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軍
1088年8月的一個夜晚,在如今的江蘇鎮(zhèn)江郊外一座名叫夢溪的園林中,一位年近60歲的老人正坐在書房的案前,奮筆疾書,在他書稿的封面上有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夢溪筆談》。
這位奮筆疾書的老人,就是被英國著名科學家李約瑟博士稱為“中國科學史的坐標”——沈括。
《夢溪筆談》是沈括畢生科學研究的結晶,書中記載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許多重要發(fā)明創(chuàng)造,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全書共二十六卷,另有《補筆談》三卷,《續(xù)筆談》一卷,按故事、技藝、器用等分為十七目、六百零九條,內容涉及天文、歷法、氣象、數學、地質、地理、物理、化學、生物、醫(yī)藥、建筑、冶金、文學、音樂、藝術等許多方面??梢院敛豢鋸埖卣f,沈括是我國乃至世界上少有的科學通才,是我國科技史上最卓越的人物之一,是一顆閃爍著智慧之光的燦爛之星。
另外,沈括在物理學方面還有許多研究成果,主要在聲學、光學、磁學三個方面,他曾用紙人做實驗來顯示聲音的共振,他還研究共振在軍事上的應用,他研究了針孔成像、凹面鏡凸面鏡成像規(guī)律,他還形象地說明了焦點、焦距、正像、倒像等問題。在磁學上他有以下三個方面的貢獻:(一)他最先發(fā)明了人工磁化的方法;(二)他最早指出了地磁場存在著磁偏角;(三)他給出了裝置指南針的四種方法。
沈括在兒時就對科學產生了興趣,對所見所聞的各種現象留心觀察并努力弄清原因。經過幾十年的奮斗,終于,他在老年時完成了《夢溪筆談》,為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
1031年,沈括出生在浙江杭州,父親沈周先后在四川、福建、河南、江蘇等地做官,因此,沈括很小的時候,就跟著父親走南闖北,游歷各地。祖國壯麗的山水,廣闊的田野使他沉醉,也使他大開胸懷。雖然學習環(huán)境不穩(wěn)定,但他依舊很認真。他從不迷信書本,遇到問題總喜歡獨立思考,養(yǎng)成了一種科學的思維方法。
6歲時,沈括的父親在福建泉州做官,在那里,小沈括看見了洶涌澎湃的大海,特別感興趣,一有空就往海邊跑。
這天,小沈括在海邊小鎮(zhèn)上看到一幅圖畫,畫著捕到的一條南海鱷魚?!鞍?,這鱷魚長得可真奇怪呀!”小沈括感嘆地說。
“還特別大啦!”旁邊一個漁人模樣的伯伯笑瞇瞇地說。
“它有多大?”小沈括見漁人伯伯答話,趕忙問,“它是個什么樣子呢?很兇吧?”
“它呀,有小船那么大,牙像鋸齒那樣鋒利,身上黃一塊,綠一塊的,尾巴上還長著三個鉤子,遇見其他動物,就用尾巴把它們打死吃掉。”漁人伯伯回答說。
“伯伯,您見過鱷魚嗎?”小沈括問道。
“見過,我在南海打魚時,就見過這樣的鱷魚?!辈院赖卣f。
小沈括聽得入了迷,心想,要是能親眼看到這種鱷魚,該有多好啊。
于是,小沈括往海邊跑得更勤了,他總希望能發(fā)現這樣一條鱷魚,可直到父親調離泉州,也沒看到,小沈括覺得很遺憾。
不久,父親調到四川華蜀縣,這里的漁民在河里打魚,既不撒網,也不下鉤,而是養(yǎng)著很多鸕鶿,漁民們把鸕鶿放進水里抓魚,抓到后,鸕鶿就把魚吐到船艙里,然后又鉆進水里……小沈括又看迷了:奇怪,鸕鶿脖子上系著一根繩子呢,把脖子卡住了,鸕鶿捕到魚卻吞不下去,只好吐出來,然后又去抓魚。
“真有意思!”小沈括驚奇地說。
父親的職位不停地調動,不久,小沈括又隨父親到了江蘇。這一年四月,小沈括和父親到山里去玩,看到這里桃花開得正旺,小沈括覺得奇怪,他記得山下自家院子里的桃花早凋謝了,為什么這里的桃花才開呢?
“父親,山里桃花為什么才開呢?”
“大概山高些的緣故吧?!备赣H漫不經心地說。
“山高為什么花就遲開呢?”小沈括要打破砂鍋問到底了。
“唉,我也不清楚。再說,你問這個有什么用呢?”爸爸不耐煩地說。
回到家里,小沈括還在想這個問題,他跑到父親的書房里翻書,并查看了很多書籍,又經過反復思考,終于弄清了地勢、氣溫與開花時間的關系。原來山里地勢較高,氣溫相對低一些,因此,植物開花就比較遲。
“是的,就是這個道理。”小沈括終于弄清了這個問題,甭提多高興了。
到了夏天,每到晚上,小沈括就和母親一塊兒坐在院子里乘涼。母親指著天上的星星,給小沈括講牛郎織女的故事,并說,到七月初七的時候,所有的喜鵲都會飛到天上去,給牛郎織女搭橋,這時候牛郎織女就可以相會了,如果這時候在院子里仔細聽,還能聽得見牛郎織女的說話聲呢。
小沈括聽后,默默地記在心里。到了七月初七這天,父母都睡了以后,小沈括悄悄搬個小板凳,跑到院子里,規(guī)規(guī)矩矩地坐在瓜棚下,靜靜地聽著,希望能聽到牛郎和織女的聲音??墒堑劝?,等啊,等到天都快亮了,還是什么都沒有聽見。天上的銀河依舊閃閃爍爍,牛郎織女星還依舊在銀河的兩邊。這是怎么回事呢?
這時,母親發(fā)現小沈括沒在床上,趕忙跑到院里找,只見小沈括正歪著腦袋看天呢!
“孩子,半夜三更的,你在干啥呢?”媽媽趕忙給小沈括披上一件夾衣。
“母親,牛郎織女怎么沒有相會呢?你看,它們還在銀河的兩邊呢!”小沈括趕忙問母親。
“哎呀,傻孩子,你原來在想這個呀!真是的,這是天老爺的事情,小孩子管得了嗎?都快四更了,快去睡覺吧!”母親不由分說,把小沈括拉到房子里去了。
但小沈括依舊不甘心,他又去翻書,一定要弄個水落石出。
后來,小沈括終于在王充(東漢人)的《論衡》中得到了啟發(fā)。王充在這本書里說,天地是由“氣”形成的,“天地,含氣之自然也?!迸叮瓉?,天是一種“氣體”,所謂嫦娥奔月,牛郎織女的故事,都是神話并非真有其事。雖然王充這個說法并不科學,但對小沈括后來形成的樸素的唯物思想,卻有很大的影響。
就這樣,小沈括不管遇到什么問題,都一定要弄個水落石出,一定要找到正確的答案才罷休,古人稱他是“所至之處,莫不詢究”,這個優(yōu)點一直保持到他成人以后。幾十年來,他一直對各種科學技術知識留心、用心,并且親自從事科學研究。終于,在64歲時,他完成了《夢溪筆談》這樣一本百科全書式的科學著作。
(編輯 孫世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