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艷
前天,大姨風風火火地過來找我:你大侄兒魔怔了!天天抱著個手機玩啥農(nóng)藥,你鄰居張叔家小孩都領第2個月工資了,他畢業(yè)3月了連個工作都沒著落。這可怎么辦呢?!
架不住大姨的疾風驟雨,我這個山寨職業(yè)導師只好硬著頭皮,來開導大侄兒:“你爸不是給你找了份工作,你怎么不去?”
這小子兩個拇指在屏幕上飛速滑動,頭都沒抬就頂了我一句:“給你一個月2000的工作,你干嗎?”
“那不是還有加班補貼啥的,聽你媽說好好干,一個月也能有3、4千呢。”
“一天干10個小時,上班6天,那還有沒有自己的生活啦!怎么著也要工作、生活平衡吧?!”
聽到這句話,不知為何心頭一股無名火起,忍了半天,在心里吼了一句:工作、生活平衡?你不配!
追求“工作、生活平衡”的人要有資格!要么是功成身退的王石,或者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王思聰,有足夠的物質(zhì)基礎去享受生活;要么就是不得不為生計打拼的底層勞工,他們不得不干著自己無法選擇的工作,有權(quán)利去追求更多的生活。
而那些沒有資格,卻時時妄談“工作、生活平衡”的人,不是懶惰就是無能!
沒有資格的人所談的“工作、生活平衡”,無非是少點工作、多點吃喝玩樂。這個潛臺詞的背后就兩個真相:自我放縱的理由、躲避無能的借口。
第一種喜歡把“工作、生活平衡”掛在嘴邊的,往往是那些放縱自己的欲望、奢望不勞而獲的人,高不成低不就的應屆畢業(yè)生、拿著父母救濟混著工作的人就是這樣的典型代表。
他們對“工作、生活平衡”的理解:畢業(yè)1年,薪水至少15K+,工作要穩(wěn)定、不常加班、壓力小,同時還必須有發(fā)展前景。意思就是,我怎么對待工作不重要,重要的是工作要能保證我有休息時間、能給錢讓我吃喝玩樂。
為什么他們會有這樣的想法?甚至部分人還將其視為時尚、潮流。除了人性天生的好逸惡勞外,消費資本主義大大刺激了這種不勞而獲想法的盛行(所以不要嘚瑟,你所謂的時尚、特立獨行,其實跟封建社會愚民的行徑是一樣的,都是在被社會思潮操縱而已)。
在消費資本主義下,人的欲望被無限放大、刺激消費成了經(jīng)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這就是為何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下提倡勤儉節(jié)約,而到了現(xiàn)代社會卻刺激信用消費的原因。
西方社會正是在這種消費資本主義的刺激下,絕大多數(shù)人動不動就談“工作、生活平衡”,優(yōu)先考慮休閑娛樂,而不是工作,導致了社會和經(jīng)濟發(fā)展的放緩。
第二種喜歡把“工作、生活平衡”掛在嘴邊的,通常就是那些工作一般般、但又不想努力去改變的人。
他們做不好手頭的工作,但潛意識里又不想承認自己無能,因此就給了自己一個借口:我是追求工作、生活平衡,否則只要我愿意,我肯定干得比你們更好。
我有個同學,剛開始工作時就斤斤計較工作的時間,哪天如果下班晚了30分鐘,那簡直就好比被人偷了1000塊錢似的,覺得虧大發(fā)了。每次聚會他都會說:我不像你們這樣工作得這么辛苦,我追求的是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但奇怪的是,這么多年過去了,似乎生活最不如意的就是他了。當不計較加班、努力工作的同學,都在各種娛樂、出國游、體驗各種生活的時候,就他還在租著房、盤算著他的那點薪資是不是回老家更好。
因此,如果沒有資格,就不要再談什么“工作、生活平衡”了,它做不了你自我放縱的理由,也擔不起你躲避無能的借口。越在沒資格的情況下,奢談“工作、生活平衡”,可能到最后,工作、生活最不平衡的就是你了。
那是不是資格不夠的人,就做不到工作、生活平衡呢?當然不是!
工作、生活平衡,本身就是個偽概念,硬生生地將工作和生活變成了對立的兩部分,這種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維還停留在小孩子的思維層次(你小時候看電影,是不是最喜歡問誰是好人、誰是壞人?。?/p>
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不在于你能不能將兩者分開,而在于你能不能融合他們。那要如何才能做到融合呢?關鍵做到三點:心態(tài)上不再放縱自己;找到你的使命工作;排好不同時間的優(yōu)先級。
心態(tài)上不再放縱自己:不要再給自己的好逸惡勞蓋上“工作、生活平衡”的遮羞布了,努力工作永遠是你最可靠的職業(yè)武器。哪怕你足夠聰明,或者足以勝任某項工作,但仍然只有努力工作才會讓你脫穎而出。正是你瞧不起的工作狂,在哪兒其實都有更高的社會地位(你的老板、優(yōu)秀的同事、出色的同學,是不是都有點工作狂啊),無論東方、西方、發(fā)達國家、發(fā)展中國家都是如此。而且可能與你認知相反的是,他們的平均壽命還更長。
找到你的使命工作:要想實現(xiàn)真正的工作、生活融合,光心態(tài)上想努力工作還不夠,至少你得有一個能視作事業(yè)、或者當做生活一部分的使命工作。逼著你做一份討厭的工作,就像你討厭大蔥,但每天都逼著你嚼一根一樣,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做到工作、生活融合的。
那要怎樣才能找到使命工作呢?下面的這個WISE框架可以幫你。
有意愿(Willing):找一份你愿意投入精力、時間、成本的事業(yè)去做。注意,是事業(yè)不是工作!事業(yè)是你想去做的事,而工作是你不得不做的事。
有興趣(Interesting):在這份事業(yè)中,找到你的興趣點所在??梢允窍忍斓呐d趣,這個概率比較低;更多是后天培養(yǎng)的興趣,通過速贏、與欲望掛鉤的方法,培養(yǎng)出自己的興趣。比如,你很不喜歡讀哲學書籍,但偏偏工作需要,這時你就可以找一位帥哥/美女一起學,并公開承諾自己每周將所學的內(nèi)容教給TA。看,在美色吸引之下,哲學是不是立馬就生動、有趣了呢。
你擅長(Strength):如果可能,在這份事業(yè)中,盡量將自己定位在你最擅長、或別人認為你擅長的工作上。如何發(fā)現(xiàn)自己擅長什么?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多試、多做。否則就像一位對吉他超有天賦的人,如果連吉他都沒見過,又怎會發(fā)現(xiàn)自己擅長彈呢?
找平衡(Equilibrium point):投入在一份你想做的事業(yè)中,而且能做自己感興趣、又擅長的工作,是不是一個在夢中都不敢想的事?是的,這樣的好事大多數(shù)時候確實是做夢。因此,你無需苛求自己找到一份完美符合W、I、S的工作,找到一份達到三者平衡的使命工作也行。比如,找一份當前你認為自己最希望做的事,在這件事中做自己擅長但不討厭,或者有興趣但不算很擅長的工作也可以。
排好不同時間段的優(yōu)先級:在雞湯里,經(jīng)常會有這樣的案例:某頂級咨詢公司的一名女顧問,在競爭超激烈的環(huán)境下,10年內(nèi)生了3個小孩,還升到了大中華區(qū)董事總經(jīng)理;某日本女士,在第5個小孩出生的時候,剛好從哈佛大學博士畢業(yè);某企業(yè)高管,每天只睡5個小時,但每年都能帶全家全球旅游3周。
其實,只要找到一份你真正想做、同時又能做好的工作后,你就會發(fā)現(xiàn)工作再不是一種折磨,而是一種享受,它本身就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你要做的是,在不同的時間段里安排工作、家庭、旅游的優(yōu)先級而已。雖然你做不到雞湯里那么夸張,但做到工作、生活相融合還是很簡單的。
沒有王石、王思聰?shù)奈镔|(zhì)基礎,沒有底層勞動者的選擇限制,就不要將“工作、生活平衡”掛在嘴上,因為懶惰、無能的你不配!
不要像一個低能的小孩一樣,以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維,硬生生地將工作和生活變成了對立的兩部分,而要將它們?nèi)诤掀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