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儒家誠信治學與當代學術誠信建設

2017-10-23 11:59:01馮振亮成積春
新西部下半月 2017年9期
關鍵詞:儒家

馮振亮?成積春

【摘 要】 儒家治學之道是儒學精髓之一。傳統(tǒng)社會的士人學子,秉承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古訓,以誠信為本,好學敏求、推原求真,力求在經(jīng)世之典、圣賢之言中尋得修己安人之學,實踐內(nèi)圣外王之道。這種誠信治學的原則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求真務實,對真理追求的孜孜不倦;二是以德治學,目的是修己安人;三是提倡經(jīng)世致用,反對清談誤國。這一原則對于當代學術研究仍有巨大的啟示:治學者要嚴謹治學,堅守學術道德,遵循學術規(guī)范,一方面要強化誠信治學觀念,塑立社會責任感,另一方面要完善學術評議制度,弘揚優(yōu)良學風。

【關鍵詞】 儒家;誠信治學;學術誠信

儒家治學之道,是對儒家研習學問的基本原則及具體方法的概括,是古代儒者求真論道,修習心性的途徑所在。雖然歷代士人學子為學方法不一,但治學之道卻一脈相承,其根本即是誠信治學。簡而概之,就是以誠意正心之法,行格物致知之事,以探尋天道倫常,實踐修己安人,最終實現(xiàn)內(nèi)圣外王的目標。今天,我們當從儒家誠信治學之道中汲取營養(yǎng)、借鑒經(jīng)驗,倡導學術誠信,形成優(yōu)良學風,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提供堅實可靠的智力支持。

一、誠信為本:儒家治學的基本要求

1、誠信治學以求道傳學

(1)以誠志道。儒家學說是志道之學,其倡導“學而時習之”的目地所在,[1]即是對于真理的追求??鬃诱f:“士志于道”,[2]其弟子子夏則言:“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3]即是說士人學子學習的目的,在于對真理的探索,對于“道”得追求。所謂“道”,其意原本是指道路,后逐漸抽象化,被賦予了強烈的哲學內(nèi)涵,已經(jīng)不再是人們?nèi)庋鬯苡^察到的具體事物,需要用某種具體的意象進行表示,即是器,故而又有“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之語,將“道”描述為形而上的規(guī)律。

對于“道”的追求,其具體實踐,就是“誠”,中庸有言:“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4]認為人能夠做到“誠”是天的“道”,即天之法則,而成為一個具備“誠”的品質(zhì)的人,則是人的“道”,即做人的法則。同時說:“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5]即認為能夠做到“誠”的人,不會勉強的為人處世,不用思索就能夠言行得體,能夠從容不迫的達到中庸的境界,這種人就是圣人了。因此,儒家治學,首先講究“誠”,究其原因,是對“道”的追求所致。具體來說,就是要求士人學子做到兩個方面:

其一,是心懷誠意。所謂誠意,就是要求士人學子們意念要真實無妄,“如惡惡臭,如好好色”,[6]就像是討厭惡臭的氣味或者像是喜歡美麗的顏色那樣自然而為,真實無邪。被朱熹解釋為:“毋自欺也”,[7]即是要求自身德行要真實自然,德性純正,出發(fā)點純正,不是偽裝表演,刻意而為之。

其二,行之有“誠”,即是“慎獨”思想。朱熹在《大學》中,將誠意列為八條目之一,并由誠意引申出“慎獨”思想,其用意,乃是用具體的行為標準,來實踐儒家對于“誠”的要求,從而完成對于“道”的追求。所謂“慎獨”,朱熹解釋為:“誠于中,形于外”,[8]并認為:“君子必慎其獨也”。[9]是以作為誠意的君子,在自己獨處時,也能夠自然而然的流露善性,行善行,不至于惡念產(chǎn)生。如著名的“楊震暮夜卻金”的典故,面對王密所言“暮夜無知者”,楊震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正而告之,[10]體現(xiàn)出楊震的誠意之念,慎獨之行。

(2)以信傳學??鬃訌娬{(diào):“述而不作,信而好古”,[11]其意被朱熹解釋為:“作,則創(chuàng)始也,故作非圣人不能,而述則賢者可及??鬃觿h《詩》、《書》,訂《禮》、《樂》,贊《周易》,修《春秋》,皆傳先王之舊,而未嘗有所作也,故其自言如此”。[12]也就是要求儒家士人學子們秉承“誠”的思想,對古之圣賢,堅信不疑,用“信”的態(tài)度來傳習經(jīng)典,在“信”的基礎上,進行研習和發(fā)展。在這一點上,馮友蘭先生認為:“這種以述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家的人傳之永久,經(jīng)書代代相傳時,他們就寫出了無數(shù)的注疏,后來的《十三經(jīng)注疏》,就是用這種精神對經(jīng)書原文進行注釋而形成的。”[13]從而形成了儒家獨有的“以信傳學”的傳承體系。

所謂“以信傳學”,錢穆先生指出:“宋代理學家起,辨異端,一尊儒,然仍是述而不作,唯其述而不作,故不重自創(chuàng)論,自立說,而著書非所重。”,即是要求士人學子們在研習探究圣賢之言,經(jīng)世之典的基礎上,對于儒家學說進行傳承,一方面是要保持對于儒家先賢圣人理論觀點的尊崇和理解,另一方面,所謂的“述而不作”,也并非要求機械的移植圣人之論,而是說要在“信”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理解,并在這種理解的基礎上進行闡發(fā)義理。其尊崇理解的行為被稱之為“道問學”,而闡發(fā)義理的行為則被稱之為“尊德性”。

因此,儒家治學,極其講究訓詁考據(jù),即所謂“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尤其是在明清之際,吸取明末王學末流的“言辭驕無實”、“長傲欺詐”、“較之朱氏彌近理而大亂真”的教訓,[14]學界經(jīng)世之潮盛行,清初大儒如張履祥、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顏元等人,皆以治實學著稱,極力反對空談義理。其治學方式,即是追尋孔孟之道,傳承程朱之言,提出“祖述孔孟,憲章程朱”的主張,以“居敬窮理是學者學圣人第一工夫”,并“力倡篤行”,重視各類實用知識,如陸世儀有言:“今人所當學者,正不止六藝,如天文、地理、河渠、兵法之類,皆切于用世,不可不講?!边@種經(jīng)視思潮越加發(fā)展,最終于清中期形成了著名的清代考據(jù)學,治學之“根本方法,在‘實事求是,‘無證不信”而研究范圍,[15]則是以傳統(tǒng)的經(jīng)學為中心,延及小學、音韻、史學、天算、水地、典章制度、金石、???、輯佚等等。當時的博學鴻儒如惠棟、戴震、段玉裁等人,皆是考據(jù)學人,形成了名噪一時的乾嘉考據(jù)學派。之后民國時期崛起的“新考據(jù)學”更是繼承了乾嘉學派考據(jù)訓詁之論,懷抱“為真理而求真理”的觀念,奉行以小見大、小題大做的作業(yè)方式,擅用“窮源畢流、竭澤而漁”的清儒家法,推崇“以事實決事實,絕不用后世理論決事實”的致知門徑,其治學的嚴謹求實之風影響至今。endprint

2、誠信治學以修己安人

(1)為己之學??鬃佑醒裕骸肮胖畬W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16]是針對于當時治學存在的問題所發(fā)出的感慨,孔子認為,古代圣賢治學的目的是修養(yǎng)心性,培養(yǎng)自己的高尚情操,是為德之道,但其所處時代的學者,卻把治學當成一種裝飾品,是來偽裝自己給別人去看的。因此,孔子主張治學動機要單純,即要以“誠”為基礎,來修“為己之學”。此后,荀子以君子之學詮釋“為己之學”的概念,認為其包括兩個層次,一是以修身作為治學之目的,其意自然離不開“誠”;二是“重踐履”,即要求治學重視實踐,即治實學的倡導,也需要以“誠”為指導??装矅f:“為己,履而行之,無為人徒能言之也”,其意亦是如此。

就修身而言,孔子說道:“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17]又將傳授六藝之術概括為:“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18]是將治學作為彰顯德性的重要途徑之一,并將修身為德列為治學的重要目的。他高度贊嘆顏回的高尚情操,當魯哀公詢問孔子門下弟子誰是好學之士的時候,孔子回答:“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盵19]可以想象到,孔門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雖各有所長,但究其治學來說,恐怕各個都可以說是“好學”了。但孔子獨一以顏回好學,這是與顏回的德行分不開的??鬃釉濐伝卦唬骸百t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20]堪稱孔子對弟子最高褒獎。

就“重踐履”而言,以北宋二程為代表,系統(tǒng)提出了格物窮理之法來實踐為己之學。所謂格物致知,就是通過實踐,來了解外界事物的本質(zhì),具體做法是“須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積習既多,然后脫然自有貫通處”。朱熹有“主賓之辯”的理論,認為:“知在我,理在物”,即格物致知是我“知”到物“理”那里去印證的過程。而致知的致,就是推致,就是要把內(nèi)心的“知”推向極致。因而,我們可以看到,格物致知之途,是極其講求誠的,一絲一毫馬虎不得,否則必然有所偏差。誠有缺失,則不能夠?qū)⑽摇爸闭_的印證到物“理”之中,從而也就失去了格物致知的道理。因此,程頤又提出了“敬”的要求,即是要對治學以誠相待,使士人學子實踐“為己之學”時,時時清醒,積極嚴謹。

(2)授業(yè)安人。所謂授業(yè)安人,是儒家治學的另一個重要層面。儒家歷來講究內(nèi)圣外王之道,其“新民”的主張是對于外王之道的經(jīng)典概況,即是秉承推己及人的思想,將自身良好品德,博學多識傳遞給其他人,如孔子所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21]是要求擁有才華的人不應該將才華藏匿起來,消極避世,而是應該傳道授業(yè),兼濟天下。而這種安人、達人的主張,必然也需要以“信”為其基本,用“信”來調(diào)節(jié)和約束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而實現(xiàn)安人之目的。儒家歷來在倫理道德上提倡“信”,孔子極其重“信”,論語之中言及“信”之處極多,僅次于“仁”?!靶拧笔侨寮覀惱碇小岸Y”之道的重要延伸,一方面是自身修養(yǎng)的重要內(nèi)容,另一方面也是人與人之間的契約關系要得以維系的重要條件。具體到授業(yè)安人之中,則有兩方面的作用,即榜樣的力量和約束的力量。

其一,是榜樣力量。儒家授業(yè)安仁,就是要把自身的善性以善行的方式,傳授給世人,讓其接受,受到教化。那么其前提,則必須是對于道德理念的信服,即對儒家學說的信任甚至信仰。中國古代傳統(tǒng)社會沒有如西方那樣較為統(tǒng)一的宗教信仰,儒家不能稱之為宗教,但其對于民眾的教化作用,也充分利用了“信”的力量,與西方的信仰教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種以信仰為導向的傳播,極大的擴展了儒家的影響力。一方面,儒家的士人學子們,將自身的優(yōu)良品德,傳播到普通民眾中,其價值理念被普通民眾所信服,其本身的德行修養(yǎng)也被普通民眾所信服。因此在普通民眾中,人們按照儒家的理念來規(guī)范和約束自己的行為,并進一步傳播儒家的道德價值觀念,又一次以自己的行為作為榜樣,影響更多的人。這樣儒家思想就逐漸被所有人所接受。另一方面,儒家思想被統(tǒng)治者信服,具有優(yōu)秀品德的儒家士人學子,也就成為統(tǒng)治者所尊重和效仿的對象。故而古代儒家的士人學子們,幾乎都懷揣著“上致君于堯舜,下救民出水火”的理想,將做“帝王師”看成自己的最高成就。歷史上,也確實出現(xiàn)了一大批這樣功勛卓著的“帝王之師”,如宋代“二程”之一的程頤,明代“三楊”之一的楊博,萬歷年間的張居正,天啟年間的孫承宗等等。他們都以自己卓越的學識,高尚的品德,深刻影響了當時的政局,其關鍵所在,即是他們得到皇帝的信任,甚至崇拜,如萬歷皇帝對張居正“頃刻離卿不得”。

其二,是約束力量。孔子認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22]在古代社會,由于社會環(huán)境相對封閉,人員流動相對較小,意識觀念極其濃厚。一旦某人失信,則必被其他人譴責和唾棄。失信于他人,也許僅僅是無法于此地立足,而失信于國家和君主,則將被視為不忠,將面臨被處死的風險。所謂“盡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己曰信”。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信”作為約束人的行為,調(diào)節(jié)人與人關系的重要思想,在古代社會具有非凡的意義。故而到了漢代,董仲舒將其列為五常之一,與仁、義、禮、智四德并列。而具體到治學方面,以“信”節(jié)之,一方面,是不欺己的表現(xiàn),所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力求治學實事求是,坦誠面對,才能夠有所提高。另一方面,也是不欺人的表現(xiàn),力求以自己的真才實學面人,杜絕濫竽充數(shù)。

3、誠信治學以經(jīng)世致用

“經(jīng)世”一詞最早見于《莊子·齊物論》,所謂“春秋經(jīng)世,先王之志”,但這里的“經(jīng)世”與儒家所倡“經(jīng)世”含義不同,僅做楷模之意。而儒家含義的“經(jīng)世”應取于《后漢書·西羌傳》當中,即“忘經(jīng)世之遠略”之語。先秦儒家就有經(jīng)世致用的思想,孔子以德治國,孟子以仁政治國,荀子以禮治國,即是對于當時政局所提出的具體構建,可以看做是儒家經(jīng)世致用的最早闡發(fā)。一般認為,從漢代開始,儒家經(jīng)世致用才作為明確的主張而出現(xiàn),主要因素是在于漢武帝時期“獨尊儒術”的政策,使儒家學說成為了國家施政的重要理論指導,確立了儒家作為統(tǒng)治思想的至高地位。從而,漢代儒者治學多有經(jīng)世致用之目的,如司馬遷編著《史記》,目的即是“網(wǎng)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亦欲以究天人之際,成一家之言。”并希望“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俊后世圣人君子。”endprint

歷史上,儒家有兩次歧出時期,一次是在魏晉之際,受佛、道沖擊,儒家暗弱,其經(jīng)世致用的思想沒落,而修玄論道成為時尚,時人紛紛坐而空談,以至于五胡亂華,晉室南渡。因此,顧炎武說道:“劉石亂華,本于清談之流禍”。[23]而另一次,則是明末清初之際,王學末流成為時尚,“經(jīng)世致用”的觀念慢慢地淡落了,講學論道代替了從政問俗,其高談性命,卻流于空疏,實際是“言辭驕無實”,“長傲欺詐”,“較之朱氏彌近理而大亂真”。顧炎武將這一時期與魏晉對比,認為:“今日之清談,有甚于前代”。[24]因此導致了明末民生凋敝,盜寇叢生,朋黨毀社稷于內(nèi)而蠻夷掘長城于外,如陸隴其所言:“明之天下不亡于寇盜,不亡于朋黨,而亡于學術。學術之壞所以釀成寇盜、朋黨之禍也?!盵25]

因此,我們不難看出,所謂經(jīng)世致用,就是“經(jīng)邦濟世之學”,也就是那些能夠有利于國家發(fā)展的實用之學,即要求士人學子在治學之中,一定要注重實際,實事求是,不能夠逃避現(xiàn)實、閉門造車、坐而論道。如此,就必須以誠信為治學之根本,其有兩方面的要求:

一方面,要求士人學子們,治學要從實際出發(fā),用于面對社會的現(xiàn)實,解決社會的實際問題。如清末之際,面對盛世之后嚴重的危機,以魏源、龔自珍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士人學子都對時局給予極大的關注,進行了切中時弊的批判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國計民生的改革主張,以力求挽救危局。如龔自珍由公羊?qū)W的“升平、治亂、據(jù)亂”三世之說延伸出“治世、亂世、衰世”的發(fā)展觀念,并認為處于“衰世”的中國,應當有更多的經(jīng)邦濟世的人才來解決社會問題,為經(jīng)世思潮的發(fā)展提供了理論基礎。魏源則編寫《皇朝經(jīng)世文編》,并撰有《海國圖志》一書,成為當時治實學的代表。

另一方面,要求士人學子們,在治學之中要實事求是,不能東拼西湊、粗制濫造,甚至篡改文獻、捏造數(shù)據(jù)、抄襲他人。就經(jīng)世致用的目的而言,其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實用于社會,故而是一點都假不得的。

二、當代學術研究呼喚儒家誠信治學傳統(tǒng)的回歸

1、學術研究的影響力空前擴大,誠信治學是學術研究和科技實踐的前提

相比傳統(tǒng)學術,現(xiàn)代學術研究往往影響力巨大,甚至具有決定性意義。因此,更離不開誠信治學。儒家誠信治學,以誠志道,是對于真理的探索,對客觀事實的追求,放之現(xiàn)代,亦是對科研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往往,偽造的數(shù)據(jù),杜撰的成果,抄襲拼接的論文,憑空臆斷的實驗,不僅僅會影響個人,更會對社會、對科研工作帶來極其嚴重的后果——學術造假會嚴重影響相關領域的研究,阻礙科技的發(fā)展,同時假科技的應用,在實踐中也會對社會造成極大的損害。如2009年爆出的韓國教授黃禹錫事件。其所作的干細胞研究工作被證明是子虛烏有,但多年來杜撰的相關數(shù)據(jù)和研究成果,已經(jīng)在干細胞研究領域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并不能頃刻之間就被消除掉。因此,只有在堅持誠信治學的前提下,學術研究工作才能夠進行,科技實踐工作才可以開展。否則所進行的學術研究不過是一場精心布置的騙局,對社會有百害而無一利。

2、學術領域涉及利益增多,學術研究需要誠信治學

當代學術研究的所涉及的相關利益增多:

從價值追求上而言,學界始終存在著對于“優(yōu)先權”追求的爭議,即學術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對于承認自己的研究成果過分的關心,以期待自己工作的價值得到認可。對此,儒家則強調(diào)誠意正心,講求“慎獨”的行為方式,將道德理念置于學術成果之上,以德治學,更注重通過治學來培養(yǎng)人的高尚品德,從而實現(xiàn)對于“道”的追求,而不是一味的希望用所謂的科研成果來證明和實踐自己的價值。

從物質(zhì)回報上來說,一項重要科研成果的誕生往往會為社會生產(chǎn)力的提高帶來顯著的影響,而由此所帶來的個人回報,也通常是無比豐厚的。儒家治學,雖沒有對物質(zhì)利益表示明確的排斥,但根本目的卻并非追求物質(zhì)利益,而是對客觀真理的追求。孔子說過:“朝聞道,夕死可矣?!边@種對道的追求,[26]是可以不惜生命的,在這種義利觀的指導下,也就不會為純粹的金錢利益而“折腰”了。

3、學術權威面臨更多挑戰(zhàn),誠信治學有利于維護學術信譽

對廣大的研究者而言,一些權威機構,著名學術期刊,著名專家學者是他們心中的圣地和傳奇,具有高度的權威性。然而近年來一些學術不端的行為,卻嚴重損害了這些學術權威的信譽,使之深陷丑聞風波之中。如“舍恩事件”中,牽涉貝爾實驗室,《自然》、《科學》雜志等權威機構都深陷丑聞之中。對于治學而言,打破權威固然是好事,但因丑聞而打破權威,卻不能被稱之為好事。誠信缺失的概念一旦散播來開,再無權威可信的話,學術成果的應證和傳播也將受到嚴重影響。而保持學術權威,就必須講究誠信,也就需要從儒家誠信治學當中汲取營養(yǎng)。

4、社會浮躁之風有所蔓延,誠信治學是良好學風形成的開端

社會浮躁之氣也是導致學術誠信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當今社會,發(fā)展迅猛,學術研究不斷深入,科技創(chuàng)新日新月異。但這種快節(jié)奏,也使得研究者心浮氣躁,使踏踏實實做學問的人少了,急于求成的人多了。學術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一些研究需大量論證、探討才能有所結果。但很多學者無法經(jīng)受這樣的考驗,久而久之,面對自己陷入瓶頸期的研究,再對比其他人的豐碩成果,就會產(chǎn)生嚴重的心理反差,就會慢慢走向歧途。

因此,學術研究,必須遏制虛浮學風,形成求實的良好學風。儒家倡導的誠信治學,可謂是對癥下藥,成為良好學風形成的開端。古人治學以考據(jù)為重,講究用事實說話,實事求是,在圣賢典籍中尋真問道。同時,儒家誠信治學中,重視“信”的約束力量,在傳統(tǒng)社會,通過名譽傳播的方式,形成強大的社會監(jiān)督力量。這一點,放之現(xiàn)代社會,雖然具體做法有所不同,但其基本思想依然行之有效,即是建立強大的評議機制和懲戒機制,強化對于學術不端行為的監(jiān)督和懲處,軟硬兼施,從而確保良好學風的形成。

三、當代學術誠信建設的實施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5月17日召開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談到:“要把社會責任放在首位,嚴肅對待學術研究的社會效果”;“要大力弘揚優(yōu)良學風,把軟約束和硬措施結合起來,推動形成崇尚精品、嚴謹治學、注重誠信、講求責任的優(yōu)良學風,營造風清氣正、互學互鑒、積極向上的學術生態(tài)”;“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樹立良好學術道德,自覺遵守學術規(guī)范”這三項具體要求,[27]從社會責任、學風建設、研究者自身道德修養(yǎng)三個層面,為當前學術研究的誠信建設指明了道路。結合儒家傳統(tǒng)的誠信治學觀念,我們認為有以下幾條路徑:endprint

1、強化誠信治學觀念,塑立社會責任感

對于廣大的研究者來說,從事學術研究工作,首先要明確學術研究的價值追求。儒家傳統(tǒng)治學,首要是明確“士志于道”,從而“以誠治學”。這與現(xiàn)代學術研究追求真理不謀而合,這一點上,弄虛作假是萬萬不行的。

與此同時,儒家還格外強調(diào)安人之道、經(jīng)世致用,即學術研究絕不是懸浮在空中的亭臺樓閣,應有極其強的使用價值,為社會服務,肩負社會責任。這一點上,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要把社會責任放在首位,嚴肅對待學術研究的社會效果,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傳播者,以深厚的學識修養(yǎng)贏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領風氣,在為祖國、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實現(xiàn)價值。”是要求研究者在追求真理的同時,也注重承擔社會責任,做真真正正利國利民的學術研究,為國家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2、完善學術評議制度,弘揚優(yōu)良學風

學風建設,是確保誠信治學的關鍵所在。習總書記強調(diào),加強學風建設,要“把軟約束和硬措施結合起來”。即是說,對于誠信治學、學風建設,僅僅從道德層面進行宣講是遠遠不夠的。我們一方面要強調(diào)古代儒者對誠信治學的堅守和定力,另一方面必須有強有力的硬措施加以鞏固,才能確保行之有效。這就需要我們完善學術評議制度。

學術評議制度,是對研究者的學術成就進行考核的重要制度保障,完善學術評議制度,一方面可以杜絕學術研究中的不正當競爭,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時發(fā)現(xiàn)學術不端行為,進行懲戒處罰,這是除法律手段之外在學術研究領域的一項重要制度建設。當前的學術評議制度存在著諸多弊端,例如在評價標準上,不能夠充分考慮學術研究的規(guī)律,多以研究成果作為重要考核指標,簡單粗暴,從而使粗制濫造橫行,虛假剽竊成風。在評價主體上,也未能做到完全的公平公正,往往是靠權威、看名聲,對一些年輕學者的成果難以展示,部分助長了虛榮浮夸之風。要通過設定終身信譽檔案,制定多樣化信譽評級標準;同時將德行作為評議的重要參考標準;另外進行長時段評議檢驗等等。

3、嚴謹治學,樹立良好學術道德

對于個人而言,誠信治學是進行學術研究的基本要求。儒家強調(diào)為己之學,從治學本質(zhì)上來說,就是自我的修身養(yǎng)性。對當代的研究者來說,從事學術研究,不僅是貢獻國家、造福社會的一種行為,同樣也是修養(yǎng)自身的一種方式。通過對客觀世界的探索,解答自己心中的疑惑,提高個人的學識和修養(yǎng)。而將自己的知識分享給他人,造福他人的時候,也同樣實現(xiàn)了自己的社會價值。就此而言,保持學術誠信,是一件純粹“為己”的事情。但當下很多研究者,卻在這一點上執(zhí)迷不悟,分辨不清。因眼前的小利而放棄節(jié)操,在學術研究上不思進取,用盡花樣手段,對學術不端行為毫無羞恥感。一些人甚至到其丑聞被暴露出來,依然言之鑿鑿,聲言清白,無恥程度令人瞠目。因此說,做學問必先樹立良好的學術道德,這既是社會公德,更是個人私德!

【參考文獻】

[1]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47.

[2]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71.

[3]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190.

[4]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31.

[5]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31.

[6]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7.

[7]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7.

[8]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7.

[9]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7.

[10] 范曄.后漢書[M].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2006.390.

[11]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93.

[12]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93.

[13]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16.

[14] 姜林祥.中國儒學史(明清卷)[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1,8.197.

[15] 姜林祥.中國儒學史(明清卷)[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1,8.197.

[16]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156.

[17]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93.

[18]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94.

[19]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84.

[20]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87.

[21]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92.

[22]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59.

[23] 姜林祥.中國儒學史(明清卷)[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1,8.256.

[24] 姜林祥.中國儒學史(明清卷)[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1,8.256.

[25] 姜林祥.中國儒學史(明清卷)[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1,8.199.

[26]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71.

[27] 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518/c1024-28361421-4.html.

【作者簡介】

馮振亮(1991.2-)男,山東濟寧人,曲阜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史.

成積春(1965.1-)男,山東日照人,曲阜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清史與滿族史、政治思想史.endprint

猜你喜歡
儒家
從“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儒家“禮樂教化”與新時代設計人才培養(yǎng)
齊魯藝苑(2022年1期)2022-04-19 13:56:50
儒家仁愛思想與中華民族之摶成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4:56
臣道與人道:先秦儒家?guī)煹烙^的二重性
論現(xiàn)代新儒家的佛學進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學
江淮論壇(2017年2期)2017-03-30 10:15:31
儒家視野中的改弦更張
天府新論(2015年2期)2015-02-28 16:41:23
論儒家治理思想的理論基礎
儒家之“仁”對道德健康內(nèi)涵的影響
民主抑或王道:儒家與現(xiàn)代秩序的追問
永丰县| 河曲县| 荥经县| 宣化县| 科技| 乐山市| 隆昌县| 金山区| 勐海县| 华安县| 鲁甸县| 江山市| 电白县| 乌鲁木齐市| 赤水市| 陈巴尔虎旗| 黔江区| 基隆市| 临猗县| 鄂伦春自治旗| 兖州市| 华安县| 常山县| 怀来县| 宣汉县| 武汉市| 彰化县| 邵东县| 平阴县| 安新县| 恩平市| 金山区| 蒙自县| 白城市| 丹巴县| 镇宁| 沧州市| 夏津县| 孝感市| 永城市| 茌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