頡孑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古代士大夫的人生信條,也是家庭或家族內(nèi)部父輩對子孫后代的垂誡和訓示,更是君子在立身、處世、為學等方面教育后輩的讀物。運用家訓教誡家人、子弟,在我國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因此,如何治家,歷來是人們議論甚多的話題之一。古人家風的形成,更多是靠父輩與子孫的身體力行,而不僅僅是背誦“家訓”。那么,以下這些古代經(jīng)典的家風家訓,你知道多少?
《顏氏家訓》
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
北齊文學家:顏之推
顏之推結(jié)合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處世哲學、思想學識,寫成了《顏氏家訓》一書,以此來訓誡子孫。該書主要講如何修身、治家、處世、為學等。他提倡學習,反對不學無術(shù)。他認為學習應以讀書為主,又要注意工農(nóng)商賈等方面的知識。他主張“學貴能行”,反對夸夸其談,不務實際等。人們對此非常推崇,《顏氏家訓》被譽為“古今家訓之祖”,書中許多名句一直廣為流傳,如“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這一句話就教育我們學會一種技能,勝于積財萬千。
《朱子家訓》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明末清初理學家、教育家:朱柏廬
《朱子家訓》僅634字,卻精辟地闡明了修身治家之道,通篇意在勸人要勤儉持家,安分守己,是一篇家教名著,被歷代士大夫尊為“治家之經(jīng)”。其中的名句“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就是勸誡人們講求勤儉節(jié)約的傳統(tǒng)美德,讓愛糧節(jié)糧成為社會的優(yōu)良風尚。
《誡子書》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
《誡子書》是諸葛亮臨終前寫給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也成為后世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其中“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不但講明修身養(yǎng)性的途徑和方法,還指明了立志與學習的關(guān)系,更是點明了寧靜淡泊的重要以及放縱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
《放翁家訓》
訓以寬厚恭謹,勿令與浮薄者游處。
南宋著名詩人:陸 游
《放翁家訓》是陸游寫給子孫的家訓。他在家訓中寫道:“訓之以寬厚恭謹,勿令與浮薄者游處。”以我們現(xiàn)代人的眼光看待這句家訓,依舊是非常有道理的,現(xiàn)代父母對孩子過度溺愛,而且有很多人在得到別人的幫助后,覺得理所應當,這句話則警示我們要學會謙虛,要自信而不是自負,并且做事要堅持。
《王陽明家訓》
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
明代著名文學家、軍事家:王陽明
《王陽明家訓》又稱《示憲兒》,這篇被稱為王陽明家規(guī)的“三字經(jīng)”,三字一句,共32句,一韻到底,朗朗上口。其家訓最后一部分揭示了“心學”的精髓——“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惡,是兇類”,強調(diào)了“心”之重要,這個“心地好”便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崇尚“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誡伯禽書》
德行廣大而守以恭者榮。
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公旦
《誡伯禽書》是中國第一部家訓書,周公旦在書中告誡兒子:德行寬裕卻恭敬待人,就會得到榮耀;土地廣大卻克勤克儉,就沒有危險;祿位尊盛卻謙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貴;人眾兵強卻心懷敬畏,就能常勝不敗;聰明睿智卻總認為自己愚鈍無知,就是明哲之士;博聞強記卻自覺淺陋,那是真正的聰明。這6點同時告訴我們要擁有謙虛謹慎的美德。
《誨學說》
玉不琢,不成器。
宋朝著名詩人:歐陽修
歐陽修在《誨學說》中勸誡子孫要努力學習,提升自身修養(yǎng)。同時也是在告誡我們?nèi)硕家?jīng)過雕琢磨礪才能有所作為,人的習性是最容易受外界影響的,若不能時刻砥礪自己,提升學識修養(yǎng)與品德內(nèi)涵,就會舍君子而為小人了。
(本欄目編輯 孫 婷 黃亞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