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羽佳
音樂的藝術(shù)語言和表現(xiàn)手段非常豐富,表現(xiàn)音樂的樂器也常常給我們帶來神奇的體驗。面對浩如煙海的音樂作品和種類繁多的樂器,相信大家都對這門古老的藝術(shù)有著好奇又渴望了解的心情吧?那么,歡迎大家跟隨我的腳步,一起來探索本期的奇妙音樂吧!
通過前幾期的介紹,大家對一些不常見的樂器有了一些了解。這期讓我們來了解幾種具有異域風情的民族特色的彈撥樂器吧。
陶布秀爾
陶布秀爾,名字很陌生,長相酷似我們熟悉的馬頭琴,兩根琴弦、音域略窄、音色低沉。馬頭琴是拉弦樂器,與它不同的陶布秀爾則是彈撥樂器。陶布秀爾大約產(chǎn)于匈奴時代,是蒙古族藝術(shù)家們創(chuàng)造并發(fā)揚、傳承的獨特樂器。琴頭具有蒙古族的蒼勁風格,神秘而古老。它聲音似阮,與馬頭琴、呼麥搭配,有著草原特有的蒼涼與悠遠。
陶布秀爾為左右手彈撥,常見伴奏蒙古族史詩《江格爾》,形式比較單一,后被音樂家們加入了馬頭琴、蒙古鼓、多聲部和聲等,使得作品更加飽滿立體。如今隨著音樂家們的創(chuàng)新突破,融合了很多不同音樂元素。蒙古族搖滾樂隊“杭蓋樂隊”就把陶布秀爾等蒙古族樂器與搖滾樂相結(jié)合,碰撞出了不一樣的驚喜。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去聽一聽。
曼陀鈴
介紹完陶布秀爾,讓我們跨越到遙遠的歐洲,看一看同樣的彈撥樂器曼陀鈴(mandolin)。相對于陶布秀爾的低沉,曼陀鈴聲音更加明亮清脆。它賦有浪漫的小調(diào)風情,古典味道非常濃厚,給人一種愉悅的空靈感。
曼陀鈴起源于18世紀的意大利,有很多種類,琴身猶如半個梨子刨開的形狀,就像圓鼓鼓的大肚子一樣。曼陀鈴雖是彈撥樂器,音域卻和小提琴比較接近,共有8根琴弦,兩根琴弦為一組,共4組,琴弦由鋼絲制成。與大多數(shù)彈撥樂器一樣,曼陀鈴可以用撥片彈奏,琴頸上有品格,指板上設(shè)有金屬條,方便演奏者辨認音階。
曼陀鈴的聲音干凈細膩,屬于民間樂器,常與吉他,班卓琴一起演奏鄉(xiāng)村音樂。秋日的午后,捧一杯熱咖啡,聽一首曲風輕松、慵懶的鄉(xiāng)村音樂,真是美妙極了。音樂家們?yōu)槁逾弰?chuàng)作過很多的古典作品,多用于浪漫的小夜曲。比如:在莫扎特的歌劇《唐璜》第2樂章中,就使用了曼陀鈴的演奏。唐璜在少女窗前表達愛意,浪漫的心緒表現(xiàn)得恰到好處;維瓦爾第創(chuàng)作的《G大調(diào)雙曼陀鈴協(xié)奏曲》充分發(fā)揮了曼陀鈴的浪漫音色與淡淡的憂傷感,曼陀鈴也從此成為了真正的獨奏樂器。
班卓琴
班卓琴(banjo) 也是曼陀鈴絕妙的搭檔。聲音較小,很明快。琴身為圓形,很像鈴鼓,指板則和吉他很相似。4根琴弦或5根琴弦以及現(xiàn)在較為普及的6根琴弦,同樣可以用撥片或者手指彈奏。班卓琴音色輕快靈動,在各類樂隊演出里,都具有非常強烈的現(xiàn)場感染力。
班卓琴最早起源于西非,是由非洲的幾種民族樂器發(fā)展而來。17世紀,大量非洲人被當作奴隸賣到美洲新大陸,班卓琴也隨著非洲黑人奴隸來到了美國各州。最早的班卓琴不被人們所認可,被認為是低端的、不被上層階級承認的民間樂器,流浪音樂人彈奏較多。后來一位名叫喬·沃克·斯威廉的流浪白人音樂家,把自己涂成黑皮膚,假扮成黑人用高超的演奏技巧表演班卓琴,并將四弦的班卓琴加了一根弦用拇指彈撥,和聲與旋律都更加豐滿、多樣化,這就成了后來美國經(jīng)典的鄉(xiāng)土樂器—五弦班卓琴,多用于即興的鄉(xiāng)村音樂與藍草音樂。
關(guān)于班卓琴的樂曲,有一首非常經(jīng)典的美國鄉(xiāng)村民謠《哦,蘇珊娜》,相信大家都聽過,輕快的旋律讓人忍不住跟著哼唱“哦,蘇珊娜,你別為我哭泣,我來自阿拉巴馬,帶上心愛的五弦琴……”
3種彈撥樂器就先介紹到這里了,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去嘗試學習。期待我們下一次的音樂探索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