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茂 玉
(蘭州鐵道設(shè)計院有限公司,甘肅 蘭州 730000)
垂直流人工濕地處理鐵路車站生活污水試驗研究
王 茂 玉
(蘭州鐵道設(shè)計院有限公司,甘肅 蘭州 730000)
將預(yù)處理與垂直流人工濕地組合工藝相結(jié)合,處理生活污水,通過對人工濕地組合工藝對不同季節(jié)運行效果、水力負荷、污染負荷等運行參數(shù)分析系統(tǒng)對COD,BOD5,TP,TN,SS的處理效果,研究結(jié)果表明垂直流濕地系統(tǒng)對COD,BOD5,SS都有很高的去除率,為鐵路車站垂直流人工濕地的設(shè)計、運行管理提供了參考的經(jīng)驗和數(shù)據(jù)。
垂直潛流,有機物,去除率
目前,水污染已成為全社會最為關(guān)注的環(huán)境問題之一,污水必須經(jīng)過處理,達標后方可排放。遠離市政排水管網(wǎng)鐵路中小車站生活污水處理的主要措施主要以建設(shè)生物處理為主體工藝的二級生化污水處理為主,由于二級生化污水處理的運營管理復(fù)雜,運營費高,致使部分已建成的處理站難以正常運行。因此,急需研究開發(fā)投資較少,占地面積較小,運行費用低廉,維護管理相對簡單、低耗的新技術(shù)和工藝。人工濕地具有運行費用低、耗能低、穩(wěn)定性好、具有脫氮除磷效果好等優(yōu)點目前已被許多國家廣泛關(guān)注與應(yīng)用[1],在鐵路中小型車站污水處理方面具有較好的應(yīng)用前景。
人工濕地系統(tǒng)按水流形式可分為表面流和潛流兩種類型[2],通過調(diào)查,因表面流人工濕地水流在表面流動,在氣候寒冷地區(qū)濕地表面會結(jié)冰,處理效果嚴重下降,故不適合寒冷地區(qū)采用;而潛流型人工濕地中,水流在濕地種植層表面下流動,具有可以充分利用基質(zhì)填料生長附著的生物膜、發(fā)達的植物根系和種植層土及基質(zhì)截留作用等優(yōu)點,且因水流在種植層下流動,保溫效果好,處理效果受氣溫影響相對較小,衛(wèi)生條件也好,較適合于寒冷地區(qū)應(yīng)用及推廣。潛流型人工濕地可分為垂直潛流和水平潛流。垂直潛流人工濕地因水流從濕地種植層垂向流過濾料床的底部,床體處于不飽和狀態(tài),溶解氧可通過大氣擴散和植物傳遞進入人工濕地基質(zhì)層。因此,垂直潛流人工濕地的硝化能力強于水平潛流型人工濕地,用于處理含氮濃度較高的污水具有優(yōu)勢。故本次試驗采用垂直潛流型人工濕地作為試驗?zāi)P汀?/p>
垂直流人工濕地系統(tǒng)通常應(yīng)根據(jù)污染物負荷或水力負荷來進行設(shè)計,目前國內(nèi)外大量的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tǒng)工程技術(shù)研究表明,系統(tǒng)能承受有機污染負荷及水力負荷隨污水性質(zhì)、進水流態(tài)而變化,降低水力負荷有利于提高系統(tǒng)的處理后出水效果。因此,在滿足不同水質(zhì)處理標準及不同污水類型的前提下,如何確定垂直流人工濕地系統(tǒng)應(yīng)用于處理鐵路車站生活污水最佳水力負荷、最佳污染物負荷、寒冷地區(qū)對其影響,是本次研究和解決的重要目的及意義。
2.1垂直潛流濕地系統(tǒng)構(gòu)造及工藝流程
垂直潛流人工濕地在種植層已設(shè)置配水系統(tǒng),底部設(shè)置豐字形排水系統(tǒng),冬季不易結(jié)冰,便于濕地冬季保溫。
本實驗?zāi)P蜐竦亟ㄔ趯W(xué)校校園內(nèi),濕地占地面積為80 m2,分為兩格,單格尺寸為:8.0 m×5.0 m;兩個單元分別采用不同的池深,其中Ⅰ池深1.10 m,Ⅱ池深1.30 m,以便測定池深對污水處理效果的影響;每格配有各自獨立的布水與排水系統(tǒng),穿孔布水管設(shè)置在種植層以下0.20 m處,豐字形集水管設(shè)在濾料底部,其工藝流程如圖1所示。
2.2試驗用水水質(zhì)
試驗用水來自大學(xué)某生活小區(qū)生活污水,其特點是污染負荷較低典型生活污水水質(zhì),水質(zhì)見表1。
表1 進水水質(zhì)
本次試驗研究從濕地建造、調(diào)試到整個人工濕地系統(tǒng)穩(wěn)定運行后進行相關(guān)參數(shù)分析及實驗,通過試驗研究,分析得出垂直流人工濕地系統(tǒng)對生活污水處理時受其季節(jié)氣溫變化、植物種類及其生長情況、運行水力負荷及污染物負荷等。
3.1季節(jié)變化對垂直流人工濕地處理效果的影響
因季節(jié)不同室外氣溫亦不同,溫度的變化將影響垂直流人工濕地處理效果。
3.1.1試驗條件
污水經(jīng)初沉池沉淀后直接進入人工濕地;水力負荷為0.1 m3/(m2·d)。當進水CODCr負荷為150 mg/L~200 mg/L時,對應(yīng)的污染物負荷為15 g/(m2·d)~20 g/(m2·d)。
3.1.2運行效果分析
圖2表示了試驗?zāi)P蜐竦卦谠囼炂陂g出水污染物濃度隨季節(jié)變化規(guī)律,可以看出夏季各項出水指標最低,而冬季出水指標均高于其他季節(jié)。這可能是由于冬季溫度低,濕地內(nèi)植物停止生長及濾料內(nèi)微生物活性也較低造成。
圖3給出了試驗?zāi)P蜐竦匾恢苣晡廴疚锶コ试诓煌路莸淖兓?guī)律。可以看出在12月~次年3月期間NH3-N和TN兩項指標的去除率明顯下降,而TP的去除率雖有下降但不明顯,其他各項指標的去除率在全年各時間段均較高,去除率大于70%。
3.2水力負荷及污染物負荷對人工濕地處理效果的影響
進水條件:試驗期間進水流量控制在6 m3/d,對應(yīng)的水力負荷為進水CODCr濃度采用在污水中按比例添加自來水進行稀釋調(diào)節(jié)。
運行方式:采用了4種不同進水CODCr濃度負荷,每15 d調(diào)節(jié)負荷一次;采用間歇進水,每次進水量控制在1 m3,每4 h進水一次,進水瞬時流量15 m3/h,濕地水位控制在最低值。
3.2.1水力負荷對人工濕地處理效果的影響
圖4,圖5表示了模型濕地出水污染物濃度及污染物去除率隨水力負荷的變化情況。可以看出,隨著模型濕地進水水力負荷的減小其出水污染物濃度各項指標均明顯下降,而污染物去除率均呈上升趨勢。從圖5看出,模型濕地對SS的去除率最高,在不同負荷情況下均在80%以上;而對BOD5及COD去除率次之,在不同負荷情況下均大于70%;模型濕地對NH3-N和TN的去除率較低,在最大負荷情況下只能達到30%多一點;模型濕地對TP的去除率變化較大,當水力負荷增大到0.1 m3/(m2·d)以上時其去除率快速下降,在最大負荷情況下只有40%左右。
3.2.2污染物負荷對人工濕地處理效果的影響
圖6,圖7表示了模型濕地出水污染物濃度及污染物去除率隨COD污染負荷的變化情況,可以看出,隨著模型濕地進水COD污染負荷的減小其出水污染物濃度各項指標均明顯下降,而各項污染物去除率的變化趨勢不一致,NH3-N和TP的去除率隨COD污染負荷的減小而有所提高,TN的去除率卻呈下降趨勢,其他各項指標的去除率變化趨勢不明顯。從圖7看出,模型濕地對SS的去除率最高,在不同負荷情況下均在80%以上;而對BOD5及COD去除率次之,在不同負荷情況下均大于60%;模型濕地對NH3-N,TN和TP的去除率較低。
1)隨著模型濕地進水水力負荷的減小其出水污染物濃度各項指標均明顯下降,污染物去除率均呈上升趨勢。
2)模型濕地在不同水力負荷條件下運行時,對COD,BOD5及SS的去除率較高,基本在70%以上;而對TN,NH3-N和TP的去除率較低,基本在30%~80%之間。
3)在變水力負荷試驗中,當進水水力負荷為0.10 m3/(m2·d)(對應(yīng)的COD負荷為16.4 g/(m2·d))時,出水各項濃度指標均小于污染物排放標準,當進水水力負荷為0.15 m3/(m2·d)(對應(yīng)的COD負荷為28 g/(m2·d))時,出水COD,BOD5及TP濃度接近或略超出污染物排放標準。
4)在變COD濃度負荷試驗中,當進水COD污染物負荷為18 g/(m2·d)及進水水力負荷為0.15 m3/(m2·d)時,出水各項濃度指標均小于或接近污染物排放標準,當進水COD污染物負荷為28 g/(m2·d)及進水水力負荷為0.15 m3/(m2·d)時,出水COD,BOD5,NH3-N,TN及TP濃度超出了污染物排放標準。
5)綜合變水力負荷試驗與變COD濃度負荷試驗結(jié)果,當進水水力負荷小于0.1 m3/(m2·d)和進水COD負荷為18 g/(m2·d)時,出水各項指標低于污染物排放標準。
[1] 張健美.人工濕地污水處理技術(shù)[J].污染防治技術(shù),2010,23(5):99.
[2] Hans brix use of constructed wetland in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resent status, and futrueerspedtives[J]. Wat Sci Tech,1994,30(8):209-223.
[3] J.M.Amezaga, L.Santamaria, A.J.Green. Biotic wetland connectivity-supporting a new approach for wetland polic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logy,2002(23):213-222.
[4] 朱 彤,許振成,故康萍.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tǒng)應(yīng)用研究[J].環(huán)境科學(xué)研究,1991,4(5):17-22.
[5] 張虎成,俞穆清,田 衛(wèi).人工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氮的凈化機理及其影響因素研究進展[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04,7(4):163-167.
Studyonverticalflowconstructedwetlandfortreatmentofrailwaystationdomesticsewage
WangMaoyu
(LanzhouRailwayDesignInstituteCo.,Ltd,Lanzhou730000,China)
The pretreatment and vertical flow artificial wetland group technology combined sewage treatment, through the combined process of constructed wetland in different seasons, the running effect of hydraulic loading, pollution load and other operating parameters analysis system for COD, BOD5, TP, TN, SS of the treatment effec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vertical flow wetland system had removal rate very high on COD, BOD5, SS, provides reference experience and data for the design of railway station, vertical flow artificial wetland management.
vertical-flow undercurrents, organic substance, removal rate
X703.1
A
1009-6825(2017)26-0125-02
2017-07-05
王茂玉(1963- ),男,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