡淡的擔(dān)憂。中國的西部以自己獨特的氣質(zhì),同化著前來居住的東部人,淡墨就含而不發(fā)地寫道,“在那些與黃河和大草原朝夕處的日子,我這個南國游子曾讓自我的孤獨和寂寞,變成東勝的一坨煨碳。把夢想冷藏得就像結(jié)冰后看不見奔騰和涌動的黃河”。作家一葉的《腰纏萬貫下瀘州》,寫的是瀘州風(fēng)情以及風(fēng)情中的歷史掌故。“掌故”中有經(jīng)濟由頭,也有生活的艱辛。作家孤島的《七上天山天池》,用的是日記體,七次上天池,是時間的跨度,更是對人、對物的感悟。

二、西部散文的文化內(nèi)涵及生存哲學(xué)

西部散文的內(nèi)蘊肯定是以它遠離現(xiàn)代文明為特征的。當(dāng)然,西部又從來不是狹隘封閉的,它自有它的文化審美的包容性、開放性和價值取向。西部散文除了它獨有的地域色彩特征外,更有自己獨具的精神特質(zhì):那種張揚的原始自然生命力,不屈的生命激情,雄闊、凝沉的意象,悲涼、悲苦、悲壯的生存意識,無疑是它的質(zhì)核和根系。在沿海和中原地區(qū)被后現(xiàn)代思潮掃蕩時,西部散文所展示的自我生命精神因其“超凡的脫俗和純凈”而傲然獨立(散文評論家范培松語)。今天,更有許多西部散文正力圖跨越地域,探尋其深厚的寓意價值——走向與人類相通的自然、人文精神向度高度。

其實,西部人自強不息的精神早已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液。中華民族需要溫良恭儉讓,亦需要張揚西部民族那種揚厲剛強、揚厲進擊的強悍氣質(zhì);我們的民族文化需要淡泊致遠,也需要那種狂放剛健的文化精神。中華文化脈系問題上,許多學(xué)者傾向與南北分界,(以長江為分水嶺),卻忽視了東部與西部的文化差異。東部的海洋文化與西部的山地、草原文化有著巨大差異,其差異不僅在地理環(huán)境上,更重要的是生存方式以及人性彰顯上。作家李云的《融入野地》掀開了東西差別的一角,在作者的認知中,西部是“粗糲、雜亂、斑駁、原始、雜草叢生、創(chuàng)世之前的模樣、潮濕芬芳、氣息迷人、纖塵不染、神圣的凈地……”。李云列舉了個人融入“野地”之經(jīng)歷,做出了這樣的總結(jié):“現(xiàn)在社會,無論男女老少,都需要一塊兒野地,至少心中要有這個概念。精致的生活,往往是對人性的摧殘和毀滅?!标愑袀}在散文《春雪及以外的事》寫了一種叫作“地軟”的野生藻類植物,其實,是寄托了一種鄉(xiāng)愁。周偉在《春望草深》中謳歌了在鄉(xiāng)村司空見慣的草——水草,“水草是卑微的,也是堅韌的,水草常被人踐踏,它卻總是向上生長?!?/p>

西部之美是獨特的,卻不是永恒的,需要一代代西部人去呵護。作家方建榮以《敦煌的疼痛》,向世人,也向發(fā)出保護敦煌的呼喚,“水能載舟,水能顛覆,敦煌這只大船需要水來鼓蕩起風(fēng)帆和魂魄”。對于散文寫作來說“寫什么”是重要的,“怎樣寫”同樣重要。作家蘇世勝寫鄉(xiāng)愁,不過,他是借助物象來寫鄉(xiāng)愁,那物象便是北方鄉(xiāng)村農(nóng)人使用的木桶。蘇世勝懷著一顆感恩之心,再現(xiàn)了一雙木桶的誕生過程。后來,隨這時代變遷,這一雙木桶進了城里的民俗館。另一位作家袁海盛從另一個角度謳歌大地的包容,這個角度便是——味覺,“大地不僅是一切生命的母親,也是天下味道的主人。”優(yōu)秀的散文是“發(fā)現(xiàn)”的結(jié)果,這個發(fā)現(xiàn),便包含了“怎樣寫”。 蘇世勝在文中寫了土地,寫了味覺,思路打開,靈感潮涌,他還寫了鄉(xiāng)下的苦麻子,寫了中醫(yī)藥,寫了“慈善是大地的本性”。

同樣面對植物,劉艷琴的《鄉(xiāng)關(guān)何處》表達出另一層擔(dān)心,“子子孫孫永遠眺望著遙遠的蔚藍色,把海的記憶刻進血液。”散文可以可以用白描法去實寫,也可以虛寫——寫臆想中的真實。比如作家李汀寫了《風(fēng)從農(nóng)諺中吹過》,結(jié)構(gòu)呈流線型,李汀寫的是風(fēng),首先認定“風(fēng)首先是從那棵大樹上吹過來的?!倍笤購囊庀蟪霭l(fā),認為風(fēng)把一座大山吹得“翻白眼”,風(fēng)在“掃地”。更有靈氣的地方,是李汀呈現(xiàn)了一個13歲的孩子與一位60歲的老人之間的對話,并原彰此顯出一些哲理,如 “人在風(fēng)中,其實也是一張落葉”,“人,就是一陣風(fēng)”。來自貴州的李天斌的《清明圖》,呈現(xiàn)了自己曾經(jīng)生活的小山村,“水不大,卻常年不斷,河身不長,只百數(shù)百米,卻終年不息?!鞭r(nóng)民在勞作,亦有鯽魚陪伴,野花朵朵,蝴蝶翩飛,也是一種美境……作者描繪得這幅清明圖,是中國農(nóng)耕社會的美圖,與狂燥不安的工業(yè)社會形成了鮮明對比。

作家茹孝宏選材水磨,此乃“人類由農(nóng)耕文明邁向工業(yè)文明的驛站”,水磨坊是實用的,也是審美的,“從磨坊飛瀉而下的那股粗大的才湍流,沖動著磨輪急速旋轉(zhuǎn)的鳥叫雀唱蟬躁蛙鳴,便組成了一部變一部悠閑而甜美的管弦樂曲”,文中守磨坊人劉三爺?shù)男蜗笥绕涓腥?。作家尹巨龍寫了豌豆角,“頭頂?shù)陌咨?、紫色的小花,倚靠著陽光,把半片蒼翠的畫卷在田間慢慢鋪開”,碗豆角的樣子十分傳神。王若冰寫了秦嶺南坡的獨葉草,有著臘梅一樣的品質(zhì),不畏冬天的寒冷,“在一片寂寥的世界展開它的綠葉,綻放的它的花朵,呈現(xiàn)出與眾不同的生命光彩?!边@種草的生命力之強,經(jīng)歷了兩百萬年前的第四季冰川期,這樣頑強的生命力非其他植物之所有。獨葉草是特立獨行的,它可以不借助陽光完成新陳代謝,正如西部人,并不用接受一些條條框框,照樣生活得自然而瀟灑。除了獨葉草,王若冰還寫了為西北太白山之獨有的紅豆杉、太白柳等植物,超凡脫俗也。

劉燕成是貴州苗族作家,雖然定居省會貴陽,依然對家鄉(xiāng)農(nóng)事念念不忘,他的《農(nóng)事錄》就是對家鄉(xiāng)農(nóng)事的審美觀照。插秧是南方農(nóng)民常見的勞動,但在作者筆下,插秧插得好,仿佛是做一件藝術(shù)品,“眼光要放遠,要盯著前方,看前面已經(jīng)栽下的秧苗是不是細致而勻稱?!边€有背糞給稻田施肥,“這個糞兒背得多嗎,肥料下得好,秧苗自然喜人”,作者敘述的是人勤和豐收之間的因果關(guān)系。拾稻穗是對糧食的珍惜,“將一大把稻穗,捏在掌心,扭過頭,小心翼翼地把手掌都谷穗輕輕地揉進了竹簍里?!眲⒀喑刹粌H詳盡地回憶了拾稻穗的勞動,更有今昔對比,把如今由于打工潮而被從農(nóng)田引走的農(nóng)民,被廢棄的農(nóng)田進行對比,蘊含了一種對農(nóng)業(yè)荒蕪的擔(dān)憂。endprint

來自南疆的張釗的《尼雅失落的文明》是追溯文明之源的作品,尼雅廢墟的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歷史?作者寫了英國考古探險家斯坦因雅古址的掠奪,“斯坦因帶著從和田沙漠腹地的尼雅,盜掘的滿滿十二大木箱珍貴文物,從喀什出發(fā),經(jīng)俄國運回英國倫敦。”斯坦因是卑劣的,而尼雅遺址是鮮活的,尼雅遺址散落南北二十五公里、東西約七公里的范圍,“遺址中心有一座佛塔,雖然已破敗,但佛韻古風(fēng)依存。”遺址還有各類樹木、有紅柳木筆、有六弦琴、玻璃和各類織物……可以想像一千六百年前這里的繁榮。1995年初冬中日兩國考古界聯(lián)合系統(tǒng)考察中,尼雅遺址再次震動了世界:其中在尼雅遺址西北一處古墓群,發(fā)掘出大批漢晉時的珍貴文物,三號棺中出土了寫有“王侯合婚千秋萬代宜子孫”漢字的錦被;五號棺中還出土了寫有漢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的織錦?!拔逍浅鰱|方利中國”是我國古代天文學(xué)或星占學(xué)上的占辭用語,顯然為中王朝的賜贈品,有力地證明了漢晉時代,尼雅與中原在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方面密切地關(guān)系。

人類和人類文明誕生與地球紀(jì)年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作家溫國以張揚的筆墨,寫了桑干河的歷史由來。他的筆墨沒有滿足于描寫現(xiàn)代的現(xiàn)在的桑干河,而是挖掘到唐代的桑干河以及以桑干河為素材的詩人們,作者還不滿足,眼界已經(jīng)穿越時空,抵達幾十萬年前的桑干河,當(dāng)時“這里曾經(jīng)是一個大湖,湖水碧綠,岸邊森林茂密,成群的恐龍生活在這片森林里?!碑?dāng)然,這只是作者的想象,但這樣的想象可以使人類清醒地明白要敬畏自然,能夠決定地球生物走向的,不是人類,而是大自然本身。閱讀西部散文,漸漸會被一種強大的氣場所熏陶、感悟:人在環(huán)境中生活,無不打上深深淺淺的大自然印跡,人類盡管經(jīng)過努力可以改變大自然一小塊,人的生活卻無法決定大自然的走向。中國的西部具有西部的野性和骨感,當(dāng)然由于文化的交流,東西部會溝通,但西部是就是西部,永遠成不了東部。作家宋紅紅的《與高原血氣相通》,就彰顯了陜北人和黃土高原之間的聯(lián)系,“生活在陜北高原上的祖祖輩輩,摸爬滾打在陜北大山大河中,吃五谷雜糧,行萬里后原土,他們的血氣相近,一脈相承?!?/p>

三、中國西部自然風(fēng)情之魅力

自然萬象,浩瀚天地,人有人的活法,自然有自然的走勢,相對于人類而言,大自然的奧秘總是給人以驚奇。人類文明進步的每一步,都含著向大自然學(xué)習(xí)的單元。中國西部散文的獨特性,首先在于自然風(fēng)情的獨特。自然風(fēng)情是“物”,物可格致,沒有豐富多彩的西部自然風(fēng)情,就沒有西部散文的生長的土壤和肥料。關(guān)于西部散文的獨特性上,筆者和史小溪先生的認知是相通的:西部散文創(chuàng)造出了獨特的西部之美,她所哺育的是,天蒼蒼野茫茫,風(fēng)吹草低見牛羊的藝術(shù);是天山南北民間熱瓦普、刀郎木卡姆的藝術(shù);是河西走廊絲路花雨的藝術(shù);是那遙遠地方牧羊女的藝術(shù);是陜北粱峁溝壑信天游、腰鼓的藝術(shù);是蜀道難、難以上青天的古棧道藝術(shù);是震撼心弦的侗族大鼓苗寨民間藝術(shù),是悠久的川滇茶馬古道的藝術(shù);是天堂一樣奇妙的藏歌藝術(shù)……“她永遠存在,永遠都在豐富著我們的情感世界與精神世界。”(史小溪語)或者可以說, 構(gòu)成了西部散文的神性特質(zhì)。

西部的山,不僅雄渾還有包容那一面。劉燕成筆下的黔中天臺山就是靜美地,有禪音,同時也是慈善的,因為她“養(yǎng)育了這個流落的明朝帝王”(明代建文皇帝)。日月星辰是古今人們所司空見慣的,然而在不同的時間、地點、不同的心境下,人們眼中的月亮卻不同,作家劉樂牛寫了戈壁灘的月亮和星空,作者深入戈壁灘,從沒有見過如此壯觀的星空,只見“從東北向西南斜貫而去的銀河,逶迤而蒼茫,浩然而洪荒,就像有不可知的力量在洶涌,在奔騰,在呼嘯?!边h離城市喧囂的戈壁灘,“是一片沒有被人類足跡踩臟的凈土”,給予人的內(nèi)心一種神圣的莊嚴(yán)感,仰望星空之人,才會懷著敬畏之情去思考人類生活的正途和道德格律。

史小溪先生是西部文學(xué)的領(lǐng)頭人之一,他具有深厚的西部情結(jié);他多年來甘于寂寞,執(zhí)著礪練散文。他一直把西部散文視為“遺留胎氣的散文,賁張血性的散文”,一直為中國的西部散文吶喊助威。史小溪是一位人文素養(yǎng)積淀很厚實的作家,他寫的《延安,歷史傳說和謎》,記載了他受延安民政部門委托,為延安最寬敞的“二道街”更名為“膚施大街”的過程;這個更名來源于“尸毗王”(傳說是釋迦摩尼第三世的化身)舍身飼鴿的故事,作者認為,“膚施”更能體現(xiàn)延安的胸襟,是延安的標(biāo)識,也是延安的德格風(fēng)骨。

西藏是世界屋脊,當(dāng)然是中國的屋脊,作家周聞道寫的《尋找自己:走向西藏》深情地頓悟西藏。他去西藏尋找的是一方凈土,“尋找的是覺悟之門,讓靈魂獲得清凈的棲居。”大凡有大格局的作家,面對“宏偉之風(fēng)景”,消失得是小我,找到的是大我。去西藏尋找,周聞道找到的是“天人合一”的大我。他在可可西里地區(qū),看到的山,已經(jīng)不再是山,而是“一尊佛,聳立在泥土、巖石、冰雪、河流、草木、飛云、歲月和藏羚羊的嘴里”,因而,物質(zhì)的世界化成了人類心靈的世界,而心靈世界則呼應(yīng)著物質(zhì)世界。作者在可可西里,看到的天已經(jīng)不再是“純粹的天,而是思想!”作家澎湃的《孟溪,青杉的水袖》寫的是云貴高原上的梵凈山。李文強寫的是夏合特庫姆沙漠上的“紅馬群”:馬群是紅色的,牧羊犬是紅色的,一切都是紅色的。作家彭殿基寫了黔西南的萬峰林,“多是有形有貌,俊俏得像模像樣的是山,一座座都很有靈氣,或清秀柔潤,或枯瘦嶙峋?!鄙胶苊?,作者并沒有止步于贊美,而是把思維涉及“美的社會性”,“在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日子里,誰有半點心思欣賞萬峰林崎嶇曲折之美呢。”

作家祁建青,也是著名土族作家,他的《黑土白雪之藍天青稞》,對于青稞的個性有生動的描述:“好倔強的青稞,決不妥協(xié)寧折不彎的青稞,‘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一點不給人留什么情面的青稞。”大自然的氣候變暖,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原因,青稞就成了氣候變暖的犧牲品。作者是有憂患意識的,由青稞北移而聯(lián)想到冰川消融,進而進一步聯(lián)想到東西半球的自然災(zāi)害,痛心地告訴讀者,“一個獨立事件,必有內(nèi)在的因果奧秘。遙望東部和南方連降大暴雨、特大暴雨,城市鄉(xiāng)村飽受煎熬,我們身邊種下又死亡的青稞,卻在風(fēng)調(diào)雨順中表達怎樣的臨終獨白?”對于高原人來說,青稞不僅是物質(zhì)的,也是精神的,作者強調(diào)了青稞的文化符號,“青稞首先以一種文化符號呈現(xiàn)于視野……青稞,這莊稼中的莊稼,麥子之上的麥子,季節(jié)的旗幟與領(lǐng)跑者,如高原鳥中猛禽,花中雪蓮,林中云杉,就在那里,雪山不是虛設(shè)的風(fēng)景,黑土有黑土的光澤,青稞僅在自己喜歡的山坡之上?!眅ndprint

竹子,在南方是常見的植物,卻被文人雅士讀出了文化品格。作家汪偉躍寫了是自己故鄉(xiāng)的斑竹,貫穿了歷史傳說中的舜帝二妃——娥皇和女英——對愛情忠貞不渝,進而將斑竹“人格化”為忠誠于愛的品格。作家凌鷹的《渠江黑茶》寫了茶,從歷史的見證看,黑茶穿越了2100年的時空,后人從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杔侯利倉妻子的墳?zāi)怪?,尋找到了渠江黑茶的蹤跡,從渠江黑茶的性格看,“歷來就有‘山崖水傍,不種自生的野性,自然就有了一種原汁原味的野味”。此文還插敘了西漢張良的命運,張良作為西漢重臣,幫助劉邦打下了天下,偏偏對官場無趣,“退出大漢政壇后,張良四處云游去了”,可謂是人生智慧也。

如果說“西部”是一個固著的文化符號,土生土長在甘肅的孟澄海,則是一位西部文化的守望者,他的散文《河西蒼?!?,以極為寬非常寬厚的西部呼吸向不熟悉西部的讀者,推出了一幅幅散文的西部版圖。作者筆下的焉支山,潔白,安靜,“沒有古代民族爭斗和廝殺。白雪下,兩千年前的烽火狼煙,灰燼不留,剩下的是地衣青苔,層層疊加,斑駁如云。”在作者的筆下,焉支山是靈秀的,內(nèi)斂的,絕沒有祁連山的“霸悍和浩蕩”。祁連山下的茫茫大草灘,曾是古代游牧民族馴馬的地方,但時光匆匆,盛況不再。孟澄海還描寫了明長城(蒙古高原與河西走廊的交界)?!叭魏胃邏Ρ径疾豢赡苷韧醭\,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是人民,是民心”。 孟澄海寫瞭高山,著重寫山頂,“無雪無樹,荒旱稀疏凌亂,少葳蕤之勢?!鄙绞悄痰?,人是成長的,作者在不同年齡段登瞭高山,年齡越大,認知越成熟。

中國的西部,多山,多石,作家許輝就對石頭有崇拜感,認為“每一塊石頭都演繹了一個古老傳奇神話,每一塊石頭都蘊含著一顆純潔高尚的靈魂?!痹S輝由石頭而發(fā)現(xiàn)自我,發(fā)現(xiàn)了“感知的溫度”,發(fā)現(xiàn)了“操守和信仰”。青年作家王信國在《邊塞地帶》,表現(xiàn)了麥子的神性,發(fā)現(xiàn)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幸福感和自豪感。作家余遠忠在北緯二十八度以北發(fā)現(xiàn)了美——特殊的美。他寫了《大美畫稿溪》,在畫稿溪發(fā)現(xiàn)了十二萬六千株挱羅樹,還有極為罕見的川南金花茶,通過這些罕見的植物向人們講述做人的道理,“不炫耀,不爭春,因而躲過了人們的砍伐”,作品安靜的氛圍,營造得很好,“身處其中,沒有什么名句逼人吟誦,也沒有什么悲劇讓人感慨,也沒有一尊莊嚴(yán)的塑像壓抑精神,一切是那么的隨意,一切是那么的寧靜。”這就向人們呈現(xiàn)出了一種文化精神。

西部是特立獨行的,也是開放的,比如西部的葡萄,便是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從外國帶回來的。作家溫國寫的《葡萄志》,介紹了中國宣化種植葡萄的狀況。一種植物和一個地域興盛息息相關(guān),宣化因葡萄而發(fā)達過,葡萄這個植物,也因“現(xiàn)代化”而消失。郭文連通過解讀西部古代的龜茲國,向世人傳遞出做人的哲理。隋煬帝酷愛胡樂,唐太宗喜愛《破陣樂》,他們都愛音樂,一敗一興,并非樂之因也。作家施昱寫黔西南的草海,除了寫出了美和人文氣息,還寫出來了人怎樣與大自然和諧相處。草海如此之美,也曾在某個錯誤引導(dǎo)下,出現(xiàn)“草海被放,被破壞,草海逐年縮小”,因而造成了湖水減少,氣候惡劣,這樣的歷史教訓(xùn),不得不永遠記住。

作家張亞寧也是陜北人,他寫陜北窯洞,連帶敘述了中國的窯洞史,從古代一直敘述到現(xiàn)在。作者對現(xiàn)代窯洞的窗戶之美,進行了細致的審美刻畫,從居住的角度呈現(xiàn)了 “天人合一”。 作家劉梅花生長在西部甘肅武威,她寫的散文《林深人不知》,不是西部山水原生態(tài)的素描,而是對畫家八大山人畫卷的解讀。對于一位寫作者,可以感受實際的山水,也可以感受畫家再創(chuàng)造之山水,不僅解讀出山水之靈氣,也解讀出畫家的精神狀態(tài),這是一個有難度的精神“相遇”歷程,不僅需要把握住畫家的心態(tài),還需要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欣賞力,然而,劉梅花做到了,這實在是一種難得可貴的藝術(shù)天賦。李天斌是貴州一位重要散文作家,他有將物象和心象融合的本領(lǐng),用獨特的視角解讀了不少云貴高原上的風(fēng)物。作者在《虛構(gòu)的風(fēng)物》中,把心靈的渴望化為普通的神奇;在他的《農(nóng)歷記憶》中,展現(xiàn)了自己對農(nóng)耕勞動的審美情結(jié),“人的生命,總能從農(nóng)歷中尋到遙遠神秘的對應(yīng)”;他在《水麻柳與何首烏》,詠嘆了這兩種植物的平民性,“它們是普通的,但作為日常的構(gòu)成部分,一度融入了我們的生活”。它們是植物,也是藥材,正如作者所說,人與植物的相遇,也是需要特定的時間和空間。

遼西作家袁海勝,在他的散文《莊稼的靈性》,以前所未有的姿態(tài)完成了一次反璞歸真。準(zhǔn)確地說,袁海勝是為我們司空見慣的北方的四種糧食進行畫像,它們分別是:玉米、小麥、高粱、小米。袁海勝不僅對四種糧食進行了外表描寫,還進行了精神刻畫,賦予了四種糧食以性格和品質(zhì),比如說高粱是仗義的,“在貧困時代,高粱米立下的功勞要大于其它糧食,它貧瘠的營養(yǎng)更貼近民生。”比如揭示玉米的人文內(nèi)涵,“玉米粒的黃與白,乃至斑斕都適中,糧食的顏色不需炫耀,任何一種都有親切感,人的目光觸及后變得柔和,心生敬畏?!北热缧稳菪∶字畟グ叮靶∶讓ψ约旱拿趾茇撠?zé),小至精微,米至淳樸”。比如點贊麥子之優(yōu)美,“麥子的優(yōu)美身姿站在本是貧瘠的遼西朝陽,像天使一樣矜持,麥田整整齊齊,全副儀仗,宛若心懷喜慶?!庇纱硕形颍Z食是大自然衍生出的精華植物,人類籍此才得到生存和繁衍。

文人騷客們解讀江南古鎮(zhèn)時,常常習(xí)慣于小橋流水的溫情。在西部,地處滇藏高原有一座麗江古城,也是充溢著河水的溫情。作家吳學(xué)良的《輪回在麗江古城的水月與時光》,極為寧靜地解讀了這座高原古城,古城里的玉河九分麗江古城,河濱上有許多石拱橋、條石橋、栗木橋,“古城也因此就具備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動人魅力”,也就是說,沒有河水,就沒有麗江古城,正如作者所總結(jié)的“水是一種般若(佛教語:智慧),一種生命哲學(xué)”。作家秦漢寫了《西晉的蘆葦》,月光照在焉耆七個星寺佛祉,是當(dāng)年佛教東傳必經(jīng)之路,而現(xiàn)在則“坍塌的廢墟,與嚴(yán)冬的氣候一樣冷清”——這就是時間,時間要超越宗教,但時間無法超越文明。人,作為高級生物,人心向善是一個大趨勢,無論是作為宗教人,還是自然人,都需要“超越取舍心,超越愛憎心,超越得失心,便能獲得快樂與祥和?!比祟惿鐣嬖跓o法跨越的利益,偏偏修養(yǎng)需要我們超越利益,做一個本真的人,這是作者給我們的啟示。作家王林先寫了一位特殊的獵手,一位有宗教感的獵手,用“梅山之?dāng)?shù)”狩獵,會咒語,這不僅僅使讀者感到新奇,亦可感悟自然與人的關(guān)系。王林先寫的《末代地主》是以實事求是的勇氣寫出來的,不是從概念上解讀地主,而是寫了生活中的“這一個”,一位為村民做事的英雄。

在這個浮躁喧嘩的時代,消費文化已成為一股潮流,文壇和文人已被打上深深的商業(yè)烙印。理想信仰、藝術(shù)良知已不再是他們的心靈依仗,金錢的欲望才是很多人的追求……讀畢《雪蓮》“西部散文擂臺賽”散文,卻感到振奮和血脈賁張(由于篇幅所限,只能選取一部分進行評述),筆者深深驚嘆于在中國的西部,還有這樣一批散文家寫著雄渾,蒼茫,厚重,開闊,大氣的西部散文!筆者感知著西部作家對良知的堅守,他們的博大的人文情懷和可貴清醒,“他們透過紛亂層積的史實,洞悉這些物象的真諦,展示獨特新鮮的見解,傳達著滄桑而溫馨的生存體驗,張揚著勃勃的生命激情。”(史小溪語)可以說,西部散文的寫作實踐代表的是一種精神選擇,是一種比生活目標(biāo)更高的生命追求。

筆者堅信,那些永遠不會隨時代輿論變遷而沉浮的文字,才是經(jīng)久不衰的藝術(shù),因此,西部作家和以西部為題材的散文家們,正處在任重而道遠的關(guān)鍵時期,所以著文為他們加油助威,并再次感謝《雪蓮》的道義堅守和文化選擇。

【作者簡介】王克楠,本名王克難。內(nèi)蒙古烏蘭察布盟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邯鄲學(xué)院客座教授?,F(xiàn)居貴州。所創(chuàng)作散文、散文評論散見于《散文》《美文》《散文百家》《天涯》《黃河文學(xué)》《青年作家》《北方文學(xué)》《民族文學(xué)》《中華散文》《四川文學(xué)》《長城》《山東文學(xué)》《奔流》等文學(xué)期刊。散文作品被選入《青年文摘》《散文選刊》《中華散文百人百篇》和年度散文年選集數(shù)十種。獲得中國冰心散文獎。出版散文集《巷子里的陽光》《放飛年輕的夢想》以及詩集等共五部。endprint

猜你喜歡
散文作家
一座山,一杯茶(散文)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3:20
作家的畫
作家的畫
作家的畫
作家談寫作
作家現(xiàn)在時·智啊威
小說月報(2022年2期)2022-04-02 03:10:32
散文五章
壹讀(2022年12期)2022-03-24 06:45:20
散文兩篇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12
散文兩章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8
紙上的故土難離——雍措散文論
阿來研究(2020年1期)2020-10-28 08:10:56
凤城市| 汤阴县| 皋兰县| 习水县| 青浦区| 仁怀市| 龙岩市| 叶城县| 龙井市| 卓尼县| 奉化市| 耒阳市| 蛟河市| 长沙市| 南木林县| 马鞍山市| 衡阳县| 田东县| 清涧县| 翁源县| 江永县| 日土县| 上思县| 连江县| 滨州市| 石渠县| 铅山县| 江西省| 秦皇岛市| 离岛区| 独山县| 汾西县| 鄂州市| 祥云县| 嘉祥县| 普宁市| 波密县| 黄龙县| 碌曲县| 镇宁| 曲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