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杰
閱讀分享:純真而寶貴的友誼不僅僅存在于人與人之間,人與動物也是一樣。其實動物也有感情,有靈性,它們和我們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之下,是我們的朋友,和我們一樣都是自然界的生靈。本文的鳥叔,就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呼吁我們愛護鳥類,愛護身邊的動物,否則當它們因為人類滅絕了,我們還能生存嗎?(特約教師:河北省邯鄲市建安中學 陳立芳)
近日,美國鳥類學家史蒂文·克瑞斯因堅持45年致力于彌補與北極海鸚感情裂痕,被稱為“鳥叔”,走紅網(wǎng)絡(luò)。
史蒂文出生于美國緬因州,爺爺、父親、姑姑都是鳥類學家。1969年夏,史蒂文進入奧杜邦協(xié)會工作。史蒂文被組織調(diào)遣來到東埃格海島。他發(fā)現(xiàn):島上沒有北極海鸚。
原來,1850年,一場服飾裝扮風,讓人們瘋狂捕殺這種鳥兒。又有所謂的營養(yǎng)專家稱北極海鸚的蛋富含營養(yǎng),鳥兒再次遭到大規(guī)模獵殺,僥幸存活的鳥兒再沒飛回來。美國境內(nèi)已經(jīng)沒有任何海鸚了,整個北美也只有兩個島嶼上生活著15萬只左右的海鸚,這讓史蒂文憂慮不已。海鸚棲息地只有兩座小島,一旦遭遇意外,很容易遭受滅頂之災(zāi)。
然而,史蒂文的“北極海鸚保護計劃”遭到幾位鳥類學家一再搖頭,“想讓雙腳很少沾地的鳥兒來島上安家,難度太大了!”史蒂文反復(fù)研究后發(fā)現(xiàn):海鸚性成熟后,會憑借記憶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吸引海鸚來島上棲息,讓它們在東埃格島出生不就行了?于是,從1973年始,史蒂文帶著團隊,為海鸚辦起“移民”。史蒂文首先取得加拿大政府的同意,來到加拿大馬琴考斯島上取走200個海鸚蛋,帶回美國的東埃格島上。因為分工科學并格外重視,幾乎所有的蛋都孵化出了小鳥。
經(jīng)過半個月的艱辛教導,小海鸚終于有了獨立生活的能力,史蒂文和助手們像父母送別孩子一樣,看它們飛遠……史蒂文給每只小海鸚都套了特制的腳環(huán),以便日后能一眼認出來。五年里,他目送了一千多只海鸚離開,卻沒有一只回來。史蒂文不得不承認:實驗失敗了!
原來,海鸚不能忍受孤獨,所以當人類養(yǎng)大的海鸚回到東埃格島,發(fā)現(xiàn)沒有同伴,只能默默地飛走了。不遠的加拿大島上有大量的同類,于是它們就飛到這座小島上繁殖、筑巢。這讓史蒂文哭笑不得:費了五年心血,海鸚們又飛回到原來的起點。
為了吸引海鸚,史蒂文委托工廠制作了大量幾乎以假亂真的海鸚塑像。這年春天,他們發(fā)現(xiàn)了海鸚的身影:一只海鸚降落在海鸚塑像旁,它的腿上戴著腳環(huán),這一幕讓史蒂文興奮不已。陸續(xù)有幾十只海鸚飛回了東埃格島??刹痪煤?,它們發(fā)現(xiàn)受騙了,便毫不留情地離開。
史蒂文和團隊馬上想出更高明的法子:在島上放置很多小鏡子,當海鸚們看到鏡子里會動的自己,誤以為有活的同伴前來了。之后,他們在小島上裝了擴音器,放錄制好的海鸚聲音,又專門錄制了鳥兒的交配聲和進食聲,當它們聽到聲音降落下來時,吃到提前準備好的小鱈魚,更信以為真。終于在2000年,他們在小島上發(fā)現(xiàn)了一只海鸚雛鳥,這是東埃格島100年來第一次出現(xiàn)了海鸚自然降生的新生命,史蒂文老淚縱橫。
2016年底,來到東埃格島上落戶的海鸚已經(jīng)超過一千只,海鸚棲息地范圍比之前擴大了三倍多。他創(chuàng)造的“海鳥人工招引技術(shù)”也得到了效仿推廣。史蒂文想讓人們知道:要學會珍惜這種友誼,千萬不要再對鳥兒造成新的傷害。
歸雁生摘自《知音·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