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保羅
最近,讀了一些書。腦子里突然冒出一個問題:貧富分化,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這是個問題嗎?是的,還真是個問題,特別是在當下的世界。
當下的主流觀點是,貧富分化不好。咱們努力的目標,就是要建設一個所有人都精神和物質高度豐裕的社會。怎么能貧富分化呢?
其實,財富差距肯定是有必要的。如果均平富,那奮斗就真的沒有意義了,小孩子都明白。高富帥、白富美,很多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奮斗的結果。奮斗,會產生強大的“外溢效應”,造福其他很多人。
但過度的貧富分化肯定是不好的。在這里,不妨擺出三個和經濟、政治有關的概念,一個是消費邊際傾向,一個是人力資本,一個是民粹主義。
消費邊際傾向,簡單來說就是消費變動額和收入變動額的比率。消費者邊際傾向比較大的情況大,舉個例子,即收入增加100元,那么新增消費50元,比率是50%,挺高的。如果是消費比較低的情況,那么收入增加100元,消費只增加5元,只有5%,這就真的很低了,是前者的十分之一。
顯而易見,窮人的邊際消費傾向比富人高得多。窮人本身就物質匱乏,收入增加一點,那么拿去購買商品,從而提高生活水平的比重肯定就高。但富人不一樣了,他們沒什么好消費的(買房子不在本文考慮范圍),所以邊際消費傾向就低。
邊際消費傾向,這個經濟學的概念對一個大國的經濟來說,意義重大。很簡單,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那么就會極大地刺激消費,從而彌補外貿和投資這另外“兩駕馬車”的疲弱。如果讓財富不斷向金字塔頂?shù)娜思?,那么結果是相反的,必然是消費萎縮。一個大國,卻沒有大市場,這是個不小的風險。
第二個概念是人力資本,它指的勞動者(也包括企業(yè)家、科學家)技能和才智水平。一個有意思的現(xiàn)象是,當今世界,最頂級的青年企業(yè)家、科學家他們開始越來越出生于相對富庶的家庭?!昂T貴子”,正在成為個案。
為什么?因為只有家庭相對富庶,才能為子女提供較好的才智培養(yǎng)環(huán)境和條件。他們還是個毛頭小孩的時候,便可以接觸計算機,所以有了比爾蓋茨?;蛘?,很早就接觸到財會知識,所以有了巴菲特,等等。
反過來,過度的貧困固然使人奮斗,但沒有退路,更缺少資源的奮斗,勝算并不高。另外,沒有退路的年輕人,要么極度冒險,要么完全不敢冒險,兩個極端都不是好事情。
從根本上講,貧富分化,損害的是一個國家的人力資本積累,讓人們變“笨”。美國成為全球第一科技、經濟強國,在人類的才智爆發(fā)史上造就一個大國奇跡,這和這個國家過去半個世紀強大的中產階級群體的崛起有密切關系。推動科技、商業(yè)進步的“大人物”,多半都來自中產階層或權貴之家。
再看那些貧富差距極大的國家,貧困的孩子出人頭地的路,似乎除了成為足球明星,還有一條就是成為毒梟。遺憾的是,這兩條路走通的概率都極低,因為“崗位”實在是太少了。
因此,我們進入第三個概念,民粹主義。民粹主義的根本原因,其實就是貧富分化。因為制度性的原因,比如資產價格的固化、階層的不流動,導致對窮人來說,奮斗缺乏意義。他們很難通過攀爬走向政治經濟的更高階層,所以還不如直接在政客的選票大戰(zhàn)中,博取短期利益。
另一面,政客也希望迎合窮人—貧富分化的結果之一就是窮人占了大多數(shù)。于是,這些國家的公共政策完全民粹化,越發(fā)走向經濟發(fā)展的反面,比如重稅、通脹稅,再比如“全民受賄式”的國家福利政策。
第一步是內需萎縮,經濟不振,第二步是人們變“笨”,技術停滯,第三步則是公共政策民粹化,經濟進入下一個糟糕的“三步式循環(huán)”。這是貧富分化的最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