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閔 明 全媒體記者 楊 韜 龔 琴
三橋之變
——遵義雜志社幫扶紀實
文丨閔 明 全媒體記者 楊 韜 龔 琴
風景如畫的三橋村(鄭尚堅/攝)
在距離遵義市200公里外的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都濡街道三橋村,土地貧瘠,山高路遠,不僅是因為窮,更因為缺乏改變貧困的信心,多年來貧窮成為三橋都儒街道村固有的標簽,“沒有辦法”成為當?shù)馗刹咳罕姷囊痪淇陬^禪。
在全省脫貧攻堅對口幫扶的大環(huán)境下,這個邊緣的小山村與遵義雜志社結下了不解之緣,從此,開始了一場與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和生活貧困的斗爭。如今,一年多過去了,我們也看到了三橋的變化。
遵義雜志社于2016年初對口幫扶務川自治縣都濡街道辦事處三橋村,接到任務,對于這個相對陌生的小村子,雜志社上下心里都沒有底。
遵義雜志社主編賀黎明率領班子成員及中層干部先期抵達,做最初的調研,發(fā)現(xiàn)三橋村產業(yè)結構單一,基礎設施薄弱,人居環(huán)境堪憂,村里青壯勞力大都外出打工自謀生計,留守村民老弱病殘,村支兩委連基本的辦公場所都沒有。遵義雜志社駐村干部鄭開發(fā)說:“剛來的時候,沒有住宿、吃飯的地方,連續(xù)三個月只能睡在車上,到了飯點就東家一頓西家一頓隨便吃點,然后付生活費給當?shù)厝罕?,他們也不容易?!?/p>
因長年的貧困,村干部和人民群眾都陷入無可奈何的消極狀態(tài),甚至冷漠,對脫貧一事以為只是走走過場,不必當真。
經過調研,遵義雜志社一行回到遵義,即深入研究當?shù)刂仑氃?,制定幫扶方案?/p>
方案誓要解決三橋村根本上的問題,根據(jù)其致貧原因實施“一對二”、“一對一”幫扶(班子成員幫扶2戶,中層干部和黨員幫扶1戶),并從“輸血式”扶貧轉化為“造血式”扶貧,積極為三橋村搭建產業(yè)框架,“一戶一策”投入數(shù)萬元為貧困戶購置雞苗和架子豬。
“我們不想要雞苗和架子豬,能不能給我們點現(xiàn)金。”當?shù)厝罕娺€是不理解,覺得錢來得更現(xiàn)實一些。駐村干部回顧說:“這是駐村工作最艱難的時期,多年來的各種形式上的幫扶,讓他們失去了脫貧致富最后的希望?!?/p>
與此同時,辦公陣地的建設也在緊密鑼鼓地進行著,多年來村支兩委都在一個狹小的民房里辦公,沒有制度牌,沒有會議室,唯一一臺電腦都無法正常運行。經過鎮(zhèn)村多方協(xié)調,空置的三橋村小學成為了該村的辦公室,粉刷一新后,村里面多年來終于有了屬于自己的辦公陣地,遵義雜志社送來了電腦、打印機,幫助幾名駐村干部建起了食堂,配備了必要的生活設施。新的村辦公大樓除了辦公室,會議室,還有閱覽室,遠程教育室等便民服務窗口。
路面硬化了,環(huán)境變美了,有了花園還有籃球場,干部有了決心,群眾有了希望,修繕一新的辦公樓像一面立起的旗幟,像一簇火焰,把群眾冷漠的心,點旺起來。當遵義雜志社領導2016年春節(jié)期間第二次率隊來慰問的時候,看見了老百姓久違的笑臉,村民拉著大家去豬圈看年初時購置下的架子豬,挽留大家說:“吃了刨湯肉再走!”
在三橋村的辦公室,記者見到了萬登琴,一位樸實無華的農民,養(yǎng)殖了300只野山雞,每年收益上萬元,家里有兩個孩子,一個已經考上了大學,另一個正在讀高中,成績優(yōu)秀,他驕傲地說:“我們家就快有兩個大學生了?!睒銓嵉霓r民沒有提煉總結的能力,但是他卻說:“沒有雜志社的幫助,我們家不可能出兩個大學生,我原本是想跪著要飯,也要讓他們讀大學,現(xiàn)在有了遵義雜志社的幫助,我站著也能讓他們讀完大學了。”
記者了解到,這小村子前些年經濟落后,思想也落后,但凡成年的孩子,很少再繼續(xù)讀書,統(tǒng)統(tǒng)外出務工,而剛剛過去的高考,這個村子一下有12人被不同層次的本科大學錄取。
“教育,是一個地方乃至一個家庭脫貧致富的希望。”當?shù)卮甯刹空f,“近兩年來,三橋村的變化最大的莫過于干部和群眾的精氣神,大家開始重新相信政府,相信社會力量,相信一定能脫貧致富?!?/p>
三橋村位于山腰,土地貧瘠,歷史以來主要以烤煙為支柱產業(yè),生活自給自足,典型的小農經濟。
面對三橋既是后進黨支部,又是貧困村的實際,“要想富,先修路”,遵義雜志社先后協(xié)調資金和技術幫助三橋村民完善公路等基礎設施。
“只有路修好了,才具備談產業(yè)的條件?!弊窳x雜志社相關負責人表示。
該村22個村民小組,基本上只通毛路,在一年中,村支兩委一班子向上級爭取,下村組開會,硬是把修路作為大事來抓,目前共修建硬化路30多公里,90%的村民組通了水泥路,村民出行方便多了。
路通了,是時候發(fā)展產業(yè)了。
三橋村的630戶中,有18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如何讓他們脫貧,必須要使硬招,這第二招就是利用當?shù)氐膬?yōu)質水資源和氣候獨特的條件,引進仡鄉(xiāng)紅龍蝦養(yǎng)殖場,在該村養(yǎng)小龍蝦,流轉土地1250畝,其中有69戶貧困戶入股當股民。今年已見成效,69戶貧困戶自己養(yǎng)殖,公司作技術指導,訂單包收,目前已上市,共收入2.6萬元。土地流轉10年,流轉費380元/畝,每年按5%遞增,僅此一項全村2895人,人均可增收200多元。
據(jù)該村委會主任敖澤學介紹,貧困戶徐成剛承包100畝土地,今年能收2萬多元,長子徐林養(yǎng)了8000多只綠殼蛋雞,這家人今年就已經達到了小康水平了。像徐成剛這樣的貧困戶靠養(yǎng)殖致富還有萬登琴養(yǎng)3500多只野雞,今年預計毛收入10多萬元。
該村支兩委始終把產業(yè)發(fā)展放在首位,引進種植獼猴桃120畝,今年已掛果,每天有幾十人務工,男同志一天收入150元,女同志100元一天,利用大水口水庫養(yǎng)魚,發(fā)展集體經濟,既富村又富民,又實現(xiàn)村民人均增收345元。
關于未來,村支兩委信心十足,他們表示:“要充分利用遵義雜志社的宣傳優(yōu)勢,挖掘本地資源,把三橋與縣城連接起來,打造包裝千年古銀杏群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在三橋掛牌的古銀杏樹就有280多棵。還要打建縣城龍燈至三橋的大通道,依托龍燈河兩岸的自然風光,集休閑、觀光、旅游于一體的觀光景點?!?/p>
同時目前已到凱里多次考察栽植刺梨項目,生產一系列產品,這又是一支致富強心針。
有40多年黨齡的木良組老黨員敖世賢逢人便說:“三橋有希望了,雖然我年紀大了,我們支持,我們帶頭。”
自從遵義雜志社開始幫扶以來,幫助三橋村爭取市、縣相關項目,讓貧困戶在自己家門口務工掙錢,如今的三橋從當年的后進村,一躍成為了全縣的先進村。
三橋村雖然離務川縣城只有10公里,但因交通不便捷,氣候偏高等因素,這里村民的居住環(huán)境較為惡劣,偏貧困,無水沖式廁所,所以住房的旁邊就是泥塘,熱天有蚊子,冬天是臭水,嚴重影響了群眾的生產生活和身心健康。
村支兩委的同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想到要辦的事太多了,再多的想法不如實干。于是遵義雜志社駐村干部連同村支兩委發(fā)動群眾,完善村規(guī)民約,利用“四在農家·美麗鄉(xiāng)村”新農村建設的政策,以木良組為中心作示范,打造亮點,引領全村群眾改造人居環(huán)境。
目前,木良組改造民居60多戶,家家戶戶建成水沖式廁所,建起文化廣場,文化墻,在老年娛樂中心,安裝健身器材,每到傍晚,村民們自發(fā)組織了民歌隊和秧歌隊,在歡快的歌聲中,這座小山村也迎來了時下流行的“壩壩舞”。
唐文其家今年年初的時候修了200多平米兩樓一頂?shù)拇蠓孔?,在村里都出名了?/p>
“我們家五口人,除了在外務工的收入外,遵義雜志社還對我們家進行了對口幫扶,購置的雞苗和架子豬這兩項每年的收入就上萬元。”唐文其說。
“那修這個房子花了多少錢?聽說你們家修了棟大房子在村里都出名了。”記者問。
“大概二三十萬吧,自己沒有那么多錢,借了一點,但是不多,年底應該就能還完。出名那是剛開始,現(xiàn)在比我們家更大的房子在村里多得很?!碧莆钠湔f。
“如今房子亮刷刷的,環(huán)境干干凈凈的,大家說話做事都很文明,真正享福哦。”村民們都有共同的感受。
就在木良組的后面,該村正在實施景觀河堤項目,估算投資3000萬元,還要打造自然景觀——間歇泉,談起今后的三橋,村支兩委的干部個個滿懷信心,干勁十足。
一次幫扶,一場緣分。從邂逅到充分認識了解,從冷漠到熱情如火,從貧瘠到致富小康,每一次變化帶來的都是溫暖人心的感動,都是相互信任的結果。
“窮了幾百年了,現(xiàn)在我們一定能致富。”當?shù)氐娜罕娬f。
“雖然我們能力有限,但我們愿意毫不保留的幫助他們致富?!瘪v村干部們說。
到過三橋的人都議論一個共同的話題,不遠的將來,三橋,一個美麗的地方,更加引人注目,令人神往。
三橋之變,豈止是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