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耀君
一說到蒼蒼莽莽的草原,人們總感覺遠在天邊。一首《天邊》,口口傳唱,唱得草原更加遙遠。
盡管大家都知道內蒙古有湛藍的天空、潔白的羊群、美麗的大草原、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但同時也認為是遙遠的、不容易走近的向往。因此,好多人把走進內蒙古,作為一種夢想沉淀在心底,不曾輕易觸摸。
內蒙古幅員廣大、歷史悠久,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但她并不遙遠!
在內蒙古大地上,有六千萬年前的滄桑老人在說話:考古學家在呼和浩特東面一個叫大窯村的地方,發(fā)現(xiàn)了舊石器時代的制造廠,相當于周口店北京猿人的時代。在長龍一樣的陰山山脈,坐落著趙長城、秦長城,歷史的煙云向草原深處輕輕拂過。在赤峰的翁牛特旗,距今五六千年的龍形玉器,讓紅山文化的先民們成了龍文化的鼻祖。還有,大興安嶺深處鄂倫春自治旗境內的嘎仙洞,為鮮卑人的發(fā)祥地……
在歷史的穿越中,內蒙古很早就與現(xiàn)代文明接軌。公元前221年,全長1400公里的秦直道,就從秦國的都城咸陽修起,穿越鄂爾多斯高原,直抵九原(包頭)重鎮(zhèn)。這是世界上“第一條高速公路”,對于當時的守邊、陸運、固朝政,起了很大的作用。
再翻開中國的歷史,13世紀的蒙古高原,成了世人仰目的高峰。
追溯往日的內蒙古,不但見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也見證著這片土地與祖國割不斷的血脈情緣。
千百年來,勇敢善良的蒙古民族,承接了他們祖先成吉思汗海一樣的胸懷,與生活在這里的漢族和其他四十多個少數(shù)民族兄弟和諧相處,共同建設著美好的家園,伴隨著祖國的強盛而日新月異。從封閉走向開放,從貧窮走向富裕。
然而,在思想封閉、交通不便、信息滯后的年代,一提到內蒙古,給人的印象往往是遙遠、蒼涼,甚至落后。打開電視機,映入眼簾的除了草原、奔馬,就是羊群、奶茶,這樣一些距離現(xiàn)代生活較遠,都市人看來比較陌生的畫面。所以,前些年外出開會時,總會聽到一些讓人哭笑不得的問題:你們內蒙古人,每天都是騎著馬上班嗎?你們住的全是蒙古包嗎?你們家里都養(yǎng)著牛羊嗎?
曾有一位上海朋友說想去內蒙古看看,就是覺得很遙遠,問他上海離呼和浩特遠,還是離香港遠?他說肯定是離呼和浩特遠。其實,它們的距離是相等的。甚至,呼和浩特相距北京450公里,空中飛行四十五分鐘,每天有幾十趟航班往返于內蒙古各地,好多北京人都覺得內蒙古很遙遠。
前些年接待一批南方的客人,他們行前對內蒙古的氣候、海拔、飲食習慣進行了查詢,然后在驕人的七月,背著御寒的毛衣毛褲和老干爹、老干媽辣醬來了。行進在內蒙古的大地上,除了驚異這里土地的遼闊、經濟的發(fā)展外,更陶醉于這里美麗的自然風光和獨特迷人的民族風情。他們在草原上用歌舞和美酒盡情地愉悅自己。當他們離開時,拋下對內蒙古的誤解和顧忌,帶走了鮮美的牛肉干、奶食品,以及深深的眷戀。
看來,不同的地域特征、不同的文化特色和風俗習慣,都可以產生距離感。缺乏深入的了解,更可以造成心理上的距離。我們需要與大家更好地溝通。所以草原上流行著一首歌叫《請到草原來做客》,其中有一句:走進她,才會愛上她……
改革開放后,萬馬奔騰的內蒙古氣勢雄渾,從首府呼和浩特到邊城滿洲里,從鹿城包頭到額濟納的“航天城”,古老文明和現(xiàn)代時尚交相輝映,到處展示著開放的英姿,到處奏鳴著草原的晨曲。
內蒙古是我國最早成立的少數(shù)民族自治區(qū)。這里除了草原,還有森林、湖泊、沙漠等特殊景觀;發(fā)展中的城市,優(yōu)勢強勁的特色經濟,都是展示在世人面前的亮點。尤其草原風光與蒙古風情的完美結合,讓人心曠神怡。
成吉思汗陵在夕陽的余暉中雄偉壯麗,飛馳的列車穿越茫茫草原,金色的草場上牛羊安然踱步。當你行走在沙漠中,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滄桑之感;當你騎行在草原上,體驗的是冒險者的浪漫激情。
當都市的街頭出現(xiàn)了蒙牛、伊利的招牌;當寒冷的冬天,你溫暖著內蒙古的煤炭發(fā)出的熱;當漫漫長夜,你明亮著內蒙古的電發(fā)出的光;當你在晨光中端起一杯香淳的鮮奶,你會欣然發(fā)現(xiàn):
內蒙古就在你的身邊!
[責任編輯 楊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