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楊
在宋代,一個心有千千結(jié)的人想寄一封信,但是山水迢迢,他想念的人卻不知道在哪里。
而如今,依靠便捷的科技手段隨手一條信息,就可以交流、表白,卻沒有了略顯粗糙還帶著特有氣息的箋兼尺索可寄。
自從第一張紙誕生之日,人類的文明就在這寸間流淌。時代發(fā)展更迭,現(xiàn)代化的設(shè)備早已將紙張的手工生產(chǎn)變?yōu)闄C器運作。如今,傳統(tǒng)的造紙技藝,恐怕就只能存在于歷史書籍的記載中了。
從奉節(jié)縣城出發(fā)到小寨天坑的路上,在九盤河邊有一個叫“紙廠河”的地方,至今還保存著一間最完整的古代造紙坊。從清朝咸豐年間李明禎開始,世代相傳延續(xù)了五輩人。從前,土火紙除了用作民間祭祀焚燒,還常用來包面。
通過“溜索”來到對岸村里,走進土坯房的院壩,在掛著一排排黃紙、雜亂無章的竹子敞房里,一位老人正在捆綁竹子,另外一位婦女正在借助水車木錘砸破竹子。老人說,這就是他們傳承了若干代人,并已保存了上千年的“奉節(jié)土火紙制作工藝”。
老人叫李世林,他拿出重慶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證書說,自己是“土火紙”第四代傳人。40多年前,他們接過老一輩的技藝后,成為土法造紙的“夫妻檔”。一架百年桐木水車,幾座池子,后山十余畝地,全都用來栽竹。水的沖力推動水車,水車一轉(zhuǎn),軸端的橫木便撬動大木錘,用來捶竹條。
土火紙的制作技藝為砍料、破竹、起麻、蒸麻、撣灰、浸泡、清洗、打熟麻、舀紙、榨紙、分張、晾曬、齊紙。將竹條浸泡兩個月石灰水,直至青色褪去,竹皮發(fā)軟。清洗之后,再次驅(qū)動水車反復(fù)捶打,直到把竹料的莖桿纖維打碎切斷,春成更細更綿的漿狀物。再經(jīng)過踩茸、浸泡桐油等步驟之后,就是最關(guān)鍵的舀紙。舀紙用的竹薕薄如蟬翼、細如發(fā)絲,原本是從前造紙人家都有的鎮(zhèn)坊之寶,如今已鳳毛麟角。用竹薕把竹茸纖維從水池里舀起來,榨干水分,等干燥后揭下來就變成了紙。
公元105年,蔡倫就是用樹皮、麻頭和舊漁網(wǎng),像這樣“搗爛舀漿”,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張植物纖維紙,人類的文明從此在這些紙片間流淌了千年。
十天半月后,待紙里的水分徹底風(fēng)干,就可以一一收下,齊紙分裝了。做好的土火紙呈黃色,每張約1毫米厚,堅韌皮實,純天然環(huán)保潔凈。李家紙坊每年生產(chǎn)的100噸土火紙,銷向奉節(jié)南岸的九里、荊竹、馮坪和湖北恩施一帶。
天色向晚,深山無橋。要往對岸,必須得靠一架原始的“溜索”。兩棵古樹,一套滑輪,一張倒置的桌子。每隔一段時間,李高強都要乘坐父親自制的“溜索”渡河,把土火紙運往對岸銷售。
為了傳承這項技藝,李高強被父親李世林叫回來造紙。然而,他們的手工造紙勞動強度大,產(chǎn)品檔次低,銷路差,利潤微薄,年輕人都不愿意傳承這項手藝。為了維持家里的生計,第五代傳承人李高強還要兼顧養(yǎng)魚。
如今,當(dāng)?shù)卣忠?guī)劃,將李家的手工造紙作為旅游項目開發(fā),讓更多的人了解原汁原味的古法造紙,也讓這項技藝得以傳承和發(fā)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