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的《土地的誓言》一課,鋪陳了許多富有東北生活氣息的形象,例如“參天碧綠的白樺林”“紅布似的高粱”“黑色的土地”等,飽含了作者對故鄉(xiāng)深切的留戀和熾烈的熱愛。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中的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用“小小的鴨蛋”承載豐富的文化意味和濃郁的民俗風(fēng)情,同時表達了作者幼年時的童年味、故鄉(xiāng)情,引人深思,令人難忘。
而在琦君的《春酒》里,作者用“酒”裝下豐富的童年趣事、對母親真摯的感情和魂牽夢縈的思鄉(xiāng)之情。
我們可以以一件小禮物或一種非常有家鄉(xiāng)味的物品或者美食為載體,寫自己對親人、朋友、老師或者故鄉(xiāng)的深情。
寫作指導(dǎo)
初中低年級同學(xué)寫作時仍以形象思維為主,同學(xué)們往往重視事物外在形象的描繪,而需要對事物本質(zhì)闡發(fā)議論和感悟時,便覺得有困難,難以突破。隨著年齡增長,同學(xué)們的視野明顯開闊了,抽象思維也漸漸發(fā)展起來,許多同學(xué)開始自覺地挖掘獨特的生活或閱讀體驗,見事議理,抒發(fā)自己的獨特感悟。
教材中這類以具體事物為載體,從而抒發(fā)自身情感或發(fā)表自己議論的文章是學(xué)習(xí)寫作的范例,符合初中生閱讀與寫作心理的發(fā)展特點。練習(xí)這類作文可以調(diào)動學(xué)生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共同作用,避免了寫作中形象思維單薄,沒有深度的缺點,也避免了只有抽象思維的枯燥說教。寫這類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三點。
一“借物”“托物”是一種思考和感受世界的方式
要認識到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不僅是表情達意的一種常用技巧,更是一種思維和感受世界的方式。同樣是高郵鴨蛋,可以做一個有趣的假設(shè):對《紅樓夢》中“食量大如?!钡膭⒗牙褋碚f,這不過是果腹之物;對“惟吾德馨”的劉禹錫來說,他也許會以咸鴨蛋來表明自己安貧樂道的志向;對魯迅來說,也許會從咸鴨蛋中“吃出”國民的劣根性……只有汪曾祺吃成鴨蛋能吃出一種“士大夫”的趣味,吃出“一派人間煙火氣的溫暖”。
“借物”或“托物”引導(dǎo)你看到未見之物,觸到未傳之情,這種方法令你眼前豁然開朗,又何愁沒有寫作素材呢?一種味道、一道光亮、一聲呼喚……都可以成為所借所托之物。培養(yǎng)對外界事物敏銳的感受力,繼而形成不同于常人的深刻的生命體驗,這是寫好文章的前提。
二要多角度地捕捉“載體”的形象
對于“載體”的詳細敘寫應(yīng)是第一步。用心品味一種味道、凝神觀察一種色彩、仔細聆聽一種聲音……在平常生活中尋覓詩情,索物緣情,狀物取神?!氨剂魉频鸟R群”“紅布似的高粱,金黃的豆?!薄捌け逎L落在山澗里的脆響”,《土地的誓言》的景物給人以強烈的感官沖擊?!翱曜宇^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端午的鴨蛋》讀起來真是“色香聲味”俱全?!洞壕啤匪洈⒌倪^新年、喝春酒、喝會酒等事件也是猶在眼前。
“物”的形象將直接影響寫作者的感情抒發(fā),因此,寫作中要盡可能地挖掘事物的形貌,其中往往暗含著無限的內(nèi)在意義,為抒情與言志做準(zhǔn)備?!盃铍y寫之景如在目前”,才有可能做到“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三“抒情”“言志”要一以貫之
有些同學(xué)寫作時常常簡單地割裂“借物”“托物”與“抒情”“言志”的關(guān)系,以為先“借物”“托物”后“抒情”“言志”。其實,優(yōu)秀的作品中“抒情”“言志”一定是一以貫之的。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原本就講究抒情言志的含蓄,情感應(yīng)融入“借物”“托物”之中。課文《春酒》雖未直接表達思念家鄉(xiāng)、追思親人的情感,但在母親制作“八寶酒”、鄉(xiāng)親們置辦“會酒”的繪聲繪色的敘述中,情感自然而然地在其中緩緩流淌。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辭巧。充沛的情感才能使“借物”與“托物”不止于對客觀事物的摹寫。
學(xué)生例文
給暴風(fēng)雪的一封信 俞聽秋
從以“萬千米”為單位的高空中降落,我不知道你經(jīng)歷了什么,我只關(guān)注你帶給大地的嚴寒與恐慌。秋天給我的感覺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蕭瑟,而有你的冬天,是更深、更無言的肅殺。當(dāng)我走出家門,臉上承受著刀割般的痛苦時,我看到了白茫茫一片的冷寂。沒有人愿意走近你,欣賞你獨特的風(fēng)景,我也不敢,我默默將身子縮進溫暖的小屋。沒想到的是,幾年后,我發(fā)現(xiàn)了你獨特的韻味。
十歲那年的冬天,我回到了遼寧老家。正值一月份,家家戶戶都忙著準(zhǔn)備年貨時,你來了。阿婆額頭上的皺紋陷進去了幾分,包餃子的速度也加快了,我問阿婆為什么,阿婆皺著眉說:“惱人喲,暴風(fēng)雪來了,包完餃子我要趕緊去檢查一下屋里屋外……”但是你已經(jīng)呼嘯著殺過來了,卷走了院子里的木桶、小木馬、小板凳,院子里不時傳來父母哭著找孩子的聲音,還有嬰兒的號啕聲,生爐子的聲音……阿婆手忙腳亂之際,我偷偷溜出院子,不知為什么,就感覺暴風(fēng)雪在召喚我,不,不!是你,是你在向我呼喚!打開門的一瞬間,我被你的囂張氣焰唬住了,連打了好幾個噴嚏。“娃子!娃子!回來,外面冷啊……”阿婆的喊聲被我拋在腦后,因為我已向你跑去,沖入你的懷抱。當(dāng)我置身冰雪世界時,一切外界的嘈雜都消失了,眼前只有你無懼的怒吼,我看到你凝成了冰錐,突破了一大片房屋后合圍起來。遠處出現(xiàn)了兩個小黑點,像是狂風(fēng)中的行人。你叫得更大聲了,大塊的白雪片劈頭蓋臉地砸下來,接近地面時,忽地又打了旋,才不甘心地墜入大地。那兩個小黑點近了,是一對二十出頭的青年男女,那個女孩的臉上涂抹得十分濃艷,穿著一條破了個大洞的牛仔褲,兩腿直打哆嗦,裸露出來的皮膚已凍成了紫紅色。為了抵御強勁的暴風(fēng)雪,她低著頭、弓起腰,可臉上依舊停滯著張揚的笑容。更冷了,我裹緊了身上的外套。
“娃,娃!”阿婆喘著粗氣,巴掌大的小腳蹬著一雙老布鞋,脫膠的鞋底“啪嗒啪嗒”在雪地上踩出有規(guī)律的節(jié)拍?!巴?!”她呼哧呼哧地喘著粗氣停在我面前,用干澀的嗓音叫了一聲,在寒風(fēng)中伸出她那瑟瑟發(fā)抖的枯瘦的手緊緊扯住我的胳膊,生怕我逃跑似的,指甲不長卻在我胳膊上留下了幾道泛著血痕的印跡?!巴拮樱咄?,咱回家!”阿婆又著急地喚了一聲。我耷拉著腦袋跟著阿婆往家走,扭頭看見女孩身旁染了綠頭發(fā)的男孩在你的威嚴下,低下高傲的頭,或許他不敢面對潔白無瑕的你吧!我望著阿婆,她的腰桿挺得筆直,單薄的軀體只匆忙地披了一件極樸素的舊皮襖,她的頭發(fā)是黑色的,她一生不化妝,生活簡樸,內(nèi)斂不張揚……我攥緊了阿婆的手,也挺直了自己的腰板。endprint
暴風(fēng)雪??!人們懼怕你的肅殺,可他們不明白你集天地間精華于一身的冰霜傲骨;人們害怕你的冷酷,那是因為他們膚淺的目光看不到你冷酷到底的純真;人們討厭你的豪放,因為他們不懂自然之花最本真的鮮艷!
年后,我跟著媽媽南下,這次我換了全新的眼光,我看到江南人獨有的“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的細膩溫婉,一如江南多情的嫩柳,可他們有時張揚驕縱,讓我又想起了你。在北方,你一定會讓他們在你面前低下頭吧?他們的臉色一定變得通紅,那不是高原紅,是東北人特有的標(biāo)志,紅到心痛,紅到心酸,一觸即碎,滴出淚。
有多少時間沒回北方過年了呢?暴風(fēng)雪啊,請收下我對你的思念,并將我的思念寄給阿婆吧!
教師點評
文章以暴風(fēng)雪為載體,借北方暴風(fēng)雪的肅殺與冷酷,寫出故鄉(xiāng)充滿力量與野性的獨特韻味,其中飽含著作者對故鄉(xiāng)與親人的眷戀之情。與作者交流寫作心得時,她表示寫作之初并無很成熟的構(gòu)思,只是在回憶起暴風(fēng)雪中的情景時,心中生起對這股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在以“全新的眼光”審視江南人“細膩溫婉”中的“張揚驕縱”后,作者對故鄉(xiāng)親人如暴風(fēng)雪般的“純真傲骨”充滿了崇敬感。這便是將“借物”與“托物”內(nèi)化為一種感受世界的方式,如此,暴風(fēng)雪也便有了更深刻的內(nèi)涵,借物抒情也就水到渠成了。
(葉碩)
奶奶的果羹 陳博遠
我最愛過年,因為過年時熱鬧喜慶,也因為那一大桌年夜飯。大年三十,我們一大家人聚到奶奶家。白天,全家人就忙活兒年夜飯。隨著一盤盤冷、熱菜端上桌子,天也漸漸暗下來。等到大餐桌上擺滿了菜,天也徹底黑了,電視里喜慶又熟悉的春晚音樂響起來,年夜飯就要開始啦!
小孩子最愛熱鬧,我無比興奮,東看看西瞧瞧。每年的年夜飯都很豐盛:寧波菜、川菜、北方菜……每位家人都拿出自己的絕活兒。每年的年夜飯都不一樣,每道菜都很合我的胃口,但有一道菜年年不變,這就是壓軸菜——奶奶的果羹。
每年除夕,大家邊吃邊聊,吃到一半時,奶奶才不慌不忙地去廚房開始做果羹。果羹,顧名思義是用各種水果做的羹。橘子剝成瓣兒,蘋果和梨切成塊兒,香蕉切成段兒,這些水果和小圓子一起在鍋中煮著,再加些勾芡和糖。這或許是奶奶的家鄉(xiāng)寧波的做法吧。每次煮果羹,我都會站在鍋前,不時揭開鍋蓋,按捺不住地向鍋里探望:水果和圓子在濃稠的羹中翻滾著,水面泛起縷縷白煙。當(dāng)濃郁的香味飄進我的鼻子里,當(dāng)鮮艷誘人的水果映入我的眼簾,當(dāng)一股股暖流撲向我的面龐流進我的心田時,醉人的芳香早已甜在心里。
果羹終于出鍋了,正在聊天兒的家人們也暫停了,仿佛為了“迎接”每人一碗的果羹。這時奶奶要親自給我們盛,而且第一個給我盛,每次都給我多加些水果。我捧著熱騰騰的果羹跑出廚房,向大家炫耀著奶奶的手藝??尚募背圆涣藷岫垢?,剛出鍋的果羹很燙。我雙手捧著瓷碗聞聞,香甜的氣味十分誘人,忍不住了,舀一小勺吹了吹,忙送人嘴里。水果特有的清香和沁人心脾的甜交織在一起,蘋果和梨的松脆,香蕉、圓子的軟糯,那種感受是無與倫比的美妙。
吃完一碗,意猶未盡,便再盛一碗。我吃得開心,奶奶笑容燦爛。兩碗都吃完了,嘴巴仍想吃,肚子卻裝不下了,只好在心里不斷回味著那濃稠的、甜蜜的、香氣彌漫的果羹。果羹吃完了,年夜飯也便接近尾聲了。
果羹做起來不算繁瑣,可不知為什么奶奶一年只做這一次。這樣也好,每當(dāng)吃起果羹,心中便漾起濃濃的年味兒和喜悅之情。奶奶的愛就像這果羹,濃濃的、甜甜的,它承載著我過年時的每一份欣喜,成為我永久的美好回憶。
教師點評
這篇文章細膩地再現(xiàn)了奶奶做果羹、“我”盼果羹、“我”嘗果羹等場景,敘述中洋溢著濃濃的親情。年夜飯中吃奶奶做的果羹已經(jīng)成了一種儀式,作者對吃果羹的欣喜與珍視貫穿整篇文章,因此,最后一段的議論就顯得恰到好處。果羹的制作過程雖然不繁瑣,但奶奶一年只做一次,一碗簡單的果羹成了家人團聚,共享天倫之樂的別致載體。
(葉碩)
糯米腸,家鄉(xiāng)味兒 王昊冉
我的家鄉(xiāng)在東陽,可只有過年時才能在那兒待上一周時間。
每到大年三十,一家人歡聚一堂,桌上擺滿豐盛的佳肴,綠白相間的青菜豆腐湯,晶瑩透亮的紅燒豬肉,印著大紅字的白饅頭,還有金燦燦的土豆,綠油油的豌豆……不過,每次都有一道不可或缺的小吃——“糯米腸”,據(jù)說只有過年時才能吃到。
“糯米腸”其實就是糯米灌豬腸。聽著很簡單,制作工序卻十分繁瑣。外婆最擅長這道菜,我也最愛吃這道菜。不光愛吃,還愛看,看外婆如何用她的大手翻來覆去地洗凈豬腸,如何將它們浸泡在調(diào)了作料的老酒里,又如何將泡開的糯米和著水灌入一頭用紅繩扎好的一段豬腸里……這些我都百看不厭。外婆忙碌著,終于可以把灌好的豬腸放進盛著涼水的鍋里去了。她俯下身子,仔細地調(diào)著火候:火太旺會使豬腸裂開,太小又煮不熟。我在一旁目不轉(zhuǎn)睛地望著外婆,驚嘆她嫻熟的手法,期待著美食上桌的那一刻。
忙碌之余,外婆仍不忘抬眼看看我,念叨著:“小寶貝,一會兒你先吃一段……”聽到這兒,我就會一邊笑一邊拍手,嚷嚷著要外婆快一點兒。外婆就在圍裙上擦擦手,笑著摸摸我的頭說:“小寶貝,急不得啊,急了就不好吃了……”現(xiàn)在的我個子已比外婆高許多了,可她仍溫柔地喚我“小寶貝”。外婆在廚房里忙碌著,我?guī)筒簧厦?,也不再催促她了,只是站在一旁靜靜地等、靜靜地看。
每年出鍋的第一段糯米腸,必定是屬于我的。其余的晚上才切開吃,剩下的就切成小段,然后在油鍋里煎,一直煎到黃燦燦的才撈進盤子中。此后每餐都會端上一些,可以“享用”好幾天呢。
以前,第一段糯米腸剛端出鍋,我便顧不得燙,直接用牙扯掉紅線,常常還來不及仔細品嘗,糯米腸就不見了蹤影。今年,我很小心地用手拆開紅線結(jié),欣賞著半透明的腸衣裹著晶瑩飽滿的糯米,嗅一嗅伴著作料的豬腸與糯米的香味。輕輕咬開極有韌勁的豬腸,嚼著香軟可口的糯米,忽然有種不舍得吃的感覺。endprint
軟糯噴香的味道融化在我的舌尖上,也融入我的心里。外婆的手藝、團聚的快樂、家鄉(xiāng)的溫情,都融入這每年的糯米腸里啊。
于是,在我對家鄉(xiāng)朦朧的記憶里,總有一道無法淡去的糯米腸的香味——我知道,這便是家鄉(xiāng)味兒。
教師點評
作者以糯米腸為載體,將外婆的寵愛、家庭的歡聚、家鄉(xiāng)的溫情表現(xiàn)得自然貼切。從往年對第一段糯米腸的狼吞虎咽,到現(xiàn)在“忽然有種不舍得吃的感覺”,何嘗不是作者感受力的一次爆發(fā)?寫作這類題材,有些同學(xué)一不小心就會寫成美食說明文,可關(guān)食只有與人產(chǎn)生了聯(lián)系,才會發(fā)揮寫作的意義。這篇文章不僅寫了糯米腸的滋味,更細致記敘了外婆制作糯米腸的過程,文中我們能感覺到作者與外婆的溫情互動。因此,糯米腸的馨香軟糯才最終與“家鄉(xiāng)味兒”聯(lián)系在一起。
(葉碩)
老家的味道 陳嘉昊
我的老家在浙江中部,諸暨與東陽交界處的一個小山村里。過年吃豬頭肉是我們老家的風(fēng)俗習(xí)慣,也是最令我難以忘懷的老家的味道。
每年冬至過后,家家戶戶會殺年豬,割下豬頭,放入缸里腌制。經(jīng)過半個多月時間,鹽分被充分吸收進肉里,再用清水沖洗干凈,放到太陽底下晾制,使肉皮發(fā)黃、變硬,這樣豬頭肉就腌好了。大年三十那天下午,奶奶早早地把豬頭放入大鍋里,用柴火慢慢燒煮。約摸三小時后,整個豬頭就被煮熟了。此時的豬頭肉紅里透白、香氣撲鼻,讓人直流口水,真想上去咬一口。
“哦,還不能吃!先要謝年?!睜敔斠姞?,馬上提醒我。接下來大家一齊動手,搬出一張八仙桌來,擺上水果、年糕、米飯、豬頭,由長輩帶領(lǐng)我們謝年,向上天祈求來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同時也祝愿年長者身體健康、年輕人事業(yè)有成、小朋友們學(xué)習(xí)進步。
結(jié)束這些繁瑣的禮儀后,終于可以吃豬頭肉了。爺爺戴上圍裙,切開豬頭,頓時香氣撲鼻。在豬頭中間部位,爺爺切下一大塊肉,塞進我的嘴里。我顧不上燙,咬了一下,油脂便從肉里冒出來,充滿整個口腔,濃郁的香味刺激著每一寸的味蕾。肉油而不膩,嚼勁十足,咸淡適中,真是人間難得的美味。
兩只小狗聞著香味,從田野里一路跑過來,在我面前搖著尾巴。我撕下一塊肥肉給了它們,那只眼疾嘴快的,叼著趕緊跑了;另一只吼了一聲“汪”,追趕去了。鄰里鄰?fù)猓總€走過我家門口的人都會不由自主地說:“真香?。 ?/p>
爺爺見我吃完了,又夾了一塊給我。我看爺爺一塊也沒吃,就說:“爺爺,您為什么不吃啊?”爺爺笑著說:“爺爺忙完了就吃,你快吃吧!”我把肉塞進嘴里,蹦蹦跳跳地跑開了。其實,豬頭肉只是盛大的年夜飯前的一道開胃菜,但我獨愛這一道菜。
每次過完年,臨走時,奶奶總會用塑料袋裝著我最愛吃的豬頭肉讓我?guī)е?,還說:“寶寶,下次一定記得再來,奶奶給你做好吃的??!”“我會回來看你們的?!避囎釉絹碓竭h,爺爺奶奶還站在原地。歲月漸漸壓彎了他們的脊背,我似乎看到了爺爺奶奶每年操勞忙碌的身影。小時候總因缺少玩伴而不肯回老家,現(xiàn)在卻越來越珍惜每次回老家吃豬頭肉的機會了。
豬頭肉是家鄉(xiāng)的味道、過年的味道,也是親情的味道。
教師點評
文章充滿濃郁的民俗風(fēng)情,從腌制、燒煮豬頭肉,到以豬頭肉謝年;從大人們的緊張忙碌,到小孩子的興奮快樂,小作者以豬頭肉為載體,寫出了家鄉(xiāng)獨特的民俗傳統(tǒng);以過年某個習(xí)俗為載體,寫出了濃濃的親情,所以“豬頭肉是家鄉(xiāng)的味道、過年的味道,也是親情的味道”。
(葉碩)endprint