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娟娟
【摘要】:鈸,在民間被叫作镲,在古代叫作銅鈸或銅盤,是打擊樂器的一種。它在中國和外國的樂隊中都有廣泛地使用。具體用于歌舞以及地方戲曲的伴奏、鑼鼓隊以及民間器樂合奏當(dāng)中。古代的中國把銅鈸、銅鐃或銅盤、镲等,統(tǒng)稱為鐃鈸。通過對鈸的研究,能夠更清楚的知道,這樣去使用它。
【關(guān)鍵詞】:鈸;銅鈸;打擊樂器
一、銅鈸的語源
相擊樂器的銅鈸,名稱雖已經(jīng)完全國化,但誰都知道原是一種外來的樂器。不過,誰也沒有注意到;這名稱的“鈸”字,也還是個外來語的一部分訛音。當(dāng)初并沒有這鈸字,多用的是同音的別字;后來才采用鈸字來作為正字的。現(xiàn)在我想一這樂器名的語源為中心,淺述我的見解。
銅鈸是銅制的同形兩片為一對,用來相對拍打的相擊樂器;可以看作從拍手分化出來的樂器之一。所值得注意的是:這樂器在古代印度稱為tala(打拉),和巴掌、手掌是個同一語。考這一樂器的起源,本出自西亞細亞;中國典籍里也都說是西域傳來的。很早在埃及、敘利亞,其次在波斯、希臘、羅馬等古代的文明國家,都會有過形制和中國所用銅鈸相同的樂器①。據(jù)《北帝書·神武紀(jì)》記載:鈸大約是在公元350年左右,隨《天竺樂》傳人我國中原。在東方是首先見于印度,既而見于中央亞細亞,然后才傳到中國。
二、鈸的形制
可分成兩大類,分別稱之為鈸和鐃。在《清欽定大清會典》卷三十四:“鐃,范銅為之,左右合擊,面徑一尺二寸,中降起......徑二寸四分五厘。”又“鈸......范銅,左右合擊,面徑六寸四分八厘,中隆起......徑三寸二分四厘?!苯袢藢︹撆c鐃無嚴(yán)格的區(qū)分,又出現(xiàn)了镲的稱謂。單就京劇伴奏中使用的鈸類樂器的名稱就有鐃鈸、小鈸(又名镲鍋)、齊祓一一又名小镲、鐃等。又如湖南打溜子使用的鈸,按其形體當(dāng)屬鐃類,但當(dāng)?shù)胤Q之為頭鈸和二鈸。在山西鑼鼓中則仍襲用舊時稱謂,中隆起之半球(俗稱碗)大者稱大鈸,中隆起之半球小者稱大鐃。
鈸與鐃在形制上另一個區(qū)別為鈸中隆之半球頂圓,而鐃中隆之半球頂平。鈸的圓形銅片平而厚,鐃的圓形銅片較薄,且周邊翹起。
鈸和鐃中隆起之鈸碗頂端開有一小孔,將環(huán)成圈的繩子或牛筋從鈸碗內(nèi)向外穿出,在里打結(jié)拴住。再用鈸巾(一般都采用三角形大紅布)一角系住露出鈸碗的繩圈或牛筋圈,供演奏者雙手持握。
三、 鈸演奏法
鈸與鐃雖然在形制上有所區(qū)別,但它們的演奏法基本上是相同的,故只介紹鈸的演奏法。
持鈸有多種多樣方法,現(xiàn)擇要介紹于下;
1.將鈸巾折疊成小方塊,覆蓋在鈸碗頂上,用拇指和食指掐住鈸巾,其它手指自然收攏貼住掌心。
2.食指向外轉(zhuǎn)動繞住鈸巾,彎曲第一關(guān)節(jié),以食指背面帖住鈸碗,然后將拇指和食指一起掐住鈸巾。
3.土家打溜子的頭鈸和二鈸是主奏樂器,以悶擊為主,其持鈸與眾不同。掌心朝下,用中指和無名指(或用食指與中指夾住鈸巾),手向內(nèi)轉(zhuǎn)動一圈,將鈸巾繞住拇指以外的四個手指(或繞住中指與無名指),這樣鈸就牢固地纏牢在手中,可以串如操作了。
4.民間演奏大鈸為求動作的舞蹈化,以增加美感。所以必須把鈸巾牢牢纏繞住。纏繞法與第3種有所不同,掌心朝上,用姆指和食指夾住鈸巾,手朝外轉(zhuǎn)一圈,讓鈸巾嵌人拇指和食指之間。
鈸的演奏姿勢。用左右手以相同方法持鈸,右手居上,左手在下(俗稱正把),鈸面里左高右低傾斜地朝向胸前。敲擊時,主要利用右手手腕向上的動作,并配合小臂的上抬將鈸片翻起,使左右手的鈸片成張嘴狀,里面兩面鈸片相近,外面兩面鈸片張開。下?lián)魰r,用右手腕向下和小臂下落的動作,使右手的鈸片和左手的鈸片相閉合,這時左手做向上托的動作,使兩鈸片對準(zhǔn)碰擊而發(fā)聲。在碰擊發(fā)聲后雙手即反向分開。演奏時切忌兩面鈸片豎直,左右拉開去碰擊。
鈸的演奏技巧豐富多樣,有正擊、側(cè)擊、悶擊、顛擊、磨擊、邊擊、移擊等。
正擊一一敲擊時,左右兩個鈸碗對準(zhǔn)碰擊,發(fā)音堅實有力,是常的敲擊法。
側(cè)擊一一一豎直右手鈸片去敲擊左手朝天的鈸碗,發(fā)出輕微的“丁可”聲
悶擊一一將兩鈸片閉合放置于腿上,或抵住腹部,敲擊時做蚌殼張合動作,接觸腿部靈活變換。
顛一一兩面鈸片碰擊后只拉開很小距離,讓鈸片隨著自然震動持續(xù)擊,以發(fā)出顫動的。演奏顛擊須將鈸巾放松,使鈸片能自由振動。如需演奏長時間的顫音時,則要抖動手腕,以延續(xù)兩面鈸片的碰擊。還可用右手將鈸片作左右快速搖以發(fā)出顫音。
磨擊一一將兩面鈸片貼住做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的磨擦,可發(fā)出“沙沙”聲。
移擊一一在連續(xù)敲擊時,左右兩面鈸片做反向移動,使擊發(fā)的聲音產(chǎn)生音質(zhì)和音色的變化。移擊多用于悶擊時。
四、結(jié)語
銅鈸伴人類文明誕生,至今已有5000余年歷史,在中國流傳也已有1700年之久。銅鈸至今在世界許多地區(qū)仍備受重視,可謂生命力長盛不衰。中國現(xiàn)在是世界上鈸類樂器最豐富、流行最廣、最受重視的國家。通過考察,中國東西南北中所有省市自治區(qū),沒有一個沒有鈸的;13億人口56個民族中,共計44個民族都用镲。镲必將伴隨人類的文化生活與世長存。
注釋:
[1]薩克斯:《樂器生命》,第149--150頁。
參考文獻:
[1][日]林謙三著,錢稻孫譯《東亞樂器考》[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
[2][唐]魏征等.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