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人才觀:舉賢不避超己
唐朝婁師德明知狄仁杰與己素有不睦,仍然向武則天推薦,體現(xiàn)了“舉賢不避超己”的伯樂精神。一個人舉薦了另一個才能超過自己的人,個人狹義的“才”似乎顯得有所下降;但其廣義的“才”,也就是全面的能力素質(zhì),必然得到很大的提升。
唐朝武則天時期,狄仁杰學識淵博,很有作為,是難得的人才,但他卻常常排擠同朝為官的婁師德。當武則天告訴狄仁杰,他是因婁師德的舉薦才開始被重用時,狄仁杰羞愧地說:“吾不意為婁公所涵,而婁公未嘗有矜色?!眾鋷煹旅髦胰式芘c己素有不睦,仍然向武則天推薦,狄仁杰任相后并不感恩,反而“排斥師德非一日”,但婁師德“未嘗有矜色”,默默承受從未表達。單就此事而言,雖然論才學,婁師德未必及得上狄仁杰,但他這種不避諱舉薦的人才超過自己、甚至排擠自己的伯樂精神,足以名垂青史。
然而,歷史上也有很多心胸狹隘的人,怕舉薦的人搶了自己官位、蓋過自己風頭。《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記載了一段韓信對項羽的評價:“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蔽,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币馑际钦f,項羽這個人很仁愛,看到有人生病,流著眼淚前去慰問,可是當手下的將領立了戰(zhàn)功應當封爵的時候,他卻把刻好的印信握在手里,摩弄再三,一直到把角都磨壞了也不肯授予人家,生怕下屬的軍功超過自己,或者取自己而代之。所以項羽之仁,不過是婦人之仁罷了。
電視劇中的狄仁杰
“舉賢不避超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從人才學上來講,人才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一個人如果在某一個領域超過其他人,那就可以被認為是一個人才;如果在發(fā)展過程中他被別人超越,那他就有可能降為較低層次的人才,或者直接退出人才行列。也就是說,自己對一個人才的推薦,不僅會影響被推薦者的任用,而且有可能影響到自己的地位。從人性上講,人都具有好勝心,在心理學上叫作“成就動機強烈”或者是“抱負水平較高”,也就是自己的行為所要達到的目標比較高、比較遠大,這種“好勝心”在人才身上體現(xiàn)得更加明顯。既然追求的目標是使自己在某一領域超越其他人而成為更高層次的人才,當自己把握著另一個人才嶄露頭角機會的時候,到底是應該舉薦他、幫助他超過自己?還是不舉薦他、使他永遠超過不了自己?從人的心理上來說,確實是一個難以抉擇的問題。
那么,該如何正確認識這個問題呢?從客觀上來講,“人才”及其“才能”都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主觀意志為轉(zhuǎn)移,不管自己舉薦他還是不舉薦他,他及他的才能都實實在在地存在著,誰也奪不去、誰也遮蔽不了,如果自己不去舉薦他,別人早晚也會去舉薦他,因此不如主動“成人之美”。同時還應看到,發(fā)現(xiàn)人才、舉薦人才本身就是一種本領,是自身才能“綜合體”的一個組成部分,特別是對領導型人才而言,更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關(guān)鍵性才能。因此,順利通過舉薦人才的“心理關(guān)”和“本領關(guān)”,也可使自己真正成為更高層次的人才。
人才的才能可以分為狹義的“才”和廣義的“才”,狹義的“才”僅指專業(yè)性才能,或者說業(yè)務能力,而廣義的“才”還包括識人用人才能等領導性才能。
一個人舉薦了另一個才能超過自己的人,這個人狹義的“才”,相對于自己舉薦的這個人才來說,似乎顯得有所下降;但其廣義的“才”,也就是全面的能力素質(zhì),必然得到很大的提升。自己舉薦的高水平人才越多、特別是超過自己的人才越多,自己作為領導型人才的價值也就越大。
二戰(zhàn)期間,美軍中指揮打仗本領比馬歇爾強的人不在少數(shù),但是為什么偏偏他擔任陸軍參謀長這個極為重要的職務呢?除了他善于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謀劃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善于舉薦人才,特別是舉薦才能超過自己的人才。正因為此,羅斯福總統(tǒng)才把他的位置放得比別人都高??梢姡蔀楦邔哟蔚念I導人才,應當主動地舉薦人才。被舉薦的人才越成功,被舉薦的人才超過自己的數(shù)量越多,自己的人才層次提升得也就越高。
中國歷史上,推賢薦才的故事層出不窮。例如鮑叔牙薦管仲、蕭何薦韓信、徐庶薦孔明、王旦薦寇準……這些典故,重點大都在“舉賢不避能”“不避仇”上,然而薦才到底需不需要“避親”,可就說法不一了。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里說,“舉才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權(quán)貴,是以方不濟務,奸無所懲”,即謂舉才若是偏向親族就會備受掣肘、干不成事。西晉大將軍羊祜臨終,晉武帝司馬炎來看望他,問他為啥焚毀了自己的奏章?羊祜說,“拜官公朝,謝恩私門,臣所不取也”,原來他把打算推薦“自己人”的薦表一把火燒了,薦舉了“路人甲”杜預做鎮(zhèn)南大將軍。杜果然是員干將,后和王濬等統(tǒng)兵滅了東吳。
不過也有“舉賢不避親”而傳為美談的?!妒酚洝x世家》記載,祁奚是春秋時晉國大臣,年老了要離職,晉悼公便請他推薦繼任者,祁奚當即推薦了仇人解狐。晉悼公又問還可用誰,他又推薦了他兒子祁午。祁奚的理由是:您不是讓我推薦合適的人選嗎?只要勝任,我才不管他是誰呢。因此落了個“外舉不隱仇,內(nèi)舉不隱子”的美名。
到底薦才要不要“避親”,不光看“舉”,也要看“察”和“用”,就是考察、任用要嚴格科學。誠能如此,舉賢避不避親又有什么關(guān)系?推薦上來的經(jīng)考核只要是德才都配位的,無論是不是“親”,都要用;否則,就棄用,久而久之,就能形成“薦才唯賢”的良好導向。當然,建立這樣一套嚴密精準的考核任用制度體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北京日報》2017.8.2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