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蘇·顏士州
塞上明珠常爺池
◎文/江蘇·顏士州
常爺池素有塞上明珠之稱。它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以東,卓尼縣崇山峻嶺之間,每年農(nóng)歷五月二十八,這里有一場傳統(tǒng)廟會,除了佛教徒進行佛事活動外,藏民賽馬、歌舞,漢民唱戲、漫“花兒”(山歌),人歡馬叫,熱鬧非凡。
盛夏的一天,我作為花兒愛好者,約了一位老歌手作向?qū)?,前往游覽。跋涉逶迤山路,翻越妙華山險,舉目一望,尖石山如金字塔巍然屹立,同秀媚的蓮花山遙呼相應(yīng),爭相媲美。環(huán)顧左右,山巒像大海的波濤伸向遠方,哪有湖泊名池的影子?老歌手大概看出了我的心思,笑而不語,加快了腳步,領(lǐng)我轉(zhuǎn)過一個彎子,突然朝前一指:“看,那不是你向往已久的常爺池嗎!”果真,萬山蔥蘢之中,一泓碧藍的湖水映入眼簾,清風(fēng)徐徐,碧波皺起。啊!常爺池,高峽平湖,名不虛傳。
湖畔松柏疊翠,山花爭芳斗妍;池中鴛鴦成雙成對,嬉戲追逐,幾群野鴨結(jié)伴暢游,一群白鶴,引頸展翅,咕嘎長鳴,那潔白的羽毛、飄逸的體態(tài),給常爺池增添了無限的詩情畫意。
我們沿湖畔七拐八彎,飽覽明珠風(fēng)光。松濤盈耳,鹿鳴鳥啼,聲聲“花兒”伴隨野花的芳香,高一陣低一陣從遠處傳來,匯成一股大自然交響曲,是那樣的和諧悅耳,讓人心醉神馳。“翻越一座峁梁,眼前偌大的一面草坡上,人如潮歌如海,藏、漢同胞,身著節(jié)日盛裝,花團錦簇,乘駿馬遠道而來,帳篷鱗次櫛比,式樣新穎爭奇。
我們匯入山場人群,縱有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本領(lǐng),也使你眼花繚亂,雙耳失聰。每頂帳篷里,都有漢族朋友在作客,花兒、酒曲加小調(diào),三弦、板胡加咪咪(咪管),歌舞彈唱,情融意洽。
常爺池古代叫“冶海”,海拔3100多米,形狀如柳葉,九曲十八灣,灣灣都有迷人景。相傳,明朝開國大將常遇春曾西征至此,同一位名叫次仁卓瑪?shù)牟刈骞媚锝Y(jié)婚。在當(dāng)?shù)夭貪h百姓的支持下,屢建奇功,剿滅反叛,受人敬仰。后來,藏漢百姓為紀念他的功績,在風(fēng)景秀麗的冶海邊上修起了常爺廟,一年四季領(lǐng)受香水。從此后,冶海就改名為“常爺池”了。據(jù)說,常爺有了神池,能行云布雨,普降甘露。
“那常爺不就成你們藏族的姑夫了?”我逗趣一問,惹得周圍人哈哈大笑?!安诲e,是我們的姑夫”!兩位藏族老大爺說:“他死后成神,還干了不少好事呢。你沒見廟后有塊牦牛大的盤石,那石頭名叫‘放賬石’”。我一聽詫異,石頭還能放賬?二老講了事情的原委。
相傳,常爺廟修成后,周圍藏漢百姓每遇困難,只要將寫好的借條壓在盤石上,次日天麻亮,即可取回應(yīng)借銀子。因此,叫放賬石。誰知八角溝有個叫“坑死人”的老財主故意搗亂。一天,他頭頂三腳(燒茶搭壺用具),臉蒙篩子,喬裝打扮后借到白銀千兩,后來借期已過,不見歸還,常爺受騙不再放賬。
庶民百姓經(jīng)過查訪,弄清是坑死人干的勾當(dāng),人人怒火滿腔,5月28日將老財主拋進常爺池,以命抵債。藏漢民族載歌載舞,從此廟會山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